目 录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三

  东大寺沙门凝然述

  问二种生死。有开合否。答生死种类开合多端。或是总通。立一生死。无开粗细浅深差别。此如一乘圆教宗明。或开为二种。即分段变易。或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并是如次分段变易。如胜鬘经是也。或开为四。如孔目第二明。一系业分段。二不系业分段。三余集变易。四不舍世间变易。此四如应分段变易各开二种。系不系名。出起信论。嘉祥大师。亦立此名。余习不舍世间变易。如次嘉祥自报变易。为物变易。或开为七。如孔目第四明。分段三种。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变易有四。因缘生死。方便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是也彼此总合。名七种生死。又有三种意生身。即三乘所受变易生为三。如胜鬘经说也。又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乐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此于菩萨十地位中。立三种得处。即有此三名。问以何为因缘。感二种生死。答分段生死。有漏善恶诸业为因。分别俱生烦恼为缘。故感分段界内果报。变易生死。三乘无漏净业为因。智障无明住地为缘。感受界外变易果报。此是大途简要为言。此中发业润生等相。五教随应义门开异。二种生死。义理森罗。诸门非一恐繁略之具如予之所撰二种生死义三十卷中。立十个门明之今止傍论。解释本文。
  章二就实报即说分段至金刚以还下。文中分二。初正明。二问答。初中亦二。初立理。二引证。今初。言实报者。非是寄托。此菩萨人。真实所受果报。异熟分齐之相。名之实报。始教直进菩萨。真实所受果报。二死之中。唯是分段。此分段身。初地已上。感善处生。修菩萨道。以种助愿。往恶趣中。拔济众生。七地已前。或时为物故起烦恼。八地已上。任运无功自在示现三种世间。如是等间。皆受分段。乃至金刚已前皆尔。上正立义。以十地中下。明受分段身所以。何以十地。皆受分段。是故释云。若十地中。永断惑种。必定应受变易生身。然此菩萨于十地中。既不断种。始教菩萨。初地见道。断尽分别二障种子。于其所余俱生二障。故留俱生烦恼障种不断。必至金刚心位。于十地中。唯断所知障种子。今以留种为其所由。以此必受分段之身。既有惑障下。反显极成。故留惑种。必为润生摄化等事。若不受分段身。所留惑种。应无用故。故知。由种必受分段。
  问此分段身。至金刚已还者。正至何时。
  答章文唯言金刚已还。不正指处。时处难定。且出二义。一云。始教菩萨如实报分段身。至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此时即断所留俱生烦恼障种。及彼俱生所知障最后极微细品种子。一切障种。此时断尽。即是分段最后身念。此次刹那。即解脱道。佛果初念。佛果初念。现在前时。彼诸习气。粗重性者。诸异熟法。非障有漏。劣无漏法。分段变易二种果报。皆悉弃舍。泯亡除尽。无有遗余。极净无漏。最上圆满。万德周备。究竟满足。四智明朗。三身顿具。横遍十方。竖通未际。问唯识论等所说宗义。佛果现前。顿舍变易。分段之身。八地弃舍。是故分段无至后地。云何今言至佛果时。方弃分段。有何所以。答唯识论等。就寄显门故。佛地初方弃变易。今约实报故。金刚心犹是分段。佛果初念。即弃分段。其八地舍寄显门故。问金刚喻定既分段身。次念即是至佛果地。何时方受变易之身。既无应受变易身处。始教菩萨。遂不应受变易报果。何故不受变易□言弃变易报。答虽不受变易。而言弃舍无过无所应受故。不受变易身。遂不受之。即入佛地。此同弃舍。是故相从言舍无妨。一云。以分段身。至金刚加行道之初。此时弃舍分段报果。即受变易。经加行道。以至无间道。断惑障等。即以刹那。至佛果地。此时即弃所受变易。问有惑种故。是分段身。加行道时。未断惑种。何以得舍其分段身。答金刚加行。永伏末那惑。惑障治道。方便极增。由此力故。弃分段身。受变易身。无有遮妨。二义之中。后义为胜。
  章十住经中下。二引证。指事下云。十住断结经第九云。尔时世尊。即入无形观三昧。普见五道中阴众生。乃至亦复见彼中阴形质。从一住地。至于十住地。案云。盖疑此经文耶。验十住经。无此文故(已上)此中意说。菩萨入定见中阴所有诸凡圣众生。有乃至十地菩萨受中有报。明知。十地皆分段身。故第十地。受中有身。中阴即旧语。新翻言中有。中阴身者。必分段故。变易身中。无中阴故十住断结经十卷。前秦建元年。竺佛念。于长安译。指事即引此经。文有十住经四卷。后秦弘始年。罗什共佛陀耶舍译。此与华严十住品同本异译。言验十住经无此文故者。即指此经本也。又有十住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此与华严十住品。同本异译此等经中不可有十地中阴事故。前十住断结经。是别部经。非十地品同本异译。
  章问八地以上一切菩萨下。二问答。亦二。初实报分段二。初问。二答。今初。言无漏智果恒相续者。八地已上。第六意识。生空无漏。恒相续故。何以生空无漏相续。八地已上。第六识中。人执有漏。永伏不起。何者俱生烦恼意识俱者。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俱生感者。有六俱生。贪瞋痴慢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名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亦尔。即成九九八十一品。身边二见。是极微细。通在九地。各第九品。即下下品。是故下下品。各有六俱生。前八品中。各四俱生。初二三地。各每地位。顿伏三界。渐伏九品。而除身边二见。于初二三地中。不能伏断身边二见。初二三地。虽是同伏。而浅深别。初地浅伏。二地细。三地极细。虽言伏断九地九品。而各第九品摄贪瞋痴慢。不能伏断与身边见俱。极细故。自余□尔。第九贪瞋痴慢四惑。三地皆断。无所遗余。入第四地。伏断俱生身边二见。四地出世。入无漏止。修习三十七道品法。伏俱生我。亦伏断常边执见故。入第五地。伏断害伴随眠烦恼。第四地所害。俱生身边二见。伴烦恼故。无始已来。俱生身见。助伴惑故。与身见等。俱时相应。生起来故。入第六地。伏粗羸布随眠俱生身见边见之后。隔一二三。令正所起贪等四惑。入第七地。伏细羸布随眠身见之后。隔五六念等。所起贪等。于此地中。伏尽烦恼。入八地时。俱生烦恼。永伏不起。七地已前。皆是顿伏。而非永伏。八地已上。永伏不起。入八地时。永伏烦恼。无有漏止。无我见心。是故生空无漏相续。尽未来际。第六意识。生空无漏常恒相续。无起有漏心。生空观止。常现前故所言果者。即是生空灭尽三昧。生空为因。入灭尽定。为其果故。言如阿罗汉者。八地已上。俱生烦恼意识俱者。永伏不起。如阿罗汉已断烦恼种子不起此以伏灭现行烦恼。永断种子。断种之者。永不起故。永伏现行不复生起。如阿罗汉永断惑种。不复生故。问何故八地已上伏惑。令同断种阿罗汉耶。答永不起惑。彼此是同故。伏断别而令同。此中比例。犹是令同罗汉断种不起烦恼。不为八地。永不起惑。问何故尔耶。答罗汉虽断种。末除习气。有习气故。有起现行。而是余习。不能润生。八地已上。一切菩萨。永伏不起。亦除习气。初地已上。无间道中。断智障种。解脱道时。除其习气。此时亦除烦恼习气。无始已来。与智障习。俱障利益众生事故。此时同念。断二障习。此问意云。受分段生。有发业惑。以何润业。既不润业。云何得受分段生报。此即问难所指意也。
  章答若是凡夫下。二答。亦四。初明惑种受生。二引论成种润。三成惑种无用。四简无学回心。初中亦二。初简去凡夫现润。二成圣人种润。今初。一切凡夫。六道受生。要以现行随应烦恼。沃润所造善恶诸业。爱当生处。由爱取润。受彼彼报。既是凡夫随意现行。一毫无有伏灭之义。故业种子。蒙现行润。结生相续。润业受报。其有色界方便润生。在死有时。非正死时。是将死时。其正润生中有。未止有支门中。爱取二支。种现俱取爱取各种生爱取现爱支之时。唯是俱生贪爱□润取支之时。诸惑润结。惚而言之。有六支种。行是业种。识等五支。即是五果。名百种子爱。爱取二支。润此六种。其所润六支种。转名有支。六支种子。趣生受报。是名生支。从中有初为生支。出胎已后。五根支体。成就满足。皆生支摄。衰老已后。老死支摄。虽有示支种子。今且取业种子。此业种子。正感果报。率引强□。是业种力。问圣者感生。有现润否。答初二果圣。现行润生。欲界诸惑。不能伏故。今且举凡。是为简去。
  章圣人不尔下。二成圣人种润。圣人伏惑。无有现起。是故唯以惑种。润业。伏现行故。无现起惑。留种子故。种力润生。如彼第三果圣。上生色界。唯以种子。润业受生。生色界者。先得所趣天处禅定。以此定静虑功力故。当生彼天。既是圣人。断欲界惑。欣所生天。修四量。当生处惑。分所制伏。故于当生天处烦恼。今不现行。唯以后天。惑种润生。今此十地。诸菩萨人。故留俱生烦恼种子。故留惑种。有润业种。即是爱支二种烦恼种子。此种引生。润三界业。受界内生。非唯七地已前菩萨。亦八地上三地菩萨。皆以种子。数数受生。成辨利摄。问已伏惑种。□得受生。答望凡可尔。现惑强故。若圣人者。既无现惑。无用之者。如何受生。故虽已伏种用。受生无过。此二段文。直答上问。此答意云。凡言润生。有其二种。谓现行润。种子润也。凡夫受生。现惑润业。圣人受生。种子润业。今是十地。证理圣人。是故八地已上位中。受分段生。必定种子润业受生。问一切圣者。不造新业。十地菩萨。所润业者。是何时业。答既是十地。不造新业。故以前时多劫故业。此业即蒙所留惑种□润。受生。虽圣人种润。如凡夫现润。非是强胜。而圣种润。牵生强胜凡夫现强。种子是弱。圣人现弱。种润是强。种子眠伏。虽羸微隐。而亦牵引力用不弱。如不定性顿发大心。虽趣大行。而有小种。牵令退大。菩萨本性住种姓者。本来精进。自性仁贤。有哀怜心。永不懈怠。二利自性。本来具足。此由种子牵引故尔。种子润业受生亦尔。
  章故杂集论云下。二引论成种润。亦二。初引二论。二显论意。今初。杂集论文。出第五卷。彼论既言一切圣人随眠结生。随眠即是种子异名。随逐第八识。眠伏住在故。受生处地。烦恼种子。牵引润生。是种功能。梁论之说。在第十四。彼论文中。凡夫必是有现行惑。圣人不尔。无现行惑。二乘必断烦恼种子故。于三界永无受生。菩萨不尔。故留种子。以种润生。益物度生。是故初住已上。名圣人。菩萨应断人执。证无我故。然故留惑不断惑种。不证空理。助愿受生。此是终教地前菩萨。所作行相。今始教中。七地已前。受生摄化。全同终教地前行相。八地已上。既有所留烦恼种子。由此种力。受分段生。数生数死。修习二利。勇猛炽盛。如是即至金刚加行。初舍分段。方受变易。以变易身。至金刚心。佛果初念。弃变易报。即成佛地。
  章解云圣非现润下。二显论意。此中意说。一切圣人。惑不现行。而八地上。既留惑种。而是必定无惑现行。应定以种受分段身。既留惑种。如何徒然无受分段。此夺前问言八地上。永伏不起。以何润生。受分段身。
  章若言八地以上下。三责惑种无用。此因前段。有此征责。文中亦二。初责不断种。二以彼成此。今初。谓执前寄显门义者。立此义。为遮彼执。有此微责。解深密经。瑜伽论等。说三随眠。害伴羸劣二随眠者。在七地前。即分段身缘助烦恼。第三微细随眠。是所知障。八地已上。以此为缘。受变易身。由惑种有无故。有分段受不受。若八地上。受变易者。此时即应尽烦恼种。何受变易。犹留惑种。若留惑种何受变易。□唯是应受分段。此中所成立。即此意致也。法相宗义。不立十地分段之义。悲增菩萨。利生为先。久受分段。若入八地。必受变易。而留种子者。非为受生。故小岛先德云。问尔留烦恼者。为受生缘欤。答不尔。烦恼障种子。不障十地故。不起对治道。故自然留。名故留也。故疏云。谓诸菩萨。由大悲力意趣。一切智故意趣。所知障对治道。不取烦恼对治道。拟于生死。助悲愿受生。故名留烦恼也。不尔如来大悲。最极应留烦恼随类化生。由此故知。意不趣断。故名为留。将成佛时。方顿断尽(已上)此明十地留惑障种。八地已上。留惑亦尔。今贤首师。其义不尔。既留惑种。故受分段。今章下文。故留不断。举四所由。润摄化其随一意。非唯一意。故留烦恼故。
  章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者。二以彼成此。此意成云。彼菩萨入第八地时。不断留烦恼障种。此始教菩萨。云何不受分段之身。忽得受变易身耶。彼者八地菩萨。此者始教所立十地分段身也。
  章若约回向菩提声闻下。四简无学回心。此纵上问言无现惑。何受分段。罗汉回心。既无惑障。不受分段。回心之后。即受变易。始自十信。受变易身。此非直进实报。寄显二门。比例虽似纵上问。而此别门例。故今简去渐悟之者。罗汉回心。即入十信之初心分。其后舍此有余依身。如入涅槃。然后即受变易细身。以变易身。万劫修行。十信满足。方入初住。居不退位。虽居不退。啻是安住其位而已。恶趣不生。声闻之时。忍位已得。回心声闻。虽未至其初发心往。永不退堕二乘地中。以超二乘已回心故。然不遮言住不退位。人无我理。罗汉已得。十信三贤。四善根间。唯修法无我。观唯识三性三无性真知实相。好理事理相即无碍观行。此等皆通始终教等。渐悟菩萨。入初地时。唯方证悟法无我理。无始已来。乃至罗汉。未作利众生事故。回心已后。一向修习法空。作利他事。如是入地。随分成就二空二利。名欢喜地。初地已上。乃至七地。八地已上。乃至金刚。地上十位。经二僧祇十信三贤。经一僧祇。无学回心。方入信位。三僧祇间。皆变易身。佛地初念。弃变易报。故云通诸位。受变易身。以所知障为缘。无漏有分别业为因。感变易身。智有菩提。实愿得之。知有众生。实思利益。于二利境。谓实事有。此由彼所知障迷无相胜义。故为此事。故受变易身。久住世间。变化自在。成二利事。修菩萨行。是名智障为缘。受变易身也。此始教宗。三乘五性。必定各别。定姓二乘。必入无余依涅槃界。不定性二乘。必定回心向大。无学回心。弃分段身。受变易身。唯识论中名别尽别生变易是也。彼论建立增寿变易。非是别尽别生义。故今始教宗。多分虽依唯识论等。而受变易别尽别生。非舍分段。不受变易细妙身故。集成三云。显扬论第十六卷曰。声闻转依。复有二种。一趣寂灭。二趣菩提。问声闻无学。永尽后有。云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依变化身住。能证菩提。非业报身。释曰。变化身即变易异名也(已上)此明不定性阿罗汉。回心之后。于同梵行者前。示现般无余依涅槃。实有根身南州一边。寂静安住。如寿法二万劫住。蒙佛菩萨劝诱。策励趣二利行。修菩萨道。彼身即是慖恒寿变易。无漏后得。有分别心。入无漏定。发大誓愿。入第四定。资熏有漏。所造故业。延分段身。令极细妙。若一劫过。一劫势力。已尽后。更资熏增长。如是展转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此即法相增寿变易。今宗别尽别生变易。始终二教所说皆尔。问前三果人。回心之后。变易身行相云何。答初果回心。修惑全有。二果回心。欲界修惑前六品断。后三品惑及上界惑。全未断灭。此人三界修惑灭尽。证阿罗汉。最后报终。舍分段身。别受变易细妙色身。二果三果回心之者。随余残惑各断尽已。得罗汉果。然后弃舍分段粗身。别受变易。此约现身尽惑证果。受变易报细身为言。或初二果回心之后。随余残惑。润生受身。修菩萨行。后得罗汉。弃分段身。受变易报。独觉之中。麟喻独觉。是定种姓。必入涅槃。部行之中。不定性者。先声后缘。在无佛世。证胜果。即是定姓。入无余灭。如极七反。有圣者等。先缘后声。值佛出世。闻教证果。后回向大。如迦叶等。即是不定种姓人故。
  章问若尔何故有圣教说下。二寄显变易。亦二。初问。二答。今初。此段释通转难。显示寄显义门。此转难意。上既成立始教直进。留惑种故。受分段身。至第十地。是实报门。问答已竟。然经教中。正说八地变易之义。是故引此。转难前义。此义正违经教文故。问前于直进。建立二类。初是寄显。即明八地变易之义。何故今更作此转难。答前唯立门出类而已。然实报门。正违彼经故。施问答和会相违。言有圣教者。即下诸说十门之中。第四教文。是仁王经所说义门。为显此义。广立十门。章答此等为欲寄对二乘下。二答。亦二。初略示寄对。二广明寄对。今初。此中总意。一切寄对二乘。显示同别胜劣。是故教说。皆有所以。
  章然此寄对依诸圣教下。二广明寄对。亦三。初总标。寄显非一。故立诸门。二一说罗汉即同于佛下。别明。三由有如是下。结成。初中十门森烈。次第解释。第一佛同罗汉。亦三。初标判二引证。三约教。今初。愚法小乘教中所说。如来果德。与声闻无学同。名罗汉。三乘俱断三界见修诸随眠故。三乘同证人空择灭涅槃理故。言更不分位者。断惑证理。见修无学三道次第。一切诸相。同声闻故。问愚法二乘。唯断正使。不断习气。如来必断不染无知。不染无知。即是见修烦恼余残习气法故。不染无知。有断不断。何同罗汉。答今唯约就断尽正使。言同声闻。不言余门。若具言之。非无差别。如来是师。罗汉是弟子。如来断智恩三德皆圆满。十八不共。声闻不及。习气断不断。三明六通。一切三昧功德法门。如来最胜。二乘不及。如是等也。
  章如律中说佛度五人已下。二引证。四分律。出受戒犍度。言五人者。阿若憍陈如。摩诃拘梨。十力迦叶。婆提婆敷。阿鞞是也。此五人中。三人内族。谓阿鞞比丘(亦云阿涅槃)摩诃拘梨。此云二人。并斛饭王子。婆提婆敷(亦云跋提)此是甘露饭王太子。其二人者。并佛外族。谓憍陈如。十力迦叶。并是佛两嫂阿舅也。如来二月八日成道。安居已前。入定思惟。夏日已后。往鹿野园。调五人根。八月八日。弗星出时。阿若憍陈如。初入见道。证预流果。其后四人。渐次入见。于后五人。皆得罗汉。即言世间有六罗汉。佛及憍陈如等五人。自余诸律。皆说此事。事义极广。不能具陈。言同座等者。愚法教中。三乘既同断见修惑。证人空理。是故决定同坐同住。迦叶尊者。头陀上行。佛召迦叶。令座等。所座是人空理。是智之所证。所依处故。能坐是无漏智。即是生空无漏妙智。
  章当知此约小教说者。三约教。愚法小教佛同声闻。名阿罗汉。或时现老比丘像。四月一度剃发。即令阿难剃。佛虽不入羯摩僧中。而入应供僧中受供。佛入僧中者。入应供僧也佛入应供僧者。大乘宗义亦尔。
  章二亦于佛地下。二分出如来。或名分出罗汉。佛果罗汉。虽俱无学。分降罗汉安置下阶。或分如来安置上阶。断尽二障。证得佛果。烦恼功能。于三界中。发业润生。断烦恼障。不生三界。绝后生有故。声闻无学。保证念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是名二乘所得四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名阿罗汉。或唯言应。此具杀贼等三义故。此义即通三乘无学。今佛果位。名阿罗汉。由断尽此烦恼障故。其所知障。非二乘分。唯是佛果不共所断。故断智障。立如来名。此于同等无学果中。如来安上。罗汉安下。如来是胜。罗汉是劣。为令小乘欣佛果故。如言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云如来应正等觉。或云如来应供正遍知。既言如来应供。同对法论所说。
  章三第十地名阿罗汉下。第三十地罗汉。此门罗汉。一位分下。大小阶降。涅槃经第六说有四依。
  章四七地以还下。第四七地罗汉。亦五。初标判。二障之中。烦恼障。名界内惑。由此烦恼。发业润生。感三界内生报果故。所知障名外惑。由此智障缘。感变易报故。今此七地。尽界内惑。位分全同阿罗汉果故。第七地。寄同罗汉。二如仁王云下。引证。言远达者。达谓至也。到也。行也。往也。即第七远行地也。三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下。判断。八地已上。是自在位。七地已前。未自在位。言分大小者。八地已上。寄为菩萨。是大乘故。七地已前。寄为小乘。是二乘故。四此约始教直进中说者。约教。以回心教无约此地寄对故尔。寄第十地。是回心教。前四依门。已陈述故。五此中既寄声闻下。显寄。此释成意。即显正答前所问义。七地粗浅故。寄分段。八地微细故。寄变易。故依仁王经所说意。正有七地分段。八地变易之义。唯识论等。即当此门。即以寄显。还为实义。
  章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间下。第五五地罗汉。若约小乘。至第六地。六地缘生。寄独觉故。其第七地。已过二乘故。寄菩萨。菩萨观证生法二空故。第七地名无生法忍。于二空理。极忍印故。即当仁王经无生忍下位。
  章六世间二乘同前至六地下。第六五地罗汉。八地已上。寄同一乘。八地已上。一切菩萨。全同佛果。所行所证。任运自在。无方无碍。故得三种世间。自在示现解境行境十身。解境即融三世间十身。此十各各十身具足。即成百身。其成正觉身等十佛。即如来身所具十身。是名行境。自余九身所具十身。皆是行境。第八地中。已说佛果所得融三世间十身故。后位中。不别说解境。而多陈说行境十佛。离世间品等所说。
  章七于初地八过之中下。第七地前罗汉。言八过者。十地经说初地胜德。超过地前。有八种胜。一段经文。论为八过。一入位过。经言过凡夫地。入菩萨位故。而过凡夫地一句。论判为总句。此过有八种。故始自住胎。至究竟成就。举譬随应明次第生长相。初喻初住胎。二者家过。言入菩萨故。喻生贵家。三种姓过。言种姓尊贵。无可讥嫌故。作贵家子。得其姓故。四者通过。言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故。已在贵姓。余不摄故。五法体过。言住菩萨法中故。以作他事。为己事故。以大悲为体故。六者住处过。言住在菩萨正处故。不舍世间。不染世间。善巧住故。喻世巧住故。七者业过。言入三世真如法中故。喻生命住在故。显空圣智。冥真如故。八毕定过。经言如来种中。毕竟阿耨菩提故。佛种不断。究竟涅槃。道法成就。与此相似故。是名初地菩萨八过。言比证分齐者。地前三贤。名为比位。相似比知。未得真无漏故。初地已上。名为证位。得如理智契会真如。理智冥同故。
  章八地前三贤位已过二乘地下。第八十信罗汉。初住已上。超过罗汉。是故二乘极果。即同十信位也。言如上起信论说者。上行位中。引起信论。三贤初位中。少分见法身。十方世界。八相成道等。初住已上。超过二乘。一一行相。说相宽广。言如仁王经云习种性中有十种心等者。十种心名。全是十信。非谓以举信名。是十信位。取方便名。目十住故。初住已上。超二乘地。但所同者。十信而已。言此约终教退不退说者。以十信退位。寄同罗汉。以初住不退。独为菩萨位。以不堕二乘。名菩萨不退故。
  章九信满心后下。第九信中罗汉。大华严经贤首品中。具说信位满心所得行果大用。自证设同究竟果海无方大用。说十三昧。圆明海印三昧为初。即是化他大用总相。同时显现大善巧故。超过一切三乘法门。同教功能。亦非比及。
  章十初在凡地下。第十凡超罗汉。言沙弥发心者。演义抄十四下。亦指智论文。彼亦引涅槃经偈文。乃至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等。此总约大乘教未发心已发心说也。
  章由有如是十门。寄对罗汉。明菩萨位。前所问难。即当第四功无功门显二生死。上明始教所依身竟。
  章若依终教地前留惑下。文中为三。初立义。二问答。三又此教中地上变易下。三四种变易。今初。言地前留惑受分段身者。终教菩萨。十信万劫修习万行。十善增盛。生在善趣。相续修二利行大行。深伏烦恼。治道强胜。十信已满。方入初住。此位应断烦恼惑障。顿证人空无我妙理。然故留不断。是故不取证。伏灭现行。不令生起。以所留种助愿润业。生六趣中。利益众生。所助愿者。利生大愿。若唯愿力。不能受生。地前浅位。誓愿弱故。以惑助愿。受生利物。所受分段。是不系业。所起漏心。是似有漏。于烦恼障。得自在故。以自在。所受不系业分段身。三贤始终一阿僧祇。修菩萨行。观解唯识真如理性。第十回向最后身上。顿断所留惑种。证人无我理。即入初地。此时所断。于烦恼障。一时顿断。故云于初地中等。问为断烦恼障。入初地耶。为先入初地。断烦恼障耶。答第十回向最后念次。即欢喜地最初念位。此时顿断所留惑障。是无间道。此无间道。即亦兼断所知障粗。次刹那心。即解脱道。二障顿断。二空所显妙理顿证。断障即初地。初地即断障。言初地断。无有过失。断惑之时。不分见修。是故无有见修二道。既断二障。受变易身。是故菩萨。入初地初。必受变易。此中智障。初地渐断。细分智障。地地渐断。智障正使顿断渐断。古来异义。至下断惑章。当广相分别。
  章问若于地上不留烦恼下。二问答。亦二。初地上同事。二悲智平等。今初。已断烦恼。无应受生。是故先问顿显益物。答中地上七地已前。与终教地前行相等同。故先遮之。今此不尔下。显示自在应化利生。
  章问如说八地以还下。二悲智平等。亦二。初门此于菩萨。略有悲增及智增。上言八地以还者。唯是是七地已前。八地初心。受变易故。言留惑受分段身者。十地之中。皆留俱生烦恼种子。其中七地已前。故起所留烦恼。润生摄化。是言留惑受分段身。言伏惑受变易身者。初地已上。所留惑种。无有故起。智增菩萨。初地必受变易身故。问何故不言智悲平等。答智悲平等菩萨本怀。无应责故。今所责者。为成立彼平等义故。法相宗师。菩萨有三。智增。悲增。智悲平等。智增初地。悲增八地。各受变易。智悲平等。二地已上。七地已前。此间何地。受变易身。于中怖烦恼者。二三地中。不怖烦恼者。五六七地。各受变易身。
  章答如此所说下。二答亦五。初破斥不用。二显示正理。三配为二教。四地前小习。五地上平等。初中亦二。初总非。二何者若非增上下。别破。亦二。初破悲增。二若智增上下。破智增。文显可见。
  章以诸菩萨下。二显示正理。菩萨本意。必是慈悲智慧平等。永离增减。是故相导。始终平等。若互增减。难相导故。
  章当知由此始终二教下。三配属二教。始教粗浅。终教深细。以粗浅故。有七地分段。八地变易义。以深细故。有地前分段。初地变易义。是故不由智增悲增。
  章若言彼智增者下。四地前小习。此中既言有小乘习。是渐悟者。有学回心。或初果人。延七生润惑。地前一大僧祇。修菩萨行。或七方便位中。回心大劫修行。此等皆有小乘余习。怖畏烦恼。而不断尽。唯是永伏。如是等人。唯在地前三贤位中。根未纯熟。有此习故。
  章初地以上下。五地上平等。亦二。初立义。终教甚深。地上深广。根缘一味。修行断证皆同一相。无有差别终教地前纵有种种根宜差别。至初地上。根宜纯熟。一味平等。无有差别。同证谓证十真如故。同行谓行十胜行故。十波罗蜜是也。同修谓十胜行外。一切所修。初二三地。是世间修。四地道品。五地谛等也。同断谓断十重障故。二故起信论云下引证文显易见章若依圆教不说变易等者。别教一乘。立一生死。不分粗细。过患一际。无差别故。虽同分段。而见闻生。果缚依身。系业分段。解行生人。是法门身。虽是分段。细妙微密。普眼肉眼。超三乘域。胜妙深奥。不可思议。善财童子今生解行。自在无碍。往来出没。无有挂碍。永离塞滞。
  约就终教。明二死者。此终教中。总有二死。分段生死。大同始教。然此终教。根本无明。动本觉体迷本觉故。本觉真如。随顺无明。混成业相。转现渐成。此本觉理。无明三细。和合共一。以为梨耶。此梨耶识。以为众生分段。六道异熟报法。此为体故。故分段体。通第一义如来藏性。成众生故。由此义故。若依其本。真如本觉。为分段体。若约缘言。根本无明。为其体性。若依近增上缘言之。有漏善恶业因为体。若依当体体性言之。三界五趣。四生四有。粗异熟果。以为分段生死体性。若通取之。亦通惑业。大同始教。变易生死。梨耶微细行苦所动异熟为体。此即无明住地为缘。因位无漏妙业为因。虽梨耶名不相应染。不遮彼与五数相应。然诸位人。皆具色身。变易五蕴。通诸位也。
  若顿教宗。一切绝言。不立生死。何有二死。非生非生。为生死。非分非段。名分段死。非变非易。名变易生。言广如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者。或人云。第五百七十六。逝多林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玄奘三藏译。彼具文云。龙吉祥言。颇有能证菩提者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证。龙吉祥言。谁为证者。妙吉祥曰。若无名姓施设语言。彼为能证。龙吉祥言。彼既如是。云何能证。妙吉祥曰。彼心无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不愍念一切有情。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章若依圆教不说变易等者若一乘教。约摄方便。诸教所明。是同教宗。今别教中。生死体者。别教一乘。但立分段。不别建立变易生死。生死总通有粗细别。三乘教中。而其细分。名变易生。粗名分段。今一乘宗。唯立一个生死之法。不分粗细。过患一际。无差别故。其所立名。当分段生。虽同分段。而见闻生。果缚依身。系业分段。解行生人。是法门身。虽是分段。细妙微密。超过三乘天眼所见。今以普贤肉眼。见十佛尘刹等。此分段身。五蕴为体善财童子。今生解行。自在无碍。往来出没。无有挂碍。永离塞滞。证果海生。既绝生死。无有粗细生死。十佛究竟微妙身故。言如善财等者。晋经五十九。入法界品云。弥勒告善财云。无量菩萨。于无数劫。修菩萨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德。

五教章通路记卷第四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