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页 共 77 页
妙印钞卷第十五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一疏二)
二从为法下。明行菩萨道中。又二。一明所为二明能为。
初中。为法界者。不为一众生不为二众生。乃至不为百千万亿那由他众生。为尽空法界一切众生而发心修菩萨道。故云为法界也。众生者。其义如上释。虽众生无量不出三种。所谓如大论四十五云。众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于必定者中当最大故名摩诃萨(云云)。
二从行下。明能为中。行菩萨道者。夫虽菩萨行无量无边不出四摄四无量六度等。所谓大论八十八云。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摄取众生。何等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云何菩萨以布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财施法施。何等财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贝珊瑚等诸宝物。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花香璎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若以己身给施众生。语众生言。汝等有所须各来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难。是菩萨施已教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禅。乃至教非有想非无想定。或教慈悲喜舍。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或教不净观。或教阿那般那观。或相或触。或教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碍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教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乃至阿耨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财施已后。令得无上安稳涅槃。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希有难及法。须菩提。法施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何等为世间法施。敷演显示世间法。所谓不净观安那般那念。四禅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世间法。诸余共凡夫所得法。是名世间法施。是菩萨如是世间法施已。种种因缘教化令远离世间法。远离世间法已。以方便令得圣无漏法及圣无漏法果。何等是圣无漏法。何等是圣无漏法果。圣无漏法者。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脱门。圣无漏法果者。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菩提。复次菩萨摩诃萨。须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罗汉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惠。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六波罗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智慧。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是法中一切种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圣无漏法。何等为圣无漏法果。断一切烦恼习。是名圣无漏法果也。
问。若然者。财施与法施。何等为胜耶答曰。大论第十一云。问曰。财施法施何等为胜。答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所以者何。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复次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转多。复次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复次若作大施必待众力。法施出自心不待他心。复次财施能令四大诸根增长。法施能令无漏根力觉道具足。复次财施之法有佛无佛世间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当有耳。是故当知法施甚难(云云)已上此中以七种相对令校量其胜劣毕(云云)如布施者。爱语利行同事。皆为众生舍身命修之。如四摄者。六度万行又皆悉舍身命修习之。如法花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萨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菩提道(云云)是即说显教修行得果也。如是等名为行菩萨道也(云云)。
三从乃下。明所度堪否中。乃至者。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一一次第可举故云乃至也。诸一阐提等者。断善阐提。无性阐提。大悲阐提。有如是等种。故云诸也。阐提者。涅槃经第二十四云。一阐提名信。提名不具。故名一阐提(云云)又云一阐名善方便。提名不具。善方便不具故名一阐提(云云)
及二乘未入位者不定性声闻也。彼教中谈五性各别之旨。所谓五性者。决定性二乘二种不定性一种。无佛性一种。菩萨种性一种也。此中菩萨性不定种性二种成佛。余三种不成佛。故今二乘未入位者不定性声闻。故是可教导之机。故云未入正位者也。
问。何名决定性。何名不定性耶答。彼教意。决定性者。法尔自元二乘种性决定故。必定说无余乘转向义众生在之故。是名为决定性也。不定种性者不尔。适遇缘有转向大乘之义。以是义故八六四二万十千劫等转向大乘者。是即不定种性也(云云)问。何名无佛性耶答。虽有理佛性而无行佛性。适虽发菩提心。动即退转而不克成也。是即无佛种性也(云云)。
四从亦当下。明种种方便中。种种方便虽多。不出折伏摄受二种。所谓以四摄方便而利益。是名为摄受是则大慈方便门也不堪此利益故。菩萨内坏大慈大悲之心。外现忿怒降伏之相。折伏强刚难化之众生。安置四智法王之都城是名为折伏。故云折伏摄受普令同入是乘也。
五从约此下。明结归。自可见。
二从又元下。明无缘乘中。又三。一明观阿陀那深细。二明了唯心三明结归。
初中。又无缘乘者等者。先他缘乘者约化他明义。今此无缘乘约自行明义也。至此僧祇始能观者。先初僧祇时者不能观阿陀那。至此第二劫始观之故云尔也。阿陀那此云执持。即染法也。深细者真如也。识者第八识也。
二从解了下。明唯心义中。解了三界唯心等者唯心者即唯识也。唯观内心识得性相二空。故云唯识也。十住心论云。此北宗以唯识二谛二义为深极秘要。故略出大纲。慈恩法师唯识义云。第一出体者。此有二种。一所观体。二能观体。所观唯识。以一切法而为自体。通观有无为唯识故。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都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云云)成唯识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如是等文诚证非一。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故欲证入离言法性。皆须依此方便而入(云云)二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然此内识有境有心。心起必托内境生故。但识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识言。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厚严经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识无有余。华严等说三界唯心(云云)三摄末归本识。心内所取境界显然。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见相分俱依识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解深密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摄相见末归识本故(云云)四隐劣显胜识。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心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劣不彰唯显胜法故(云云)五遣相证性识。识言所表具有理事。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摄论曰。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知乱。此中所说。起绳觉时遣于蛇觉。喻观依他遣所执觉。见绳众分遣于绳觉。喻见圆成遣依他觉。此意即显。所遣二觉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执实蛇实绳我法不复当情。非于依他以称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体用俱无。绳藉麻生非无假用。麻譬真理绳喻依他。知绳麻之体用蛇情自灭。蛇情灭故蛇不当情名遣所执。非如依他须圣道断。故渐入真达蛇空而悟绳分。证真观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观体也。能观唯识以别境界而为自体(云云)然总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一境唯识。阿毗达磨经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识者。由自心执着等颂。华严深密等说唯识教者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十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识。四行唯识。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实智等皆行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云。大圆镜智。诸处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云云)如是诸说唯识得果皆果唯识。此中所说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识皆尽(云云)以如是等故云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也。
三从乘此下。明结归。自可见。
二从此无缘下。明观法无我性中。又二。一明无缘即法无我。二释所由。
初中。此无缘乘心即是法无我性者。此无缘乘住心者。以观破法执为所诠。故云尔也。
二从以行下。释所由中。又二。一举劣显胜。二正明无我观。
初中。以行者初劫等者。指唯蕴无我拔业因种两住心也。心没蕴中者。虽破人执犹沈法执故云尔也。以五种无性空门等者。以聚沫等五喻观破彼五蕴法执故云尔也。然望缘生中道等者。言以前初劫空门相对今无缘乘中道。彼犹堕对治破惑之分域。不观有空共不可得而不出自心。是故失般若方便必堕断灭空见。不异方广道人也。如十住心论释遣虚存实识云。由无始来执我法为有拨事理为空。故此观中。遣者空观对破有执。存者有观对遣空执。今观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无亦无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观成。纯有纯空谁之空有(云云)。
二从今大下。正明无我观中。今大乘者指此他缘大乘。不可得空相者。观达空有而遣有空。空有共不可得。故云不可得空相。如大论三十一释不可得空云。问云。何以故名不可得空。为智力少故不可得。为实无故不可得。答曰诸法实无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又云。问曰。何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复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弊恶垢缚等。都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问曰。若尔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五根五无学众六舍法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法。得如是等法。问曰。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无学法。答曰。是法虽得皆助不可得空无我者故名不可得。为无为法故名不可得。圣谛故名不可得。第一义谛故名不可得。圣人虽得诸功德入无余涅槃故不以为得。凡夫人以为大得。如师子虽有所作不自以为奇。余众生见以为希有。圣人虽有所得而不以为得。是名为不可得空也(云云)以如是等义故云今大乘不可得乃至观法无我性也。
三从为欲下。明观赖耶知自性中。自三。一明练磨义。二明知自性。三明六喻。
初中。为欲净除智障等者。如入道章释资粮位。问云何而能进修胜行。于无上果勤求不退。答。摄论第六。唯识第九。皆云。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引他已证大菩提者。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二闻施等波罗蜜多甚难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粗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此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初二意云。彼是丈夫而能成佛。能行难行所有施等。我亦丈夫。何乃不能修行成佛。第三意者。如世间者修微少善小善犹感人天果。我所修行殊胜无边。何故不能感菩提果(云云)故云为欲净除乃至菩萨修学也。三性者。圆成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也。三无性者。圆成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也。如入道章引解深密经等云。解深密经瑜伽等言。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常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修习增长广大。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世尊答言。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一谓诸法遍计执相。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意云。遍计无其体性名相无性。而言相者依名假立。非是遍计有体相故方立为相。即以相无自性为初无性故重言性。余二准知。二谓诸法依他起相。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意云。依他不以自然之法而生。名生无性。三谓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法无我性名为胜义。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意云。真如是无我性。体即胜义而非无性。然因我法二空所显。从彼能显二空为名亦名无性。又云。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又云。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灭等。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所有生。若无有生则无灭。若无生灭乃至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涅槃故。此中既言依三无性说诸法无。明知不说成实依他亦为非有。成实依他而体非是三无性故。又一切法若皆是无。如来往昔说彼为无正当其理。佛今何故称为密意邪。凡言密意不尽理故。此即说依他等上无遍计故言无一切。非依他等实总无矣。以是等义故云即楞伽解深密乃至皆是此意也(云云)。
二从经言下。释知自性句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即是下。明随释中。即是三界唯心等者。十住心论云。华严等说三界唯心。遗教经云是故汝等常好制之一处无事不成辨(云云)又云。胜鬘经自性清净心(云云)又入道章云。良以有情无始执我不无。初折彼迷说我非有。二乘由是计我为无。妄执离心而有实法。复除其疾总说为空。如来说空空心外法。有情不悟执一切空。空病既增理当除遣。故华严说三界唯心。涅槃乃陈无为我净。言心内有空病因除。说境外无有疾便荡。殊外道诚堪所依。又不全空。十行须习(云云)如是知心自性。不见一法心外法。不见心外法故蕴等诸法更不当情也。故云知自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云云)。
三从如幻下。明六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六喻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双辨有无。二明异前劫。三明正释赖耶名义。
初中。六喻皆是双辨有无者。如此六喻虽无实体现可见可闻也。无实体故无也。可见可闻故有也。以如是义故云皆是双辨有无也。
二从明蕴下。明异前劫中。明蕴阿赖耶别缘起义等者。就此且有三义。一谓此遍计所执非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似有之依他。而离于识别体性都无而有。故云别缘起(云云)二谓于阿赖耶含藏染净诸法。现行薰种子别别诸法故云别缘起义(云云)三谓今宗不谈真如随缘义故。离真如外谈缘起故云别缘起也(云云)已上三义中第一不可然欤。第二第三随意可依用也。与前劫五喻等者。指初劫也。观无性空者指人法二空也。复有殊异者。彼折空也。此体空也。故云殊异。复次彼存能所。此空能所故云殊异也(云云)。
三从阿赖下。明正释赖耶义中。又为三。一明义正两翻。二明赖耶三义。三明引论释如幻义。
初中又二。一明义翻。二明正翻。
初中。阿赖耶。此云含藏。是则含藏三义故云尔也。彼宗意。于赖耶存三义不同。所谓奄摩罗。此云无垢。是即赖耶所含净分也。阿陀那。此云执持。是即赖耶所含染分也。以含藏如此染净二法故此识名云含藏也。此识能蕴持无明种子令无失没故。亦名云无没无明识。如此三义只是赖耶中三名也(云云)。
问。若然者如楞伽经者立九识如何。答。彼经以存识性故。以生灭染法为七识。以不生不灭如来藏净法为九识。以此二和合为阿梨耶识。是只存识性故。且以义分别三识。故慈恩唯识疏云。楞伽经中兼识性故。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然识者了别为义故。众生受用名为识。所言九识者唯真如全非染法。何立为识耶。全无所诠也。但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不灭者。是即不变真如之体也。即第八识所含染净二法中其净法也(云云)复次大乘义章(净影)立事(六)妄(七)真(八)三识。所谓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者真如也。此阿赖耶为七识所计缚故云而与无明七识共俱也。阿赖耶当体非迷妄。唯真如也(云云)复次香象意。如来藏者真如也。此真如与迷染共名阿赖耶。是即生灭门中自体也(云云)。
二从正下。明正翻义中。谓诸蕴于此中等者。五蕴于彼阿赖耶中生灭出入。故云谓诸蕴乃至故以为名也。
二从然阿赖下。明赖耶三义中。一者分别义者遍计所执性。二者因缘义者依他起性。三者真实圆成实性也。此事上释之毕。
三从如大下。明引论释如幻义中。自为九。一明法说偈。二明譬说偈。三明二谛通达偈。四明得真实境界。五明幻事有而无。六明幻无而有。七明能所共无。八明问答决疑。九明总结(矣)。
初中。又二。一举能说论。二明所说偈颂。
初中。求真实者。遣三性虚妄得三无性实体。故云求真实也。
二从以离下。明所说偈颂中。又二。一正举论偈。二释偈意初正举论偈。自可见。
二从所云下。释偈意中亦三。一释分别。二释依他。三释圆成。
初中。所云离二者谓分别性真实者。离二者指断常一异等之能执所执也。分别性者遍计所执性。然情有妄计故非真实。理无离能取所取故云真实也。
二从迷依下。释依他中。迷依者谓依他性真实者。凡夫以迷妄故。于依他似有诸法执为实有。故云迷依。然此依他无性故云真实也。由此起诸分别故者。依此似有无性依他起遍计所执故云尔也。
三从无说下。释圆成中。无说无戏论者谓真实性真实者。圆成实性者真如也。于此真如有随缘不变。然呼不变云真实也。自性无戏论不变真如是也。
二从次说下。释譬说偈中。又二。一举论偈。二释偈意初如文可见。
二从释曰下。释偈意中。又二。一释依他性。二释分别性。
初中。如幻师等者。幻师譬能迷。咒术力譬迷情。木石等譬所迷依他诸法。虚妄分别者人畜等妄见也。故云如幻师乃至为颠倒因也。
二从又如下。明分别性中。又如幻师像金等者。幻师如前。像者于木起种种妄见。所谓见株杌等或作人像之想。或作天像菩萨像佛像乃至夜叉鬼神畜类像等之想。故云像也。金者于石亦或作金之思。或作银铜铁琉璃水精等之思。故云金等也。是即于依他木石生如是等妄计。所谓遍计所执性也。二迷者。有无断常等之能执所执是也。故云又如幻师像金等乃至二迷恒时显现也。
问曰。前法说偈何故分别依他真实次第说之。此譬说偈中前后说分别耶。答。前约转迷开悟次第。今约迷因转计次第也。
问曰。前说真实性。今不说之如何。答。今以幻化之譬显依他无性遍计理无之时。圆成中道自显故不说之也。
三从次偈云下。明通达二谛偈中。又二。一明举偈。二释偈意初文自可见。
二从此中下。释意中。又二。一明二性无体。二明二性可得。
初中。幻者幻事等者。幻者譬依他之无性。幻事譬遍计之理无也。故云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也。
二从又如幻下。明二性可得中。幻者幻事者。幻者譬依他之似有。幻事譬遍计之情有也。
问。何意此中不论圆成耶。答。依他无性遍计理无即是也。复次世谛第一义无碍自在。是即圆成也。故不别论也。
四从又偈云下。明得真实境义中。又二。一明出论偈。二释偈意初自可见。
二从释云下。释偈意中。又二。一明得真实境。二明得真实性义。
初中。若人了彼幻事无体等者。是即了知蛇觉无时得绳真境。故云若人了彼幻乃至实境也。
二从若诸下。明得真实性义中。若诸菩萨了彼二迷等者。了知绳众分时绳觉又无也。故十住心论云。起绳觉时遣于蛇觉。喻观依他遣所执觉。见绳众分遣于绳觉。喻见圆成遣依他觉。此意即显。所遣二觉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执实蛇实绳我法不后当情。二迷者实蛇实绳也。实蛇譬人我。实绳譬法执。所谓了人法二执无体故。得转依果得不变真如真实义也(云云)。
五从又偈下。明幻事有而无中。自为二。一明出论偈。二释偈意初如文可见。
二从此偈下。释偈意中。又二。一总明幻事有而非有。二释其所由初文自可见。
二从所以下。明所由中。有谓幻像事等者。虽无实体。人畜等像善恶事可见可闻正显现。故云尔也。非有谓等者。自可见。如此有而无。无而有。以是义故有无体无二也。有无体无二即是圆成实性也(云云)。
六从又偈云下。明幻无而有中。自为二。一明出论偈。二释偈意初如文可见。
二从此偈明下。释偈意中。又四。一总明幻事无而有。二释所由。三明合譬。四明遮遣邪小二执初文自可见。
二从何以下。释所由。翻前自可见(云云)。
三从此幻即下。明合譬中。彼二影显现者。幻者与幻事也。是即譬依他分别。余文自可见。恐繁不记之。
四从由此有下。明遮遣邪小二执中。又二。一明总遮二执。二释其所由初中。建立者常见也。诽谤者断见也。邪执虽多。不出此二见也。小乘寂灭者无余灰断也。小行虽多。所期亦是也。
二从所以下。释其所由。自可见也(云云)。
七从彼偈下。明能所无二中。又为二。一明出论二偈。二释二偈意初自可见。
二从前偈下。释二偈意中。幻像者诸幻事像。所谓人畜等像貌也。是即所取体也。及取幻者。于此幻事像作人畜等实执。是即能取体也。如此能取所执全虽无体。而由迷故二可得也。故云迷人非幻像乃至由迷显现故也。观行人亦尔者。指骨锁观行人也。骨像者。依骨锁观白骨现前。此名为骨像也。及取骨者指能观行人。如此能观所观。其体虽无。由观而显现可得(云云)。
八从问曰下。明问答料简中。自为二。一明问答能治所治体。二明重问答其义。
初中又为二。一明疏主问。二明引论答。
初疏主问。自可见。
二从应知下。明引论答中。又为二。一明引二偈答。二释二偈意。
初中。所治体谓被法迷相者。蛇觉之相也。是即所治也。能治体念处等者。四念处乃至八圣道等也。故云念处等也。
问曰。可云三无性等是即能治法。何故指念处等而云能治体耶。答。随次位能治体可别故。今且约资粮位明能治体。故云念处等也。故入道章云。资粮位三十七种菩提分中。修四念住四正断及四神足(云云)问曰。此之三四何在先修耶答。先修念住。次四正断。后四神足也(云云)问何尔答。无始来于身等境作诸染净差别之相。起于爱憎沉没苦海。是以创观身受心法。此之四种以为无相。故中边云。若诸菩萨于身等境。以无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对治。虽观身等四境无相。未能除障。次修四断断所断障。虽能伏障。未能随意所欲皆成利益事等。是故次修四种神足(云云)故知举最初发足对治也(云云)。
二从前偈云下。释二偈意中。如是如是体者。蛇绳等种种相貌如是如是体也(云云)。
余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问曰下。明问答其义中。自为二。一明疏主征问。二明引论答。
初中。若诸法同如幻等者。一切诸法皆悉如幻者。何故一为能治一为所治耶问也。
二从譬如下。明引论答。自可见(云云)。
九从彼论下。明总结中。为三。一明举论意合今经。二明例幻余应广说。三明不论三喻所由。
初中。彼论者大乘庄严论也。了知自性如幻者。指唯识自性。所谓废诠谈旨中道也。最与此经符会等者。与今经之遮情意符合。故云尔也。
二从当知下。明例幻余应广说中。当知者。今如此幻譬广说。自余亦可广说。故云当知也。阳焰影等者。幻阳焰如前释(云云)影者。大论第六云。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不可得。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空中亦逐去。如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复次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云云)响者大论第六云。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云云)施火轮者。大论云。如施火轮惑人月(云云)委如下卷释(云云)乾闼婆城者。同论云。如揵闼婆城者。日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云云)又云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云云)问曰。如幻喻观蕴阿赖耶了知自性如幻已。何故用多种喻耶。答如大论云。问曰。一事可知。何故以多喻。答曰。我先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摩诃衍多因缘故。多喻无咎。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云云)又论云。大乘深远。是故学功亦多(云云)以如是义故用多种譬喻也(云云)。
三从前劫下。明不论三喻中。自为三。一明折体不同。二明有空共不明。三明有空并照。
初中。前劫五喻者指初劫所说五喻也。所谓聚沫浮泡芭蕉阳焰幻等也。然此五喻中。阳焰幻者以无体故可喻无性空。故此中论之。自余三种以有体故非无性空之譬。故此中不论。故云前劫五喻乃至明无性空亦尔也。然此中幻焰等者。此中六喻皆共无体故喻无境无体法难解之性空甚便也。彼粗观故用有体之譬。此细观故用无体之譬。故云然此中幻等乃至粗相转融故不论也。以是义故大论第六云。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云云)。
二从行者下。明有空共不明中。行者解诸蕴唯识等者。指此无缘乘法无我。故云即是知法自性也。未了如是自性者。指初劫析空观以有无相待观故有无共不明。有无共不明故不能真俗相融也。故云未了如是自性乃至亦复见空未尽也。
三从今以下。明有空并照中。今者指此无缘乘。以如幻等门者。有体而非有故。虽见有而不谤无。非有而有体故。虽观无亦不谤有。故照有空不二时人法二执尽离。故云今以如幻等乃至乃名真入法性悟唯识性故也。
问。此他缘乘大宗如何答。十住心论云。奥有大士法。树号他缘乘。越建爪而高升。超声缘而广运。二空三性洗自执尘。四量四摄济他利行。思惟陀那深细。专注幻焰似心。于是菩萨城竭而还满。巨石磷而复生。三种之练磨策初心之欲退。四弘愿行仰后身之胜果。筑等持城安唯识将。征魔旬仗陈伐烦恼贼师。整八正军士缚以同事绳。走六通精骑杀以智慧釼。封劳绩以五等爵。册心王以四德都。胜义胜义致太平之化。废诠谈旨扇无事之风。垂拱一真之台。无为法界之殿。三大僧祇之庸于是称帝。四智法王之号本无今得。尔乃藏海息七转之波。蕴落断六贼之害。无分正智等真常函。后得权悲遍诸取类。制三藏法合化三根有情。造十善格式导六趣众生。言乘即三。谈识唯八。五性有成否。三身则常灭。百亿应化同泛六舟。千叶牟尼等授三驾。缘法界有情故他缘。简声独羊鹿故大名。运自他乎圆性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业。菩萨之用心。北宗大纲盖如此矣(云云)。
问。真言教中说此住心经论文证如何答。宝钥云。问此住心亦何经论建立。答大日经菩提心论等。彼经等何说。答大日经云。秘密主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观蕴阿赖耶。知自性如幻阳焰影响旋火轮乾闼婆城。龙猛菩萨菩提心论云。又有众生发大乘心行菩萨行。于诸法门无不遍修。复经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久远而成。斯由所习法教致有次第(云云)住心抄云。问第六他缘大乘住心经论证文何。答。经云。复次秘密主大乘行(乃至)乾闼婆城(云云)论云。又有众生乃至致有次第等(云云)般若寺所引不违大师所引也。
已上他缘大乘心了
妙印钞卷第十五
建武四年(丁巳)五月十日。金刚佛子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