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页 共 77 页
妙印钞卷第二十四
沙门阿寂记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经第一疏第三)
二从偈云下。明中品胜地中。自为三品。一明中上。二明中中。三明中下。
初中。又二。一明浅略。二明深秘。
初中。除圣迹之外者。指如上之八圣迹等也。但随方国土者。随方谓五天震旦等国土必无定处也。诸梵行者所居者持戒净行比丘等所居也。即是长福住所等者。在家者为祈福寿增长造之故。增今世寿福长来世果福故云白衣为长福故为诸比丘造坊也。令持戒禅惠者得庇御等者。依之持戒坐禅人无风雨寒热等之愁。离毒蛇恶虫之难故。身心安稳行道有寄。故云得庇御乃至安心行道也。庇犹防也。御又护也。令檀越等者。檀越亦云檀那。即施与义。又舍施义也。舍种种珍宝施与一切人。故云檀越。依此施福得人中天上大福报。世世生生不得贫穷困苦果报。故云受用施福乃至无有断绝也。如此大福基依彼造立僧房福德止住自身。故云故名住处也(云云)瞿醯云或于清净之处者。当此地也。苏摩呼但说三乘住处为福地。不说僧坊阿练若。苏悉地但有国土人民信顺恭敬三宝弘扬正法如是之处速得成就者。当此地也(云云)阿练若等者。大论六十八云。行者以居家多恼乱故。舍父母妻子眷属出家行道。而师徒同学还相结着心复娆乱。是故受阿练若法。令身远离愦闹住于空闲。远离者最近三里能远益善(云云)以是等义故云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也。于此意乐处。随各各意乐有多种。所谓唯独一无伴侣。或一两为同伴。故云或独一乃至二三人也。如是若独一若两三。或有住寺外小房。或有住树下露地。故云于寺外乃至皆是也(云云)苏悉地经云。或有兰若。多诸花果。渠水交流。人所爱乐。如是之处说为胜处也(云云)瞿醯云或空闲处(文)。
二从复次下。明深义中。又二。初释僧坊。次释阿兰若深义。
初中。若离菩提心者无大菩提心故也。而修一切善法者所谓六度等也。布施持戒禅定可见。受持十二分教思惟义理者般若也。慈悲者忍辱也。精进可见。以此等众行饶益有情。故云所谓行檀乃至众生也。虽有如此众行。无如实大菩提心之将导故。非曼荼罗圣众案足之处。故云以众行无将导故皆名无圣迹也。结文自可见(云云)。
二释阿兰若深义中。除共二乘般若者指三乘共十地。所谓干慧等十地也。是即天台所立通教二乘。又香象所立不愚法二乘等是也。此等皆属上僧房住处。所以然者有三乘共学共住之分。非独一兰若之义。故云除共二乘般若也。自余声闻缘觉者唯小乘自调自度二乘也。全阙无大悲。故云以远离大悲乃至兰若处。是即天台所立三藏教二乘。又香写所立愚法二乘是也。此等二乘无大悲覆护与物结缘之分。故非僧坊共住。仍属空闲阿兰若也(云云)亦可即就其中等者。于如此自调自求出要二乘根性之中。又以种种方便平治彼心地可作圆坛也。故云亦可即就乃至曼荼罗也(云云)问。若然者与前上之下二乘有何别耶答。彼一向无学圣者也。故云自谓已得涅槃。此内外凡并见修学行比丘也。故云凡圣同居(云云)。
二从偈云花下。明中之中胜地中。又二。初约浅略明义。二约深秘明义。
初中。若不得如上福地等者。指上僧坊阿兰若也。不可便停等者。虽不得如此福地非可默止。于聚落俗间处。说意妙花行列四方。房舍严丽而离垢尘。如此清净端严之处可造圆坛也。故云若端严清净便可作法房也。是上古以来等者。言从劫初已来。彼俗家之习以辱耻故务设花林庄严房舍。而固四壁悬妙慢不彰其羞耻。故云众生以惭愧故不欲令壁慢彰羞也。依之无风雨之难无寒热之苦自他共安稳也。故云亦可以庇冲其身自护护他也。已上释花房也。是西方者指西天也。重屋者。屋上又有屋而高显也。其上平正而显露。故云平路处也。苏悉地瞿醯等经不说此处也(云云)池谓清净池沼等者。谓清水丰足莲花等诸水所生花充满其中。人天爱乐鬼畜欣乐。故云多有水生乃至咸所爱乐也。沼谓非池非渊而水常流滞泥浊厚聚也此沼清净离诸垢秽如此诸花充溢。不尔非胜处也。苏摩呼云。或住陂沼名花滋茂及离闹阓其水清净充满盈溢。无诸水族恶毒虫者(云云)瞿醯经云。或于开敷莲花池中(云云)苏悉地经云。或大池边或龙池边(云云)园谓园林等者园谓清净无杂秽多花香。法花云清净园林花果茂盛(云云)软草者诸吉祥草等也。芳木者珍妙灵木等也。如此草木充满其中故云郁盛也。虽郁盛而无嚣烦散乱之形。故云肃然幽静可屏喧烦也。亚犹次也。苏悉地云。或有胜处青草遍地多诸树花(云云)瞿醯云。或有处所地无前过。周遍有树丰足花果。枝叶郁茂丰足有乳树。作曼荼罗亦为吉祥地(云云)苏摩呼童子经云。或居山间闲静之处。软草布地丰足花果(文)已上三经虽不说园之名字。于其义无伤(矣)。
二明深秘中。自为二。初明花房楼阁深义。后明池园深义。
初中。若见引人虽未入余方便道者指诸显教等。言此人虽未入佛法。自有辱耻无放逸之心。故云其体性具足惭愧也。惭谓身心常慎。寻常而不放逸也。自已尔也他亦效之。故云常能自护亦能护他也。故若此人入曼荼罗必有惭愧忏悔。当降伏无明烦恼。自利利他具足悲智兼备。故尤应度之机也。已上释花房义也。其心明白易知等者。谓此人无覆藏隐秘之心。其善恶念心明白显露而易知也。少诸障碍者。于一切诸法不存障碍之思。乃至犯罪者。虽行杀盗等。即向彼人发露惭愧请乞免谢。故云亦能发露乃至隐秘也。此人尤宜引摄。善人之相故。上品释菩萨心云。缘起法门乃至善人相皆显了易知。是彼对治(云云)故云亦可传授也。已上释楼阁义(云云)二释池苑深义中。池是渴水无厌义者。谓诸陂池边堤坚固则诸水虽归之更无拒防。谓此人等者。言此人心亦尔。虽未入佛法而发菩提心。于凡夫虚诳妄心听受三乘之教法等。自爱渴仰而无厌足也。故云谓此人乃至渴仰无厌也。园是多人游观处者。言于苑林。世间人为玩花果多经行游观也。谓此人性等者。言此人心性亦如此。慈悲怜愍之心滋茂好盛诸人之所归。无所不归无所不覆护。故云多悲愍乃至荫庇也。备如此心性人必信大乘成大事。故云此皆大乘种姓亦可匠成也。
已上释疏第三卷毕
三从偈云制下。明中之下胜地中。自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二。初明浅略。后明深秘。
初中。或虽非圣迹及僧所居等者结前句也。但随于地分者生后句也。有起制底之处等者(制底事追可捡)于其四傍等者。有如此制底于其四方可造坛也。瞿醯云。或于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处即作息灾曼荼罗法(文)苏悉地云。或于安置舍利塔前(文)舍利塔者即制底也。苏磨呼不说之也(云云)火神是等者。是世间韦陀梵士祭火天等之所也。甚以为清净也。故云火神是净行乃至可立坛也。苏悉地云或多聚落一神祠处(云云)故知非必火神。而祭自在那罗延等一切诸天神即可此摄也。牛栏者西方聚落牧牛等者。西方者指天竺。彼国之法集诸牛置一所。如日域之马栏。故云西方乃至五里也。既积多时者。此诸牧牛于此处经多年。其尿尸遍其地重积厚敷故云既积多时乃至重积也。彼国风俗以此处为清净。故云梵俗亦以为净也。虽然于牛现在者于曼荼罗可有障碍。故云虽然须牛乃至亦不中作也。故苏悉地云。或往曾有多牛居处(文)既云往曾。故知非现在也。又瞿醯云或牛居之处(云云)苏摩呼不说之。河潬者两河和合之处。故云谓有两水或多水于此处会合也。泾谓早流也。泛涨谓分流也。荡涤者漱洗也。如此之处可建圆坛也。故云此侧及中间也。瞿醯云。于坦潭上诸江河边。如是之处作曼荼罗者不须掘地(云云)苏悉地云。众水交流如是之处说为胜处(云云)天庙等者。昔于此地有诸韦陀梵士。崇敬世天供养齐祈之室也。此室随分清净。故云是宗事世天者齐祈之室亦多清闲也。虽然若现有诸外道可去此地也。故云然有诸外道乃至于此处作也。苏摩呼云。若当不获如前所说上妙胜处。应居空闲神庙(文)瞿醯云。或于诸摩跢罗天祠(云云)空室等者。其文自可见。瞿醯云。或于空室(文)苏磨呼云。或居空室(文)仙人得道处等者。谓五通仙人等久住栖止之处也。瞿醯苏悉地等不说此地也(云云)。
二从复次下。明深秘义中。自为九。一明制底深义。二明火神深义。三明牛栏深义。四明河潬深义。五明天庙深义。六明空室深秘。七明仙人得道处深义。八重明入正法义。九明总结。
初中。建立白法者。谓善根为白法。此人诸善根之志正直坚固不屈挠。故云志不屈挠。虽无现修圣法。当知是即先世宿福令然也。塔庙亦尔也。高显正直更不屈挠。是即地盘坚固所致也。故虽未现修乃至故名为塔也。树犹殖也立也(云云)。
二从又火下。明火神深义中。谓此人身口意等者。言此人虽未离三业众罪。有惠性好净业知过能改。火祠亦尔也。有诸过薪则能焚灭也。故云虽未得清升乃至故名火祠也。
三从牛是下。明牛栏深义中。是闲防义等者。此人本性调柔易可教驯调御。一切不放逸。故云谓此人质性乃至故名牛栏也。
四从攒下。明河潬深义中。攒流等者。谓此人三乘根性不定犹预也。河潬攒流亦尔也。泛流不定而无一定长流之相也。故云攒流乃至定趣何道也。阿阇梨劝喻可见(云云)。
五从天等下。明天庙深义中。不求三乘等者。此人虽未求三乘果位。而厌三恶欣天乐。然离邪见住正理。故云天祠乃至是名天祠也。
六从空室下。明空室深义中。谓此人虽在尘俗等者。言此人本性好寂静而厌闹阓。是即善根将成熟之相也。故云谓此人乃至之相也。譬文可见。若志求等者。以无色界故云空室也(云云)
七从仙人下。明仙人得道处深义中。求五通者。六通中除漏尽通也。持明者持自在天等明咒。依此咒力得五通等也。或愿长寿者。以如此咒力愿住寿多劫等也。成就世间种种悉地等者。谓升天入地等种种世间浅近悉地依之成就故也。
八从复次下。明重入正法义中。有诸异等者诸外道之辈也。如此等外道深信火祠之法求生梵世等也。故云深乐乃至梵世也。闻佛等者。此人闻佛法中火天真言甚深秘密时。即从已之本所信火神而入正法火天也。自余文可见(云云)
九从以如下。明总结中。以如是等种种门者。指上火天自在等种种门也。佛说者指今经现文。火神诸处者。应云火神等诸处。言火神牛栏等之诸处故也。然所以不置等之言者。既云诸处也(云云)。
三从偈云如上下。明下品之择地中。自为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为二。一明浅略。二明深秘。
初中。乃至求诸胜地等者。初从山林终至仙人得道处渐劣渐浅。即有六品不同。然虽不得如此之胜处。更不可默止。随阿阇梨所乐处可造圆坛也。故云乃至求诸胜地乃至可造曼荼罗也。就此阿阇梨意乐所。又可有三品差别。所谓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也。谓虽非如上之经所说胜处。而有随分之利益而清净地。是即阿阇梨意乐处也。故瞿醯云。或意乐处或于清净之处(云云)又云。若不获如是胜处。即应随得之处作曼荼罗。难得具足胜上处。是故但于平正润泽水饶及林(云云)苏悉地云。但有国人民信顺恭敬三宝弘扬正法。如此等之处是尤阿阇梨所乐之处也。故以之属下之上之胜地也。复次虽非如上意乐处。而其所寒暑调和行道有便。是又次意乐处也。又苏悉地云。或无大寒复无大热。其处宜人心所乐着(云云)以如此地为下之中胜处也。复次虽非如上之清净意乐处并寒暑调和等意乐处。而无诸渔捕兽猎等难恶畜毒龙等难之处。是又可造圆坛也。瞿醯云。意所乐处离其他过亦无障难。如是之处作曼荼罗皆得成就(文)故苏悉地云。复有兰若。多诸糜鹿无人采捕复无罴熊虎狼等兽。如是之处为胜处(云云)以如此等处为下之下胜处也。
二明深秘义中。但观彼有少分善根等者。所言善根者。只是有漏之少善等也。正希愿者。谓此处虽微少善心而非邪倒之希愿故。瞿醯云或意乐处或于清净处。又苏悉地云人民信顺恭敬三宝也。故云但观彼有少分乃至大悲曼荼罗法也。已上释下之上深义毕。又此众生乃至好乐等者。就此中乃至之言可有下之中胜处之人。所谓此人虽非五通持明等悉地。信敬炎魔龙尊等法。欣乐世间浅近寒温平等寿命长远等之悉地。以之为下之中也。好乐遮文荼等者。足则最下之人也。此等犹有乐求世间小术之心故。顺彼情执引摄成就故。见彼遮文荼荼枳你等本地身时。自然得见普门曼荼罗。故云好乐乃至得见无量圣众也。
问。有何故于择地立九品差别耶。答。经疏说相分明故(云云)问。然者其说相如何。答。今经次第说之。临文可见。疏家释之。一一胜处结文置其次之言。明知深浅次第也问。若然者减应六七等。增应十二十等。何必限九品耶答。于三部之胜处各有三部用故。且存九品摄广多胜处也。佛佛虽无量不出三部。机机虽无边不过三种故也。故苏悉地云。善须分别三部处所。复须分别上中下成就(云云)问。若然者瞿醯苏悉地等又说众多胜处。何不说其次第耶。答。彼等经虽说胜处。必不辨次第浅深等也。今经次第明白说故。依今经说相。彼等说相亦可准知也(云云)。四从问曰下。明问答料简中。自为二初明问。后明答。
初中。问曰上明等者。问意言。上择弟子举五德而摄众德。备如此德者堪为法器(云云)然今举下品胜处而有少分善根治令平正(云云)是故问难前后不齐自语相违也。
后明答中。又二初约浅行明义。后约深行明义。
初中。有二意。一谓成传法之人应绍阿阇梨位者宜具众德也。是即如所问之上所说也。二谓若结缘人者弹指散花之少善皆有分。如所问之今一毫微善也。故云答曰是中有二种乃至无所不摄也。
二约深行明义中。意谓此人虽先世道机淳熟。而于现世中没在烦恼泥浊中。道机之相不显。爰深行阿阇梨明照见根缘本末因缘故。就此人择治心地开出曼荼罗也。故云深行阿阇梨以明见根缘乃至开出秘藏曼荼罗也。何不见先世道机而待现世安心谛理之人耶。故云何必待安心谛理之人方作佛事也。以如此等之义故前后说不相违也。故云故与前说不相违也。
二从经云秘下。正明治地支分中。自为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后明随释中。又三。初约浅略明义。二约深秘明义。三明总甄别地分。
初中。又二。初明除去非情。二明除去有情类。
初中。次明治地支分者结前句也。谓于前择地中等者生后句也。此中前所择地者。是即上所言山林及至意乐处等胜处也。
问。若然者治地与择地有何异耶答。择地者总择地形胜处也。治地者。于所择取之胜处中。而细治其地中秽恶物等也。故云谓于前所择地中简取置坛之处也。又苏悉地说诸胜处毕云。既得如是上妙处所。应须简择地中秽恶瓦砾等物(云云)上妙处所者指诸胜处也。瞿醯择地相品净地品各别也。故其义显然也(云云)苏磨呼又说诸胜处已云。如是等处皆应垦掘除一肘量。净除所有荆棘瓦砾糖骨毛发灰炭咸及诸虫窟(云云)此等诸经皆说择地治地差别分明也。掘除一肘以来者。掘其地之底一肘也。一肘有二义。所谓舒与拳也。随一用之无咎也苏磨呼云掘除一肘量。苏悉地瞿醯等不说其寸法也。于其土中乃至于法有障也者。言从一肘以来掘其他取舍诸无用妨碍情非情等也。若不尔者于圆坛事生障难也。故云瞿醯云掘地除去地过。若不去过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文)故云于其土中乃至有障也。其石及沙砾者。言其可择舍物少者尤宜去之。若此彼遍满即舍可求余胜处也。故云其石及沙砾乃至更求余处也。又苏磨呼云乃至深掘如不尽者。应当弃之更求余处(文)然大石平整有圣教说者。瞿醯云。亦于窟上并与石上。或制底边及于坛潬上诸江河边。如是之处作曼荼罗者。不须掘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过。随其他势扫治洒水。手按其地及诵真言。即成清净(文)指如此经说云有圣教说也。但土中杂者应除去者。言彼大石中土相交而显露者可除去也(云云)西方者指天竺也。瓦器者盆槃等也。种种破器者。一切世间资具之破坏器物也。其类无量不可具记(云云)髑髅杂骨者。人畜等死骸交杂。故云杂骨也种种爪发皮毛者。是又人畜相交也。不任用物者。不堪圆坛用物等也。非本净土者唯留本净之土。客住瓦砾毛骨等皆去之。故云皆择出之也。若多不可择等者。如此等物众多而不可择出者。舍此地可求余处。故云亦应舍弃更求余处也。所言等者。等其余也。
问。髑髅杂骨等是有情之遗分。何属非情耶。答。虽有情遗骨今现无情识故属非情之分也。
二除去有情类中。此语通含者。言吃㗚弭梵音中通含虫蚁微细等虫等也。故云虫蚁梵音乃至皆择去也。皆应作方便驱遣令去者。彼等类有情故不可断命。宜作方便可除遣也。故云皆应作方便等也。乃至灌顶地中等者。如此等虫蚁等细虫。非本净土之外。皆悉方便可除遣也。故云佳非净土者悉宜简去之也。佳犹皆也。此文是有情择去结文。故以烂脱置此处 也。如非情择去结文云不任用物非本净土者皆择出之也。若多不可除者。若此处假令虽无瓦砾等非情之不用物。如此等之虫蚁等众多不可除遣者。亦可弃舍之也。故云即是有妨难处应可弃之也。
二从复次下。明深秘义中。又为三。一明结前生后句。二约非情明义。三约有情明义。
初中。复次阿阇梨等者。对前浅略故云复次也。阿阇梨者指能度师范。言阿阇梨择得弟子心地之胜地。然后阿阇梨住瑜伽。
亦于此心地中能能观知彼弟子心地中之通塞之相。应使其宿业宿障皆悉除去也。故云既而知乃至能生障碍也。故瞿醯云。若不去过而作法者必不成就(云云)
二约非情明义中。砾石如不信正法者。譬如砾石坚固而难可雕隽琢磨湿泽润生。此人亦尔也。坚执我分放逸无忏拨无因果。敢无大悲润生之分也。故云砾石如不信正法乃至譬沙砾也。造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故苏磨呼云。复次杀阿罗汉。及杀父母。破和合僧。以怀瞋心出佛身血。求悉地者终不成就(云云)犯四重禁者。付之又有显密不同。可思之。谤方等经者。指显密一切诸大乘也。以心器败坏故者。依造如此等大罪心器败坏故法水不停住也。故云无所堪任乃至之所弃捐也。先当以惠方便手等者。阿阇梨住瑜伽故。于今世虽无其相。而知先世有如此宿业未消除者。教令惭愧忏悔。并修护摩法可令消除业障也。故云先当乃至诸障也。髑髅如破坏菩提心障者。言菩提心是众善上首万行顶上也。是故以破坏菩提心譬于髑髅也。其文可见。隳(许规反)犹破也。毛发谓六十心等者。住心品所说六十心并八心也。共体而生者。只从一心法界中。随缘如此善恶心心生起。犹如于一身上长短粗细毛发生也。故云共体而生。及以未得出世间心以来者。指彼小乘见道位。若约今宗指初法明道位也。杂起纷乱等者。如此出世间心已前。善心散乱杂起无一准相。故云杂起纷乱难可条绪也。条犹分也。言纷乱而无可分绪也。觉察等者。阿阇梨觉知观察可除如此之心心也。故云则宜除剪也。糠糟如无明忘想者。言无明妄想虚妄不实如糠糟也。故云以取着戏论乃至为譬(云云)灰炭谓乐小法者。彼发小乘灰身灭智之心故破坏大悲萠动之善苗也。故云起二乘心乃至以为譬也。尤是难处故可弃舍也。故瞿醯骨石之次举灰炭也。刺骨谓曾于众生等者。言譬如刺为一切不饶益而破损衣服庄严具。此人亦尔也。于过去世作种种不饶益之行犯用种种诸佛律仪也。故云谓曾于众生乃至律仪也。此诸障皆宿业非今世业故似骨之现生也。故云此是过去生乃至名为骨也。朽木谓不欲者。言此人不虑懈怠退失无滋荣匠成之义也。故云不堪树艺匠成也。树犹立也。又梵文兼有株杌义者。彼朽木梵音含株杌义也。故云又梵文等也。谓久远以来者。犹如株杌。从久远杌□深固而难可拔。此人心亦尔也。从久远诸烦恼偏执有于含藏识难拔除也。故云于诸烦恼乃至心地之中故也。一心行道等者。言今专行三密道时。此偏执为便诸魔竞起故须除去也。故云一心行道乃至预加简择也。若多者如先择(云云)。
三约有情明义中。自为二。一明别牒。二明作释初别牒。自可见。
二明作释中。喻种种现行烦恼者。以前髑髅毛发等喻无明烦恼。今以此虫蚁等喻现行粗欲烦恼。故云喻种种现行烦恼。三毒并随烦恼等配释可见(云云)皆有如来性者。一一烦恼尘劳皆悉莫不如来常住性德法身之体。故云皆有如来性也。尤宜将护等者。谓如此种种烦恼等竞起时皆知三部妙体。而不随之亦不畏之。不畏之故不绝其命根。不随之故方便驱遣。是故不始行道不污曼荼也。止观第五云。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如猪揩金山众流入海。薪炽于火风益求罗耳。此金刚观割烦恼阵。此牢强足越生死野。慧净于行行进于惠(云云)如此应将护也。故云皆有如来性乃至不秽污曼荼罗而已。若欲使极净道场者。言极清净道场者百六十心等三劫妄执净除名为清净择治也。故云百六十心上中下微垢皆应择使无余方名究竟净也。百六十心等如上品所说(云云)。
三从经云离下。总明甄别地分中。又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此例众多者。指如上情非情等障碍物也。得意者自当临事甄别者。如此择胜处治地过已。须甄别其地上中下并堪不堪等相也。谓地或倾侧等者。是举不堪之地也。故瞿醯云。谓于高下及有荆棘(乃至)并发虫饶。如是等地应可远离(云云)或色味等者。色谓五色用异也。味谓五味是又用别也。不应圣教者。瞿醯等经依其色等分别三种不同。彼经以白色为息(灾)然今此灌顶所用以息(灾)为相应。或以增益为用故。余色不应圣教也。故云其色以黄白为胜。若纯黑则不堪也。黄是增益白是息(灾)也。故是今所用也仍云为胜也。黑是降伏也。非今所用故云不堪也。指此黑色云不应圣教也。瞿醯云。若作息(灾)当白色。若作增益于赤黄地。若作降伏黑色地(云云)取而尝之等者。取彼胜处之土尝之。以甜淡二味为吉祥。甜即增益相应。淡即息(灾)相应故也。故云味甜及淡则善也。余味非今相应。故云辛苦咸涩等则不任用也。或掘之更填等者。瞿醯云。先掘其地深量一肘。还以其土而填其处。土若余剩当知好处。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过。即不应作若强作者。非但不成亦损身(云云)能能可尝撰者也。故云或掘之乃至若更填盈出也。又熟一处所中南方等者。其地眺望他形开于南方地也。以此地形为下地。是即降伏相应之地也仍云南方则为下地但可作阿毗遮鲁迦耳也。是以苏磨呼云。其室安门。东西北方。唯除南面不应置之(云云)故知东西北为相应。南面为不相应也(云云)。
三从经云遇下。明择时支分中。自为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初总牒。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自为十一。初明结前生后句。二明时义契合。三明良日晨。四明依西历法定日分。五明时分。六明宿直义。七明诸执义。八明三种时分。九明值吉祥相。十明择日时所由。十一明日时等深义(矣)。
初结前生后句。自可见。
二从凡下。明时义契合中。所为法事者。指圆坛所用之法事也。皆须与时义契合者。如前所作法事皆悉一一符顺时义也。时者指日月昼夜等时分。是即不违韦陀梵士等之所用吉凶之时分也。是指浅略时分也。义者指此时分深义也。故时义者浅深两重相兼真俗二谛融容也。故云凡所为法事皆须与时义契合也。相应于如此时义名为吉日也。于此吉日可惊发地神也。是即作法最初也。故云于吉日惊发地神也。余法事例可知者。非啻灌顶法事又可通自余一切法事也。
三从良日下可明良日晨中。谓作法当用者。指圆坛之作法也。白分月者。一月为二分各十五日也。先依通途言之。自朔至十五日为白月。自十六日至晦为黑月也。就中一日三日等者可作初释地治地之时分也。故云堪作曼荼罗也。又月八日等者。可作念诵之时分也。故云至此日常念诵亦应加功也。
问。苏呼云即应白月八日或十十四或十五日(云云)瞿醯云当于黑白十五日及十三日。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于此十种(黑白各有十五日十三日故成十种也)吉祥之日。应作胜上曼荼罗(云云)与今说如何可会合耶。答今分别择治作坛等时与加投念诵等时。彼经无作坛念诵等分别也。复次今取息(灾)增益两相应之日。不取自余相应之日。故不取黑月也。彼经取三部妙用相应之日。故取黑月分也。
四从定下。明依西历法定日分中。通计小月者。非普通大小月之小月也。是即指亏月而云小月也。所谓上弦下弦等也。弦者月正半如弦之时也。然此上下弦于黑白月各不定也。假令上弦有月之八日时下弦有二十三日也。此时望有十五日也。望者月正圆满时名也。上下弦并望如此之时。自朔至十五日为白月。自十六日至晦为黑月也。又上弦有七日望有十四日下弦有二十二日。此时晦为一日。一日为二日。乃至十四日为十五圆满也。故自晦至十四日为白月。自十五日至晦为黑月也。又上弦有九日。望有十六日。下弦有二十四日。此时二日为一日。乃至十六日为十五圆满故。自二日至十六日为白月。从十七日至晦为黑月也。如此于上下弦并望。各有三分不同。所谓上弦三分不同者七日八日九日是。望三分不同者十四五六也。下弦三分不同者二十二三四是也。故依如此历法。定一日二三日乃至三十日等日分可不定也。故云合当何日也。若小月在白分内者。若上弦有七日。时望即十四日也。故十五成亏月分也。故云小月在白分内。普通历法十五日是云白分故云在白分内。是从本立名也。虽然依弦望不同以此十五日即为黑月分。故云其月十五日即属黑分也依之十五日虽云最胜。如此之时。黑分而非白分故不堪息灾圆坛之所用。故云不堪用也(云云)又历法通计日月平行度者。是即于一年内。大小各六月而可大小各月也。故云平行度作平朔皆合一小一大也。是常历法也。然于此日月平行中有迟疾不同。迟时望有十六日。疾时望有十四日。平行时望有十五日也。大柢谓大概也。月望者谓月满也。故云缘日月于平行中乃至即得定日也。
五从时分下。明时分中。昼夜各有三十时者。应云昼夜各有十五时。然各有三十时者言总欤。或又各之言增欤。三十时事如住心品记。一一时别有名号者。如今十二时名号各别也如昼日即量影等者。以土圭量其时知其时分也。如云土圭测影不缩不溢。故云如昼日即量长短计之也。如此委细识知时分故。定判于某时作事者吉也。某时作事者不吉某时作事中分也。故云某时作事乃至中平也。各各皆有像类者。如今十二时皆有相形。彼三十时亦尔也。皆有像类也(云云)。
六从言宿下。明宿直中。谓二十七宿者除牛宿故成二十七也。宿者宿所也。谓是月行度之时宿所也。分周天作十二房者。分谓分位。周谓周围也。天者指四天也。于此间分作十二房为月之宿房也。犹如此间十二次者。此土历下十二之次也。谓开闭成破等是也。每次有九足者。于一一次各有九足故成百八足也。足者是星也。言每次以九星为眷属也。每宿均得四足者。于二十七宿各有四足也。即是月行一日程者。此一日者只是一周义也。言月行度一周之程经二十七宿也。故云即是月行一日程经二十七日即月行一周天也。依历算之等者。言依历法数之时谓某日者月在某宿。是即月行其日所宿之宿直日也。故云月所在之宿即此宿直日也。宿有上中下性等者。于彼宿各有性分。所谓刚柔等也。故月行宿柔静之宿时息灾增益等相应也。月行宿刚躁之宿时降伏相应也。如大集月藏分说(云云)故尤存知诸宿吉凶等可作法事也。故云所作法事亦宜相顺也。
七从诸执中。明诸执中。执有九种者九曜也。执者谓如此九执中除罗睺计都故云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也。加彼二尊为九曜。故云及与乃至合为九执也。罗睺是交会食神者。是即罗睺阿修罗王也。是与天战时取日月而啖食。故云交会食神也。旗星谓彗星者是军星也。故此二星同共恶星也。若月行宿此二星者一切不吉也。故除此二星取余七星。故云除此二执之外其余七曜相次直日也。其性类亦有善恶者。除极恶二星之外七星犹有善恶性。如云日月木三吉余六皆不吉。此等子细皆梵历具载。故云如梵历中说也(云云)。
八从食前下。明三种时分中。食前时者昼夜各有三时者。昼夜分别三种悉地成就时分也。所谓食前者指日出时。是即息灾时分也。暮间者指日没时。是即增益时分也。夜者中夜也。是即降伏之时分也。故云食前可作息灾乃至曼荼罗灌顶与息灾相应故云食前也。
问。若然者普通说相。以日没为息灾以日出为增益以日午为降伏。依之瞿醯云。若作息灾者于日没时起首而作法。若作增益于日出时起首而作法(云云)相违如此经说云何。答。经说一往意。疏释再往义。言疏家意。于三部各具三部用故。于普通定说之上增益时释息灾义。息灾时释增益义。是即增益息灾共是灌顶所用相应法也。故瞿醯举普通定判之说。疏明再往互融义。故经疏相合影略互显也。然者无相违也。问。瞿醯云于日午时作降伏。今疏云夜可作降伏事相违如何。答。经昼夜合说三部用故于日分说三用。疏于夜分作降伏一事者昼夜各有三时。于昼夜各分别三部用。故是亦影略互显意也。故不相违也。
九从过善下。明值吉祥相中。又为二。一总表地空相。二明一一细释初总表地空相。自可见。
二从地上下。明一一细释中。又二。初释地上。二释空中。
初中。五种牛味瓶者。入乳酪等五味之瓶也。或香水瓶者。栴檀沉水等种种香和水入之瓶也。或所持物与轮印等同类者。所谓轮形五古三古莲华月轮刀剑等也。如此品类众多故云等也。世中所尊上物者。金银七宝等也。或所被服等者。彼所遇童女等被服端严微妙也。或说种种吉祥等者。彼童男女等唱种种未曾有吉祥之事等也。
后释空中中。又为二。初总表空中庆云瑞相。后释其别相。
初中。表庆云瑞相中。忽睹庆云等者。自然微妙庆云叆于空中。而表种种瑞气。所谓吉祥相应莲花宝珠等相形也。氲氤者五色种种彩画而妙鲜貌也。
二从或下。释其别相中彩虹者五色交彩虹不时而现也。或作火色等者。或作大焰炽盛之形。如说护摩成就之相也。自余文可见。不能细释(云云)。
十从所以下。明择日时所由中。所以须顺世谛等者。言如此撰定日时者只为顺世谛令除应度之人疑惑也。以胜义曼荼罗等者指本有曼荼罗。即此择地造坛曼荼罗是也。醇信白心人尚难信受者。如此本有微妙境界醇熟信力白净直心人犹难信知也。何况于住疑惑之人耶。故云以胜义乃至怀疑虑乎也。以所度之人等者。是现前应度弟子也。彼人元习学外道传籍等识知日月星宿等吉凶故。若违已所存吉凶日还成谤招重罪也。故为顺如此等世谛浅近之人成如此之说也。故云以所度之人乃至顺彼情机也。
妙印钞卷第二十四
一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