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页 共 77 页
妙印钞卷第八十
沙门阿寂纪
释后问答
从此以下。将释后问答。即开为五。一明问答三句四重同异。二明问答百字轮内外次第。三明问答就行者观行中胎为菩提等。四明问答遍智院三事外阙。五明问答四佛次位。
初中。又二。一明问。二明答。
初中。问前三句一者菩提心乃至外三院为方便也(云云)问意谓住心品明三句时。以菩提心为种子。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然者今就四重曼荼罗配释之者。以中胎为菩提心。八叶位为大悲。第一重以下三院为方便究竟耶。为当如何而问也。
二从答云下。明答中。又二。一约行者从因至果明义。二约如来果地万德明义。
初中。又二。一明横义。二明竖义。
初中。答云此有等者。答此之问且有二意
一约行者从因向果之次第。二约如来果地一法界心。故云答云此有二种乃至有如来果地说之也。
问。若然者约行者发心修行证入次第如何答。付之且有横竖不同。若横论者。所谓愚童凡夫一念齐施心为菩提心。泡叶等为根。受用果等为方便。如配释三句者。以发心为外院天等。以泡叶等为第一第二院。受用果等为中胎也。故疏云。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从初解守齐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云云)是即横示尘数之广多也。如此者约二乘发心修行果。亦尔也。如二乘者约四家大乘发心修行得果判三句四重曼荼罗。亦尔也。
二从然有下。明竖义中。又三。一约为因明第三重。二约为根明第二重。三约方便明八叶中胎。
初中。然有善根等者。彼愚童持齐之一念。渐渐滋长善根开发。与正理相应。是即大悲胎藏花台之因。若约曼荼罗。即是第三随类应现身也。
二从如来下。约为根明第二重中。如来以方等者。从此已来渐生三乘解心。精进修行。是即大悲为根也。若约曼荼罗者。即是第二第一院是也。
三从次成下。约方便明八叶中胎中。次成佛果等者。极无自性心之后心。入初地始心住三密菩提心。即是方便究竟位也。是即竖示十重浅深也。故疏云。然有善根开发与正道相应即是大悲胎藏花台之因也(已上菩提为因第三重也)如来以方便力乃至皆是大悲句也(已上大悲为根也第一第二院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已上方便为究竟也八叶中台藏也)已上约行者从因至果次第判之也。初地乃至十地横竖不同准之可思之。
二从然此下。约如来果地明一法界心中。又分为九。一明一法界体不异。二明未成果时观差别。三明为利益渐现四重。四明就机情作三重浅深。五约字义明无别。六约五色明无别。七明诸尊各具五点。八明为初观佛示位形。九明一切所表皆大日。
初中。然此八叶等者。如上横竖重重无尽差别。是则毗卢遮那如来普门万德一身。非纵非横独一法界如来内证之万德也。何论次第浅深次位耶。故云然此八叶及中胎乃至作八叶分别说耳也。所谓如普贤者是即如来本觉菩提心正因也。故云且如四菩萨乃至最初得名也。次如文殊者是又如来正知见之体。所谓知见此净菩提心第一义空之妙慧。如实知心之正智也。正以此妙慧净除与菩提心俱无始微垢。即入菩萨正位。故云次文殊师利者乃至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次如弥勒者是又如来大慈大悲义门也。随有前大智。若无大悲即方便不具。所谓六度圆满必成佛。文殊是第六般若也。弥勒是前五波罗蜜也。定慧具足必成自利利他大愿。故法花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云云)故次文殊明弥勒。是即犹只第二大悲为根句也。故云次西北方弥勒乃至摄众生也。次如观音者是又如来内证花台之体也。谓前行愿成就得入此莲华三昧。故云次东北观音乃至得入此花台三昧也。
二明未成果时观差别中。若就未成果时等者。如此四德唯是虽如来一身一智境界。就未成佛之时。且作次第浅深差位。今约如来平等独一法界体。皆是如来本因如来本行如来本果。一身一智一体一相一用也。故云若就未成果时观之乃至皆是大日如来一体也。
三明为利益渐现四重中。若如来但住等者。若如来住如是自证之法。无由度人。是故从内赴外。乃至现第三随类之身。故云若如来但住自证之法乃至皆是普现色身之境界也四明就机情作三重浅深中。若就情机等者。任从因向果之机情。且说三重坛位故。三重差别浅深有之。若开佛意显实性者。世天与大日平等无异。何浅何深耶。但浅深昧晦在众生。不在佛意。故云若就情机而说乃至从外渐内而成三重坛也。
五约字义明无别中。自为五。一约无点●字明菩提心。二约第二阿明万行。三约第三暗明正觉。四约第四恶明大涅槃。五约第五恶明方便满足。
初中。又如字义即是此之次第也者。如●●●●●次第。今此曼荼罗次第亦如此。故云尔也。初阿字在东方等者。如此五点字皆是如来五德故无前后次第义。虽然从本初不生大空修万行。由此万行成正觉。正觉既成故证大涅槃。果性果果性既得故方便满足。约如此义门之时。且以无点阿字为初而置东方。是即东方世间号为方初故。以菩提心为万行之初。与其义门而相顺。故●字为菩提心置东方。此字转为宝幢佛。故云初阿字在东方乃至其名曰宝幢佛也。此中如梵音阿字即有动首之义者。梵音阿字中含动首义。是即最初发心之义也(云云)
二约第二阿明万行中。次即阿字是行者。指第二傍角点具足●字也。虽发心若不行不证果位。故必可修万行。如四菩萨中之文殊慈氏。其佛花开敷佛也。故云次即阿字乃至其佛即是花开敷也(云云)
三从次即下。约第三暗明正觉中。次即暗字三菩提也者。万行既满成正等觉。是即西方阿弥陀佛也(云云)。
四约第四恶明大涅槃中。次鼓音即是大涅槃等者。正觉既成二利圆满。是则证大寂涅槃。是即果果性。故云次鼓音即是大涅槃乃至果故说也(云云)。
五约第五恶明方便满足中。次即入中恶(长声)字是方便也者。既越八叶入中胎。绝心量住无相。是即第五具足圆满●字也。但约从因至果故且云尔也。若约本有五点者。非一非二乃至非第五。但是法尔天然五德也。何论次第浅深之殊耶。唯佛与佛境界。非凡俗之所及。然此自证果德。离内外方所虽不可思议。以如来于法自在力故。即无相而示相。即寂灭而现作。从巧色摩尼身。以巧色摩尼语。示巧色摩尼法。遍满生死海中。三世常恒无方便化导。故云为念本誓乃至当知此即是方便也。若离此无方之大方便。大圣犹非其境界。何况于生死流转耶。以此作寂平等大方便故同于大空。普现色身从缘等现。更不失时会。当知今此普门应用之身。皆是毗卢遮那如来一身一智更无别异。故云若离方便如来本地乃至皆是一身无别身也。即是普门身者佛部也。即是法界身者莲华部也。即是金刚界身者金刚部也。
六从又菩提下。约五色明无别中。自为二。一明黄色为东。二明赤色为南。三明白色为西。四明黑色为北。五明众色为中央。
初中。菩提黄色是金刚性者。自性清净金刚不坏大菩提心。故云金刚性。其体本初不生故。顺●字色相而云黄色(云云)。
二明赤色为南中。次行是火义者。以文殊第一义空罗字智火。烧菩提心上之微垢。令清净无垢。于此无垢清净大空。修大慈大悲之万行。是弥勒也。故云万行以妙惠为导。是妙惠文殊也。万行弥勒也。然火具足焚烧成熟二义。所谓焚烧烦恼之薪。成熟万行之苏烧与熟俱时更全非异时。文殊妙惠之智火与弥勒大悲之熟苏。俱时无暂离。故云不得离惠而有作也。是故法花。慈悲之弥勒含大众之疑。大智之文殊答慈氏之问。不二佛世尊说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以彼可思之耳。
三明白色为西中。次成菩提白色者。是圆满净月轮义。是即破烦恼之闇冥。照生死之长夜之义也。又水从高趣下。普令润生情非情。如来●字大悲水亦如是。从圆净满月轮中。流出微细清净光。遍满法界海。润一切众生烦恼之干地。令生大菩提之芽。故云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圆明究竟之义乃至是起大悲故也。
四明黑色为北中。次即是大涅槃等者。二利终穷所作已辨。机缘薪尽大智火息。佛日已隐黑色自然也。故云次即是大涅槃乃至佛日已隐于涅槃山故色黑也。
五明众色为中央中。中心空具一切色等者。四方各主一德故各显一色。中央统众德故具一切色。是即普门众德满于法界。无德不具无事不作。无智不明无寂不照无生不利。故云中心空具一切色乃至无所不有也其百字轮所以从外向内者。●●●●●即是也。七从如中下。明诸尊各具五点中。又四。一明金刚手五点。二明莲华部五点具足。三明文殊五点具足。四明一切诸尊准之。
初中。如中台者一切本尊等者。上来既说中台藏五点具足圆满之相已。是故今例中台。一切诸尊皆又可五点具足。故云如中台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说也。如金刚手种子等者。所谓于金刚手种子之缚。而说五点具足也。谓●●●●●是也。故云如金刚手乃至是此义也。
二从如莲下。明莲华部五点具足者。所谓●●●●●是也。故云如莲华尊乃至亦是方便也。
三从如文殊下。明文殊五点具足者。所谓●●●●●是也。故云如文殊以●字乃至涅槃方便也。
四明一切诸尊准之中。余一切尊种子字等者。如此金刚手观自在文殊师利种子。自余一切诸尊皆是如此可观想。故云余一切尊种子字皆亦如是广说也。是即始从大日。终至吒枳尼遮文吒等。皆悉五点具足五智满足。平等平等无有差别。今此经一部始终。从因句果从果向因。虽展转不可思议。但是毗卢遮那普门万德也。故云以是义故金刚手乃至无不即是者由此义也。
八从又云下。明为初观佛示位形中。此大悲藏本尊等者。上来所说大悲胎藏尊位及显形色等。初心始行者不能直观本尊故。如来以大悲方便故。示此次位形像等。令初心行者有据。故云又云此大悲藏本尊乃至令心有所缘耳也。渐观行成就时。以法力故自然与佛会相应。作意不作意常明了也。故云及观成时乃至真见曼荼罗也。
九从此地下。明一切所表皆大日中。此地者指如来果地之地也。如此以地为诸法依止。此净菩提心亦复如是。如来万善万行功德智惠皆悉以净菩提心而为依止。然此净菩提心更复无依止。只是●字本初不生妙体耳。此心地菩提心者。更非别物。所谓大日如来自性清净本地法身即是也。故云此地者即是净菩提心乃至妙庄严之相也。观音弥勒等皆是大自如来普门别号也。离一一别名。非别有大日如来。故云又观音文殊普贤弥勒已在八叶中。即大日如来大法身也。乃至当知准此说之万德皆尔也。犹如天台法身等者。彼宗所谈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纵不横如●字三点面上三目也。是但法身之上随义而异其名。今众德亦如此。故云犹如天台乃至与此相合也。
二从问百下。明问答百字轮内外次第中。又二。初明问。后明答。
初问意谓百字轮时。从外向内●●●●●作如是次第。然者渐引入而为至中之义。云何而问也。故云问百字轮乃至渐摄至于中之义耶也。
二明答中。又二。一约从因向果次第明义。二约从果地垂应次第。
初中。若约行者之发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次第者如此之●●●●●次第是也。如上判之。故云若修行者乃至即作如是次第也。
二从自果下。约从果地垂应次第中。自果地等者。从内向外●●●●●作如是次第。是即从法身起应用。渐流向外度众生次第也。故云自果地而说者。乃至犹如曼荼罗自中台出。至八部世天之位也。乃至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云仰坏拏那摩等者。此五字是大空之点故。遍内外一切处故。或同●等在百字轮内或同●等在百字轮外。如百字生品等所说也。更问即此意也。
三从又下。明问答就行者观中台为菩提等中。又二。初问后明答。
初问意谓今就行者心中观行。作大悲曼荼罗时。以中台为菩提为因句。乃至世天等为方便为究竟耶。为当云何而问也。
二从答凡下。明答中。又二。一约世间成就明义。二约出世成就明义。
初中。又分为二。一约从因向果明义。二约从果向因明义。
初中。答凡进行者有次第也者。今真言行者进修时。虽有重重无尽之四点。且略举七个四点摄在自余。故云凡进行者有次第也。先依法持诵等者。谓行者发三密菩提心(发心)依行仪法则持诵时。作真言手印等。观圆明及字菩提印。随作此三事(大悲万行)一事若成时三事皆成也(方便为究竟也)是即从因向果故。初发心位为第三重。修行句为第二第一院。方便句为八叶中台也。故云先依法持诵乃至随作一事成时三事成也。
二从初观下。明约从果向因明义中。初观圆明者。如实菩提心即中台藏也。由手印真言乃至三叶渐净者。大悲为根句。即第一第二重等也。心障净故即渐见圆明者。若见圆明时。或于其中。乃至既如是见犹是外缘者。是方便为究竟句。即第三重等也。此内分别二句。所谓心障净故渐见圆明者。是即大涅槃句●字门也。若见圆明时乃至既如是见犹是外缘者。是即方便为究竟句即●字门也。上来虽有从因向果从果向因不同。犹是世间成就相。非出世成就之相也。故云犹是外缘也。
二从次当下。约出世成就相明义中。又四。一约从因向果明义。二约从果向因明义。三明成支分生曼荼罗。四明有一事真实不虚。
初中。次当引外向内作如是观察者。犹是初心始行之人故。引心外字印圆明等观。以来而作心内故云尔也。此圆明者即从我心而出等者。即如实大菩提心句也。所谓中台八叶院也。故云当知内亦复如是乃至无别法也。犹勤方便等者。既发如实大菩提心已。勤修三密方便。是即大悲为根句。即第二第一院也。即见此圆明种子字唯是自心不复外缘也乃至即是随分成就者。即是第三重也。此中亦分别二句。谓即见此圆明种子字唯是自心不复外缘也者。即大涅槃●字门也。乃至若外圆中明见种子乃至即是随分成就也者。方便为究竟句即●门也。
二从以瑜伽下。约从果向因明义中。以瑜伽相应所观随意即成者。依如上之内心相应瑜伽之妙观故。随其观法即成其位。故云尔也。即观此心八叶等者。如成就悉地品所说。住如来菩提心。观八叶心莲华台上。即成彼位。是菩提为因句。即中台八叶院也。即于此心莲华台上。观作三重曼荼罗。其第一第二院大悲为根句也。其第三院方便为究竟句也故云以瑜伽相应所观随意乃至中胎其外八叶随佛位次列布也(云云)。
三从又云下。明成支分生曼荼罗中。此八叶即是大悲藏第一重者。是指八叶位为第一重。观察心莲华台上。即是中台也。自身即三重曼荼罗也。所谓心已上为第一院。齐已上为第二院。齐已下为第三院。故云此八叶即是乃至为第三世间天院也。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别宛然乃至入佛会也者。如秘密曼荼罗位品所说。是即方便为究竟●字门也。犹是地前五种三昧道分位。而非初地见道之位。故云然未见谛人乃至但是观心成就耳也。
四从然有下。明有一事真实不虚中。又二。初明即是体。二明引经举譬。
初中。然有一事真实不虚者。上来既明三句五点为曼荼罗体已。此上犹唯有一事真实不虚。所谓自身即是之大我也。是即正曼荼罗具体法身也。决定者彼印也。谛信者自净信心即彼明也。我即法界者三昧耶也。我即毗卢遮那者尊形也。我即普门诸身者毗卢遮那万德。即如上云。普贤是菩提心。文殊是惠。弥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来而有菩提心也。即大惠即是大日如来。不离此大日如来别有惠也。悲即是大日如来。不离于大日如来别有悲也。当知准此说之万德皆尔。所谓瑜伽中云。毗卢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观音等。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龙鸟。如是等无不即是者。由此义也(云云)已上文者付如来说即是旨竟。今此段者只付真言行者当体即说即是也。若谬此事者即非如实行者。若不谬此事者即是真实不虚妄之真言行者也。如上者。指成就悉地品等也。故云此事不谬如上真言加持义中我即法界是也。又云法界而有自在等者。于自性清净法界。有种种无量自在神通力。所不疑也。故云尔也。
二从如瑜下。引经明譬中。又二。一引金刚顶。二引大本意。
初中。如瑜伽等者。未勘之。
二引大本意中。又四。一举帝释宫譬无性。二举欢喜园譬无性力。三举修罗战譬显无性力。四举梵王宫显无性力。
初中。说其意云者。非正文故云尔也。故帝释在天宫中等者。其文相可见。若合譬者。帝释譬自受用身也。宫中譬花藏世界宫也。其地者譬净菩提心三平等地也。外内清净譬九八识等诸识自性清净也。一一天众譬无边眷属也。如此境界但有自净信心之者而能入。故云不可不信也。
二举欢喜园譬显无性力中。又如诸天等者。指三十三天也。其文相自可见。若合譬者。诸天譬反化身也。欢喜园譬嘉会坛也。放逸譬自受法乐也。尔时以其宿业力譬各各本誓悲愿。法教之音譬诸佛加持力也。令住正行譬住大悲万行也。然实一一树叶中等者。能加所加共本来不生故。感应道交作不思议之用。故云又如诸天在欢喜园乃至不自不他而成此事也。
三举修罗战譬显无性力中。又如与修罗战时等者。其文自可见。诸天譬等流身也。修罗譬现行粗欲烦恼也。天鼓譬等流身说法也。令发勇健之想譬勇健菩提心。令修罗怖畏退散譬菩提心能降伏四魔也。而实此鼓无形无住处者。三世常恒之化导故常住不反也。故云无形无住处也。况法身耶者。此法身之名省上三身。所谓自受用法身反化法身等流法身也(云云)。
四从又如下。举梵王宫譬显无性力中。又如大梵王等者。其现文自可见。将合譬者。大梵王譬自性法身也。在本宫譬法界宫。一切天众譬八叶及第一第二第三院自性自然眷属也。念欲得见者无不皆现其前者。譬于无相法身大圆明中。发一念智心时。随其智力而不思议影像现也。以诸天等皆知彼清净行者譬自性自然内大眷属等各互相涉入无碍自在也。又端严相好第一者。譬微妙法身四曼妙相也。烦恼贪欲等心息者譬此自性会诸尊永烦恼无明之心不生也。为生无量善愿者。譬性起自然无作功德也。随分进修清净行者。譬无作应用遍满法界也。不动不摇譬本地法身常住不变也。亦不作意等者。譬无相法身无方之应作也。皆作是念等譬自眷属各各一德皆大日如来也。以世间浅名显法性深号。故云是等世间以少福愿乃至加持神变耶也。但常途诸教诠法身无色无形无言无说无想无念无去无来等。是则未了教故作是谈。故云然常途说法乃至而不言法体如是此其未了也。复次三句三部等配释可有之(云云)已上明自然自证之大我自在力竟。是岂异物耶。只行者即是之自在力耳(更问)。
四从问曼下。明问答遍智院三事外阙中。又二。初问。后答。
初问意。谓东方第一遍知院中三角智印及右虚空眼左如意宝。此三种之外余尊无之。然者云何而问也。
二答意。谓如普通真言品密印品等中。并阿阇梨所传图位等者。如来豪相以下皆在此遍智院中。然者如所列次第。其左右可列之。故云答如真言及乃至当次列之也。但诸佛顶可安第三院。故云其佛乃至此中无也。
五从问宝下。明问答四佛次位中。自四。一明问答宝幢佛为初。二明问答花开敷佛为次。三明问答阿弥陀佛为次。四明问答鼓音佛为次。
初中。问宝幢佛是何义者。问意谓含三意。一问宝幢之得名。二问四佛始置之。三问置东方。故云是何义也。答意谓。兼于三意答之。此是菩提心者。四点中菩提心为始。如世军中幢旗为先。离合进止皆守大将之幢。一切万善万行离合进止。皆又由菩提心之宝幢。与四魔相战而得胜。为表此义宝幢为始也。而置东方者。世间以东方为方始。是故为表此佛之实义为诸行之始。置东方也。
二明问答花开敷佛为次中。次宝幢即云花开敷佛何耶者。问意谓。又含三意。一问次宝幢而明之。二问其得名。三问置南方。故云次宝幢乃至何耶也。答意又兼于三意答之。自此是行义者。前既发菩提心。此菩提心之次十度万行可修之。譬如世间下种子于地中。为令增进此种子务作种种事业。故次菩提心置万行佛。所以名为开敷花者。一切花开敷时。人天鬼畜莫不爱之。大悲万行忍辱悲愍亦如此。六道四生群数皆悉随顺可爱。故名花开敷佛也。次南方是自证之家大悲门。故令勤修滋长百善万行。尤可于南方也。
三明问答阿弥陀为次中。次花开敷云阿弥陀何也者。问意谓。是又问得名。问次第。二从此是下答之。此是受用佛者。前发心修行所克现法乐。名为阿弥陀。此曰无量寿。是即大日如来常住三世现法乐惠命。以为名也。故云此是受用佛乃至皆得名也。
四明鼓音佛为次中。次鼓音佛者方便也者。问阙之。准上可有之。依发心而修万行。依万行既证受用果。自受用满足竟。归大般涅槃。然此大般涅槃非如二乘断灭涅槃。作寂平等应用无方也。譬如天鼓不击自响不失时宜。此佛亦如此。虽不作思念。普门应用遍满法界海。常于三世不坏化身。利益有情无时暂息也。故云次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乃至成事业故得名也。又前云北方等者。上品以不动佛置北方。是经误也。此是瑜伽义者。不生不灭大寂涅槃之体。且名为不动。与此普现色身应用无方之义不相应故。今以鼓音佛为定也(云云)。
已上释后问答竟
右予苟从先师传得此经之皮肉骨髓矣。所谓去永仁年中于丝州衣寺。闻初度讲读而得皮分。正安元年于武州广田寺。闻第二讲赞而得肉分。同三年于豆州走汤山。闻第三法轮而得骨髓两分矣。倩以虽门徒数千辈。或闻初而不闻中后。或闻中而不闻初后。或闻后分而不闻初中。或虽才闻一遍。未及再闻。何况于三遍殷勤之视听耶。是故或被皮为足。或食肉为极。谁窥其骨大小。何况至髓脑哉。爰以阿阇梨耶命云。悲哉此法流既将施。汝留记录当润法道。辞退及再三。重云。汝苟云显教密宗学功。云字相教相之所传。设虽贱文笔。于义道无伤。金翅鸟子卵中音越于众鸟。大乘学者示尔。有烦恼系缚卵中。度生之音胜于三乘。朝闻法夕利生。是即今经宗旨三句法体也。勿辞勿拒。记所闻之旨。不可令义理零落(云云)仍从去正安元年(己亥)十一月八日。至于同二年(庚子)七月二十一日。任愚闻之旨。记其皮分三十五卷。名为阿鑁法乐抄。爰明师始终普揽。印可随喜之余。改名为妙印钞。即语满座曰。于今者此法流才可存。自今以后以此可为指南也(云云)仍当山为始。都鄙普流布。虽然于肉分者。未留于心腑而出于口外。且为谢彼大恩。且为润此干地。自去延庆元年(戊申)记始之。至元德二年(庚午)卯月二(壬申)终功。冀开后学腑藏。玩宝玉于自心之室。久照五十六亿。耀珠光于龙花之朝。遥赠末叶。以报师德而已。
妙印钞卷第八十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卯月二日(壬申)记毕
小野末叶权少僧都宥范(六十一)
(右妙印钞八十卷。以京都东寺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底本。以御室仁和寺藏本及赞州高松市无量寿院藏本校合毕。昭和四年己巳十月二十五日起首至同五年庚午三月十三日终功。三本互有长短。今从其善者耳)
(昭和五年庚午三月十三日于京都东寺塔畔寓)
(宝秀六十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