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三十五

  沙门阿寂记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经二疏七)

  二从经云复次下。明声闻三昧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如阿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四。初明住有缘地。二明极观察智。三明不随顺行。四明结归。
  初中。如阿毗昙明者。阿毗昙总有三种。大论第二云。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是为阿毗昙(云云)依如是阿毗昙明是义。故云如是阿毗昙明也。九想者。一者胀相。二者坏相。三者血涂相。四脓烂相。五青相。六啖相。七散相。八骨相。九烧相也问曰。不净观是为除淫病。今说此九相有何所益耶答是复为除淫欲重病也。故大论问曰。行者何故观胀相等九耶。答曰。行者先持戒清净。令心不悔故易受观法。能破淫欲诸烦恼贼。乃至九相虽是不净观。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依臭尸溺人以得渡(云云)问。若然者何故不说不净观耶答。说九相而摄不净观也。故大论云。不净法九相中当广说(云云)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舍。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也。八背舍者。背谓厌背。舍谓舍离也。摩诃止观云。厌下地及自地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名背舍。一者内有色外观色者。内色谓内观察白骨皮肉等名内有色。而外观死尸等不净相。如前九相观时。是名外观色。故云内有色外观色也。二内无色观外色者。折骨四微知从心生心如幻化骨人自灭。名内无色。外观色如前已明。三净背舍身作证者初禅二禅非遍身乐。四禅无乐。言谛观白骨复无筋血。如珂如贝。故云净背舍。四空背谓呵色缘空更无别法。但入空定。若凡夫多染保着空定。圣人净心直去不回。故名背舍。第五若缘空多者则散。舍空缘识。名识处背舍。第六无所有处背舍者。谓识生灭无常。虚诳无复所缘。但有能缘。第七非想非非想背舍。谓识处如痈。无所有处如疮。舍识无识也。第八灭受想背舍。谓此无想犹有烦恼。今舍能缘之非想之受想。亦无能灭之受想也。但由定法持身。泯然无想也(云云)胜处者八胜处也。所谓能观之心胜于所观境处。故名胜处。又名八胜知见。又于净不净之法。皆于已心自在观解成就。故名胜见。若胜处成时身尚不惜。况财物他身耶。仁王经疏云。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又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是前成八等也(云云)一切入者。十一切处也。所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识二也。于一切处此十周遍观察无有间隔。故名十一切处也。三三昧者。一毕竟空三昧。二无相三昧。三无作三昧也。名住有缘地者。如此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三三昧等是声闻有缘观智也。故云有缘也。住此有相有缘之观智。次第升进。譬如人进行时举足下足皆依地而进行。故云地也(云云)。
  三从依此下。明释极观察智中。令其心恬然而静等者。依住如是等三昧故制伏诸烦恼。身心寂静安乐也。故云尔也。得正观察觉世间等者。观察世间出世间因果也。所谓苦集灭道也。此中正观者指十六谛观也(云云)如阿含中广明者。大论云。大迦叶语阿难。从转法轮经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依如此等四阿含经作是说。故云如阿含中广明也。毗尼中等者。大论云。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狮子座处坐说。佛在何处初说毗尼结戒。忧波利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尔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忧波利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毗尼藏(云云)于如此毗尼藏中。举要言之。今不出此一偈。故云毗尼中举要言之也(云云)诸法从缘起等者。此一偈是文略义广。所谓竖说十二因缘。横明四圣谛。诸法者指世出世之一切诸法。此诸法因缘生灭流转无穷。名为十二因缘。然于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义。其流转方名世间。其还灭方名出世间也。复此诸法因果集成谛理不空故名四谛。所谓苦集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因果也。从缘生法必具足六因四缘。故云诸法从缘生如来说是因。有缘有因者必归磨灭。故云彼法因缘尽。诸外道不知因缘生之法故生断常一异之见。唯如来独能说是法。故云是大沙门说也(云云)以知因缘生灭等者。说上之意也。如此观察四谛十二因缘。名为极观察智也。故云以知因缘生灭故乃至故名极观察智也。
  三从以能下。明释不随顺行中。以能极观察故等者。次第相释也。不倒不谬故名为谛故者。转释上之四谛。从无明等者。转释上之十二因缘。如此诸法随业因此死生彼。流转无穷。故名随顺。既见四真谛之理断生死流转。名为不随顺修行因也。故云以能极观察故乃至故曰得不随顺修行因也。
  四从声闻下。明结归中。声闻者闻四真谛之声教而得道故云声闻也。三昧者。指上释。虽复诸部异说者。上座部大众部等二十部异说故。如住心品记之。如此虽异说不同。不出三种法印。所谓诸法无我法印。诸法无常法印。诸法寂静法印也。若合如此三种法印。名为正行。若不然者名为邪行。故云声闻三昧乃至是名邪行也。
  三从经云下。明缘觉三昧道中。自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因果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四。一明菩萨二乘差别。二明引阿含证。三明寄齐瑜伽者。四明二种难处。
  初中。因果即是十二因缘者。所谓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两果。如此三世相望成因果故云尔也。如声闻等者。声闻以智慧狭劣厌生死欣涅槃故。以十六谛观证无漏道灭。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微细实法故云如声闻极观察智乃至十二因缘实法也。辟支佛智慧深利故。深观察十二因缘。见一切诸法皆归磨灭而得道。故云辟支佛智慧深利乃至皆是灭法也。以如此不同故云此与声闻异也。
  二从阿下。明引阿含证中。有佛无佛法位常住者。彼毗昙所说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意也。此中法位是即如之别名者。指但空之理也。此是一切世间等者。诸外道凡夫不能解此但空。故云最难解处也。世尊始成道等者。初成道之砌住寂静无言三昧不说法。是即缘觉无言三昧者此一分也。故大论七十二云。佛初成道时。心乐默然不乐说法。何以故。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难见难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灭智者能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得者无得处无得时。是名诸法甚深相。所谓无有二法(云云)世尊得无碍等者。声耳虽得有相有缘三昧。于无上三昧而不自在。缘觉虽证无言三昧。于言语音声三昧而不自在。以如来于法自在之力故一切无碍自在也。故云世尊得无碍知见乃至是故不能演说也。
  三从复次下。明寄齐瑜伽者中。辟支佛观一切集法乃至不知所云者。保着无为界不能知离言而有言说。故云不知所云也。修瑜伽与此相应等者。真言行者安住六大法界圆明。不见上求下化法之位。相似此无言三昧。故云修瑜伽与此相应是名缘觉三昧也。
  四从此二下。明二种难处中。此二种三昧者。指声闻缘觉二种三昧。是即一切菩萨为大难处。就中殊于大菩提心为极难处。故云此二种三昧皆是菩提心难处也。然但是所行道中等者。言如此所行三昧道是唯种种心相中一种心相也。于不思议法界心性。非可有如是三乘定相也。故云然但是所行道中乃至如是三乘定相也。是故行人等者。真言行者以空无相无作三种法印自印知已。当以●字本不生三种法印印可超越彼等三昧道也。故云是故行人乃至便当直过无碍也。若不能了知如此之但空尽灭之难处行者。为此难处所留碍。进趣无由。故云若不善识知则为所留碍也。
  四从经云下。明世间三昧道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谓一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五。一明灭坏三事。二明三事皆属我。三明属我所由。四明空定为极。五明空定收一切世间。
  初中。谓一切世间等者。总指外道凡夫所习三昧。所谓四禅八定等也。皆灭坏因果等者。因者六因也。果者六因所生报果也。从因辨果时者。此因果契酬之时所有作业也。如此三事灭坏之时。能离下地三事得生上地。故云谓一切世间三昧乃至所有作业也。
  二从谓此下。明三事皆属神我中。若生若灭等者。妄计如此三事生灭去来皆是神我之所行。更不解正因缘之义。故云谓此三事乃至则谓由神我生也。
  三从设令下。明属我所由中。设令不依内我者。言适虽不计内我。而计自在天等为一切彼等所作。故云设令不依内我乃至自在梵天等也。
  四从若深求下。明空定为极中。若深求此中至赜(音作致也理也)等者。言明求此三昧道中之理致。终不知正因缘之法故。自然拨无因果。只以证断见空定为至极。故云若深求此中乃最是世间究极之理也。
  五从是故下。明此空定统收一切世间定中。是故垂尽三有等者。适虽至非想之有顶。还堕三途受难忍之剧苦。如大论第二十八云。如经中说。天上命终还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土(云云)
  故云垂尽三有还堕三途也。如此等断见邪定统收一切世间三昧道。故云虽于禅定中乃至统收一切世间三昧道也。若行者入此心等者。言若真言行者入此邪定三昧时。须一一觉察。不可稽留彼断空邪定也。故云若行者入此心时当自觉知也。
  二从经中下。释偈颂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秘密主当知乃至为利众生故者(云云)。
  二从经中下。明随释中。自分为五。一明分别五种为二种。二明世出世间得益。三明显教不知。四明自宗融会。五明深秘解释。
  初中。经中佛说摄偈等者。今指此二偈半颂也。就五种三昧道中等者。出世四世间一。故云五种也。
  二从出世间下。明出世世间得益优劣中。出世间三昧皆有实益者。虽有四种忧劣浅深。分分断惑障证性相二空。故云出世间三昧乃至摧害于诸过也。世间三昧但有权益者。且假离下地苦障得上地妙离。虽然还堕在三途。故云权益也(云云)
  三从如余下。明显教不知中。如余经所说者。指诸显教也。所谓诸教舍劣得胜此即未知秘密藏故也。故云如余经所说乃至此方便说耳也。
  从就此经下。明自宗融会中。五种三昧皆是开心等者。言真言行者如住有相有缘瑜伽者是世间三昧道也。了知唯蕴无我乃至极无自性心生等皆是四圣三昧道也。此事住心品广明。故云如行者初住有相乃至余如住心品中广明也。不同余教等者。言以不知今宗秘密甚深之义故。五乘殊辙不相融会也。故云不同余教乃至不相融会也。
  五从若更下。明深秘解释中。如三重曼荼罗者。言今此五种三昧道者是四法界曼荼罗圣众也。所谓以毗卢舍那普门方便加持故。或从因向果或从果向因虽重重无尽。只是沙罗树王根茎花果间杂交落。何有差别浅深之殊异耶。然今偈中唯且就彼等自所通达教门判说五种差别相也。故云若更作深秘乃至流传法教而言耳。
  第六从经云复次下。明具缘真言支分中。自分为六。一明五种差别。二明如来真言通相。三明真言别相。四明真言如实相。五明即俗而真义。六明真言教相。
  初中。又分为三。初明引牒。二明总表。三明随释初引牒。二总表。自可见(云云)。
  三从大判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总举五种说。二明五种合为三种。三明问答决疑。
  初中。大判真言略有五种者。今不限大日宗。总于两部大经所说真言及杂部一切真言等大分为五种也。所谓一佛说。二菩萨金刚明王等说。三二乘说。四诸天说。五地居天说。故云大判真言乃至或地居天说也。谓龙鸟等者。龙谓难陀跋难陀等诸大龙王等。鸟谓孔雀鸟金翅鸟等。修罗谓罗矆阿修罗王等。或地神水神木神风神火神等。各各随分有威势。相似天果报故。亦名为假号天。此等名为地居天也。
  二从又前下。明五种合为三种中。又前三种者佛菩萨金刚二乘。此三判为圣者真言。若委悉分别可有六种不同。所谓诸佛诸菩萨执金刚大力持明王声闻缘觉是也。然今其大智大悲合为一种。但空尽灭亦为一种。故云又前三种通名圣者真言也。第四名诸天众真言者。大判可有三种。所谓六欲四禅四无色也。若委悉分别可有多种不同。所谓六欲天色界十七天四空处等是也。如此等诸天名为生天也。第五名地居者真言等者。如上龙鸟修罗鬼神罗刹或地神水神等转轮圣王及诸刹利国王等名为假号天也。故云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诸神真言也(云云)若依大论有三种天。所谓彼论第五云。有三种天。一假号天。二生天。三清净天。转轮圣王余大王等是名假号天。从四王天乃至有顶生处是名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名清净天(云云)复次如涅槃经者有四种天。所谓彼经第二十云。有四种天。一者世间天。二者生天。三者净天。四者义天。世间天者如诸国王。生天者从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无想顶。净天者从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义故(云云)如大论者三种天摄五种。所谓生天假号摄二种天。清净天摄佛菩萨二乘也。如涅槃经者摄二种天及三乘。除佛也(云云)。
  三从如圣下。明问答决疑中。自分为二。初举疑问。后明问答初疑门。可见。
  二从阿下。明答问中。又分为二。一约随他意明义。二约随自意明义。
  初中。又分为四。初明诸佛所说。二明菩萨所说。三明二乘所说义。四明诸天所说义。
  初中。又三。一明阿字三义。二明罗字三义。三明诸字准知。
  初中。若佛菩萨所说等者。言若佛菩萨真言中有●字●字等者。是于一字中含无量义。何以故觉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然后所说真言故也。故云则于一字之中具无无义也。且略言之者。旦略如释阿字三义显一实境界。一切诸字亦如此可准知也。故云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义也。三义自可见。此三智其实一心中得者。言于一体一心之大圆镜。缘其圆明之空理名一切智。缘其所现之色像名道种智。缘镜像圆明总体名一切种智。只是为分别令易解。于一实境界强作三种名。是即阿字之上三义三德。所谓三部妙用也。故云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乃至作三种名即此阿字义也。
  二从又如下。明罗字有三义中。又有波罗蜜义等者。入阿字门故尘垢即无尘垢。是即究竟到彼岸。故云又有波罗蜜义。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不生也。是则次第转释也(云云)
  当知亦具三点者。所谓尘义理也。无尘义智也。到彼岸事也。是又三部三密三身等一切法皆摄入。故云当知亦具三点。三点即摄一切法也。
  三从如阿下。明诸字准知中。且于阿字罗字判三义。如此一切诸字亦例之可知也。故云如阿乃至皆然也。与大论语等字等中释义者。字等者。有内心未显外相。而此字门具足无量诸义平等故云字等。语等者。即语声显于外。而此语具足多义故云语等也。大论四十八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间有四十。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闻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秦言垢。若闻波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诸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云云)又引本经云。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所谓阿字义。若菩萨摩诃萨。是诸字门印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当知得二十功德(云云)已上说诸佛真言通相也。亦同下文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之释也。
  二从若诸下。明菩萨所说真言义中。当知各于自所通达等者。于菩萨总判四十一位不同。别论有十地及地前差别。各随其次位浅深。可有其字义浅深不同也。故云若诸菩萨乃至非于普门法界中具一切义也。
  三从若二下。明二乘所说真言义中。当知只约尽无生智等者。指但空真谛之理寂灭涅槃之旨。故云不生义也。
  四从若梵下。明诸天所说真言义中。若梵天所说真言等者。彼真言若有阿字者是出离五欲觉观等故云不生也。帝释等约十恶不生等明义。乃至龙鬼转轮圣王等约灾殃不生等明义。其类甚多。对物触类可觉察也。故云若梵天所说乃至余皆以类可知也。
  二从若就下。约随自意明义中。若就随自意语等者。以前约随他方便门判五种真言差别浅深不同。若依深秘随自意门说之。一门即普门普门即一门故。入一门普入一切法界门。只是开自性清净心为八叶。开八德为第一。开第一重为第二重。开第二重为第三重。当知四重法界曼荼罗只一心之众德开合不同耳。譬如金像体一。犹似水波一味。爰以疏第六云。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但随众生种种妄想作种种名耳(云云)故知圣者所说阿字世天所说阿字其义只一味也。何论浅深殊异耶。如此即一门而见普门。不动普门而见一门。又即无差而解差别。不动差别而解普门。是即通彻二谛和融浅深故。能识真言实相之人也。故云若就随自意语乃至亦识真言相也(云云)。
  二从复次经中下。明如来真言通相中。自分为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此明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释言名成立。二明引因陀罗宗为譬。三明释义利成就。
  初中。又分为三。一明释言。二明释名。三明释成立。
  初中。今且约最初等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也。三三昧耶中是最初故云尔也。言谓一一字者。所言之言者言名之言也。一一字者。且约入佛三昧耶真言时。●●●●●●等字皆是法界通入真言也。故指此一一字云言也。是即一一字义究竟法界成就万德。所谓●字者以本不生究竟法界成就万德。●字者以无谛究竟法界成就万德。●字者以毕竟大空究竟法界成就万德。●字者以如如平等究竟法界成就万德。●字者以无尘垢究竟法界成就万德。故云言谓一一字乃至摩字是大空门也。
  二从名谓下。明释名中。名谓此字门共成一名者。以句义而云名也。所谓阿云无。●●云等。合而成无等名也。故云名谓此字门乃至即是无等也(云云)。
  三从成立下。明释成立中。成立谓藉此众名者。如此多名具足而成立一义。所谓●●●云无等。●●●云三等。●●●云平等本誓除障警觉。●●成就义也。所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大菩提心无上无比故云无等。如众生者已成诸佛亦尔也。如诸佛者行者自心亦尔也。此心佛及众生平等具足圆满。故云三平等。以如此三平等为一切诸佛菩萨本誓愿故云本誓。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故断除四魔三障故云除障。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断除三障故。惊长眠之众生令觉三密之明朗故云惊觉。断三障四魔令觉三密之明朗故。普门万德皆悉成就圆满故云成就也。如此众名共始终调成立无等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成就之众德。名入佛三昧耶真言。是即成立义也。故云成立谓藉乃至三平等三昧耶也。今旦约入佛三昧耶真言释言名成立之义。约法界生转法轮真言明义亦尔也。如三三昧耶真言者。一切真言亦例可知(云云)复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谓诸行无常等者。诸行之名无常之名是生之名灭法之名生灭之名灭已之名寂灭之名为乐之名。于此一偈中有如此众名。然只用其一名其义未圆满。一偈调众名共然后其义满足。是即成立也。故云复次以多名乃至余皆效此也。
  二从如因下。约因陀罗宗明义为譬中。如因陀罗宗等者。彼帝释所造声论中。能于一言之中具含众义说之。所谓如旃陀波罗夷者。随释王之所用含无尽名义。此世间浅近微薄智力犹以如此。何况于毗卢遮那如来于法自在自证大智力用哉。故云如因陀罗宗乃至于法自在耶也。
  三从诸义下。约义利成就明义中。谓如来真言等者。言于如来所说真言。必定于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中。皆成就一切义利。且如阿字以不生故息灾增益敬爱调伏钩召等五种义利皆成辨悉成就。如阿字者。●字●字●字等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成就一切义理亦复如是。故云谓如来真言于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义利乃至当知即此真言中具足一切功用也。
  三从已说下。明真言别相中。自分为二。初明辨本所立名意。二明名行相应用。
  初中。又分为三。初明结前生后。次明牒经。三明随释初二。自可见(云云)。
  三从谓凡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总明名行相应义相。二约三部明义。
  初中。谓凡作真言事业等者。言修真言事业时。先当辨其真言中所立名及所为之本意与其部类而相应然后可行用之也。且如净三业真言者。净自他三业之垢尘以为本所立名。然显得三部诸尊以为所为意趣故。此真言三部性相相应。如此观想已。随行者所用用三部随一增加之句也。故云谓凡作真言事业乃至随性相所应而行用之也。若真言名义与所用或不相应者。且如净三业真言者。三部名义与息灾增益降伏用而虽相应。敬爱钩召等用与名义不相应欤。然者如此观想已。敬爱法所用者可用敬爱增加之句。若钩召法所用者可用钩召增加之句也。故云若真言名义与所用乃至增加语句也。
  二从如真下。约三部明义。自可见(云云)。
  二从复次经中下。明名行相应用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交牒即可云。若唵字吽字乃至若有纳摩字及莎缚诃等者。
  二从复次下。明随释中。自分为五。一明佛顶所用字。二明奉教者所用字。三明佛菩萨真言相。四明声闻安布。五明支佛三昧分异。
  初中。自说名行相应之用者。佛自说故云自说也。名者真言中众名也。行谓与彼众名相应之三密行也。有此唵吽等者。是即佛顶部名号也。
  二从若有下。明奉教者所用字中。揭㗚佷拏等者。出彼忿怒等所用字句也。其义自可见。
  三从复次下。明佛菩萨真言相中。如上所说等者。言此经偈等正觉真言等一偈半明诸佛真言相。次若唵字●字等二偈半说持明王等真言相。次若有纳么字等二偈半说菩萨真言相也。故云如上所说皆是诸佛菩萨真言相也。
  四从次云下。明声闻真言相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以声闻下。明随释中。以声闻因他得解等者。声闻必依他之声教得道故云尔也。入法性未深者。才得空智之一分未得甚深之法空故不能于一言含无量义。只多名句成立成一义。是故云一一句安布也。故不能以字义明义。亦不用增加句等也。唯以其句义浅略明义也。故云以声闻因他得解乃至及增加名句也。
  五从辟下。明缘觉真言相中。虽无言说等者。虽无口轮之利益。以神通力故能利益生胜诸声闻也。三昧分异者。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故也。
  四从经中下。明真言如实相中。自分为二。初明法尔无作。二明法尔无作所由。
  初中。又分为三。初明别表。二明牒经三明随释初二自可见(云云)。
  三从以如来下。明随释中。以如来身语意毕竟等故者。如来三密毕竟平等遍满法界海故。常住而不流动。譬如瓶入水时其水充满瓶中更不动转。如来三密亦复如是。以毕竟平等而遍满法界海故。更不动不流无有变易。法尔自然无有造作。故云以如来身口意乃至非造作所成也。若造作法者是生灭法也。何名为真实语耶。以是义故非佛自作。亦不令他作。亦设能作不随喜。故有佛无佛性相常尔故。名为必定印也。所谓法尔无作心莲台是也。故云若可造作即是生法乃至是故名必定印也。此大曼荼罗所摄一切真言。一一言一一成立相。法尔自然如是。故云众圣道同乃至故重言之也。
  二从若如是下。明法尔无作所由中。自分为三。一明表其意。二明引牒。三明随释。
  初中。若如是者则是等者。显伏难之意也。故经释所由云者。举经遮伏难也。
  二明引牒。自可见。
  三从此意下。明随释中。又分为六。一明难思利益。二明众生法尔成就。三明不知故不出生死。四明自悟不由他。五明悲智运载。六明劝诫行者。
  初中。如来自证法体者。指自性清净之体性也。虽一切造作故云非佛自作等也。三世常住虽法尔自然。以大方便加持力故能演说自证三菩提之体镇施利益安乐。故云法尔常住乃至利益众生也。然此真言行者身口意十地等觉不能觉知。何况于二乘等哉。故云秘密身口意也。即是法佛如来三密无始无初际。无终无后际。无作无作者。只以不可思议加持力。垂如幻如阳之利益也。故云今此真言门乃至利益众生也。
  二从如来下。明众生法尔成就中。如来无碍知见者。指自性清净大菩提心云无碍知见也。一切众生相续中者。于愚童凡夫百六十心相续中。自然具足无有点污。又无缺减。故云如来无碍知见乃至无有缺减也。
  三从以于下。明不知故不出生死中。以于此真言体相者。此六大法界自性清净之体相用。如实不觉知故见生者灭者。有生者灭者故往来生死轮回六道。故云以于此真言体相乃至生死中人也。
  四从若能下。明自悟不由他中。若能自知等者。若能如实知见自心八叶花台实相自然体时。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具万德自然自证实相。故非一法可取非一法可舍。取舍更无。何论造作耶。故云若能自知乃至亦非他所传授也。
  五从佛坐下。明悲智运载中。佛坐道场等者。若浅略释者。指如来本实成后成道外迹。所谓成如实正觉已。还为一切众生施设三密无方化用也。故云佛坐道场证如是法已乃至而但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若深秘释者。佛者能知之人。即如实见者也。坐者所知之境。即自性清净妙莲开敷遍法界。是即所知之境。境既遍法界。能知之人亦遍法界。能所和融境智相照。无所不至无所不遍。此遍一切处身所住楼阁名为道场。所谓法界道场也。以如此义故云佛坐道场证如是已也。如此成如实大菩提已。覆无缘大悲于法界。施普现色身于十方。故云了知一切世界乃至示悟众生也。
  六从若下。明劝诫行者中。于此真言十喻等者。言垂如此普现色身之时。或成能或成所。虽重重无尽不可思识。只是自心之影像而不异幻梦阳焰。不可作实有实见之想。故云若行者乃至则非如来之本意也。
  五从复次世下。明即俗而真义中。自分为二。一明举世俗文字为所加。二明举如来福智为能加。
  初中。又分为三。一明表释其意。二明引经。三明随释初二。自可见(云云)。
  三从以世间下。明随释中。以世间文字等者。言以世间文字即不异第一义谛实义。以此义故大日如来以真言实义而加持此世间文字者。法性外无一法故。离世间文字无真言实义。亦离真言实义无世间文字。故云以世间文字乃至即以真言实义而加持之也。若言离文字有真言实义者。皆是妄心谬误。是则堕于颠倒。终非真言正意。故云若出法性乃至即是妄心谬见是则堕于颠倒非真言也。都无实体等者。如此即俗而真之体。离有为无为离能造所造。都虽无实体。以如来不思议神力故作加持。故云都无实体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也(云云)。
  二从已知下。明举如来福智为能加中。自分为三。一明结前生后。二明引牒。三明随释。
  初中。已知所加持处者。指世间文字云已知所加持处也。
  二从谓以下。明引牒。自可见(云云)。
  三从谓以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一明言名成立义利圆满。二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三明举要说之。
  初中。谓以如来无量无边阿僧企劫所积集习修功德智惠而加持此世间文字时。于一字之处言名成立。如上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智惠无不一法成故。如来万德与一字一文功德同等无异也。故云谓以如来无量乃至无不成就也。
  二从又此下。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中。又分为五。一约阿字明义。二明迦等诸字例然。三明于法自在相。四就通相明义。五就别相明义。
  初中。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者。且如如来于无量阿僧祇劫所积集檀波罗蜜之功德者。只是与●字字相法尔自然相应。无有少分之末等。彼檀波罗蜜以离能施所施施物之三相故。即与般若波罗蜜和融即有到彼岸义。今此●字亦如此入阿字门故。●字无施与故即至本不生际。然则到彼岸即本不生际。本不生际即到彼岸故。●字字相与檀波罗蜜功德无二无别也。如●字者一切诸字与一一功德法尔相应亦如是。故云又此一一功德乃至非造作所成也。今且约阿字一言者。言以阿字本不生被一切诸法。皆悉入不生不灭不可得门。穷尽种种法门故。一切法门无不至第一义实际。故云今且约阿字一言乃至种种法门当自在说之也。复次如此经初品等者。言如住心品所说约三劫三句等明不生义。自可见。
  二从如阿下。明迦等诸字例然中。如阿字不生门者迦字无作门等者。一切诸法皆入迦字无作门离诸造作。无有造作故至第一义实际。第一义实际者是毗卢遮那内证真实境界也。如迦字者自余一切诸字皆亦尔也。如字义者一一名句一一多名句成立亦尔也。故云如阿字不生门乃至皆应广说也。
  三从复次下。明于法自在义中。或以一字摄菩提心等者。言以一则一念净心一刹那一时一日一年一百一千一万一法一乘一实等无量一法皆摄尽之。或复二谛二乘二观二边等无量二法门皆摄尽之。乃至百万阿僧祇法门复皆摄尽之。故云复次世尊乃至以无量字摄无量法门诸名句等亦复如是也。
  四从若就下。就通相明义中。如行者持一阿字门等者。言有真言行者持一阿字本不生门时。随彼根几性欲所宜。于身受心法四念处得净乐我常四颠倒不生之时。自然即具诸余法门。一切种种法宝不求自至。如四念处者四正断四神足等一切法门皆亦如是。故云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乃至不求自至也。
  五从若就下。就别相明义中。如以四字摄四念处门等者。言以四字摄四念等一切法时。若如法修行者。虽自往昔未修观四念处等。自然悟四念处等四法门而通入法界。如四法门者。以五字摄五根五力等五法门时。若如法修行者。虽自往昔未修观五根五力等。自然悟五根等五法门而通入法界。故云若就别相如以四字乃至如智度等广说也。
妙印钞卷第三十五
  沙门阿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