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页 共 77 页
妙印钞卷第三十四
沙门阿寂记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经第一二疏第六)
四从行者下。明定中邪正中。又分为五。一明邪观相。二明异境现前。三明与境相应不着。四明我慢定相。五明观成就相。
初中。行者修习瑜伽等者。修三密妙行时。若与本观异者皆是邪观而非正观也。故云行者修习乃至皆是邪观也。
二从如于下。明异境现前中。或见日月等者。如此等瑞相虽现。若非本所修观者皆是邪观也。故云如于定中或见日月乃至皆不应取也。
三从但如等下。明虽与正境相应犹不着中。但如常一心者。言如本所观。以一相一缘故虽与正境相应。尔时深修观察十缘生句不可生味着。故云但如常一心乃至不应味着也。
四从若见下。明我慢定相中。若非本所修境而如上异境界现前时。依之不可生违顺之心。尔时依本所观弥精进修观与正境可相应。然见异境界以为殊胜而生爱慢者。此名为我慢定。又名悭执定。故云若见异境界乃至名悭执定也。
五从但与下。明正观成就相中。自然得见俱胝佛刹等者。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中佛谓等者。色相具足百千众事圆满也。刹谓净处者密严净刹华藏世界等是也。如是相应时观智成就初法时道现前时。未见谛时种种境界皆悉一一次第通达不谬。故云但与正观乃至而无所挂碍也。
五从复次下。明深行观解中。谓于一一善知识等者。指四重法界诸尊一一三密也。所谓法门者口密。身者身密。真实相者意密也。于如此等三密。住一缘一境不生爱着戏论是定也。故云谓于一一善知识乃至是等持义也。如入阿字门者大日三昧也。余文自可见(云云)。
六从若使下。明结释广义难尽中。若使者设也假令也。言设如来于无量无数劫说是中广义。不可穷尽其奥数。故云若使如来乃至不可穷尽也。今欲以两偈摄之者。指佛说一切空乃至圆满萨婆若二偈八句文也。此二偈文虽略。义广多故。诸三昧道究尽无余。仍云广义复殊异大众生谛听也(云云)。
二从此中下。明如来定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后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佛说一切空乃至圆满萨婆若者(云云)。
二从此中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七。一明入阿字门。二明说必定印。三明佛佛道同。四明初心即极。五明世间三昧。六明出世间三昧。七明大空三昧(矣)。
初中。又三。初总表二种三昧道。二明引牒。三明随释。
初中。此中复二者。非指此两偈中而言此中。是即远指此偈及经第二卷而云此中复二也。所谓初明如来三昧印者。今此两偈所说三昧是也。次明三昧道中差别者。指经第二也。
二从偈云下。明引牒。自可见(云云)。
三从即是下。正明随释中。即是入阿字门者。谓一切诸法皆悉入阿字门不生不灭不可得不可思议也。无有少分可得相少分定相。以是义故以无尽法界为一心法界。以一心法界为无尽法界。一相一缘平等平等名如来三昧。故云佛说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门乃至名为正觉之等持也(云云)已然者等者。或本作所以然者(云云)若出此心性者。言境智共自心也。若不然者不出生灭无常分域。云何名为定耶。唯是以自心之智觉自心之境。是即本来常住境智和融色心究竟。是故云三昧。故云若出此心外有境界乃至故得名为等持也。此是正大日如来无尽庄严藏三昧也。若异此者非正观也。故云此是毗卢遮那乃至皆名邪观也。
二从次说下。明说必定印中。次说者。言初标中言初明如来三昧印。其次云佛说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门等。既说如来三昧真言已。是故今亦说三昧相应必定印故云次说也。必定印者何印(更问在第四)三昧唯证心者。疏依未会。经依治定。故云三昧证知心。所言三昧者彼三昧耶。所谓正觉三昧耶也。彼三昧唯自证心。非自余三昧之所得。故云彼更无异得。彼者彼也(更问)。
三从次云下。明佛佛道同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彼如是境界者。彼者直指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之体。如是者。彼自性清净十界平等任持如是如是境界故云尔也。如是如是境界是五智成就如来等持。故云一切如来定也(云云)。
二从如大下。明随释中。如大等者。引经显佛佛道同。所谓佛性首楞严定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等。皆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莲华三昧异名也。故云如大般涅槃乃至更无异路也。
四从若行下。明初心即极中。若行人等者。真言行人最初发心时。如实知自心之实相时。直住如来大定。岂此外复经次第升进。方至大日如来极位乎。故云若行人乃至方至究竟乎也。
五从复次下。明世间三昧中。瑜伽行人若蒙诸佛等者。以有相有缘加持力故睹见种种不思议事。皆是以有相有缘故非出世三昧。如下世间成就品所说也。故云复次瑜伽行人乃至故名为世间三昧也(云云)。
六从若此下。明出世间三昧中。若此三昧现前时等者。如上难思境界现前时。即以十缘生句一一观察相应见性相不可得。名为出世间三昧。是即如下出世间成就品所说。故云若此三昧现前时乃至是名出世间三昧也。
七从然尚下。明大空三昧中。然尚以空病未空故者。言虽证世间出世间二种三昧。未遮空病故未名为等正觉。以如实大菩提心心自知心心自证心时。觉知如上不思议境界皆是自心之实际。尔时不住有相亦不住无相。虽有相无相毕竟平等。而具无量诸相。是即阿字大空是也。是即如下三三昧品所说。故云然尚以空乃至故名大空三昧也。住此三昧者等者。所谓住阿字大空三昧。有无自在无碍时。圆满一切智智也。故云住此三昧者即是乃至圆满萨婆若也。
已上经第一卷竟
三从经第二下。明三昧差别中。又分为六。初明说诸尊本所通达三昧。二明入一体速疾力三昧。三明说正觉三昧。四明萨埵领解。五明甚深发问。六明佛说三昧差别。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
初中。又二。初明至经第二。后正明引牒。二文共自可见。
二从如来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五。一明结前生后。二明随类身皆佛体。三明本通达法自说。四明一一三昧叵尽。五明初法明道所知。
初明结前生后句。自可见。
二从三重下。明随类身皆佛体中。三重曼荼罗等者。上来所说三重曼荼罗所现诸善知识皆是大日如来普门万德随类一身。是故不改一一身即如来身。故云三重曼荼罗乃至悉名为佛也。
三从此等下。明本所通达法门各自说中。此等一切诸佛者指四重法界诸尊也。如此等诸佛菩萨等。各于本所通达法门。自说其三昧道句。故云此等乃至自说彼三昧道也。若现世天乃至则说辟支佛三昧道者。第三重示现也。或现菩萨身等者第二重所现也。若现持金刚身等者第一重所现也(云云)。
四从当知下。明一一三昧叵尽中。当知此中偈颂等者。指第一卷终二偈文。所以然者。此偈中三昧广义皆尽无余故。上文云今欲以两偈摄之使究尽无余也。故知此中偈颂如是无量刹尘等者。犹委细释通彼意。令三昧广义究尽。故云当知此中偈颂乃至非世间结集经卷所能具载也。
五从然诸下。明法明道所知中。若深入瑜伽境界者。指初地证得三昧也。得彼三昧时。如此一一三昧了了通达视听。与如来正说无异途。是时名为超越三时之佛日所说经教。故云然诸行人乃至为佛加持之日也(云云)。
二从经云下。明一体速疾力三昧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文。自可见。
二从谓入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一明三昧证知。二明普门照机不谬。
初中。谓入此三昧者。言入此一体速疾力三昧时。证知四重法界一切诸尊皆是六大法界智体也。故云谓入此三昧乃至皆同一法界智体也。
二从于一下。明普门照机不谬中。于一念中等者。今得此一体疾速力三昧时。于一念中普观察尽空法界微尘数三昧门。一一根缘彼彼应度法并可度不可度等无量方便。皆悉圆满具足。故云于一念中能次第乃至故名一体速疾力三昧也。
三从尔时下。明说正觉印中。又分为五。初明结前生后句。二明成佛外迹。三明菩提实义。四明结释生佛无二。五明起教所由(矣)。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即交牒可云。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菩萨言者(云云)。
二从尔时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结前句。后明生后句。
初中。遍观察已了知等者。明观察如来普门法界一切三昧道同一体。故云尔时世尊乃至皆是佛乘也。
二从复为下。明生后句。自可见(云云)。
二从初有下。明成佛外迹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即交牒可云。我昔坐道场乃至号名大勤勇者(云云)
二从初有下。明随释中。初有二偈者。今所校牒二偈是也。明成佛之外迹者。其真成佛者如实知自心位是也。然天人修罗不能伺其内证真实成佛。唯见其降魔等外迹谓为成佛。故云明成佛之外迹也。谓我初坐道场等者。明唱彼外迹之成道也。其义自可见(云云)。
故云谓我初坐道场乃至然我实成佛处则非彼等所能测量也(云云)
三从故次下。明菩提实义中。又分为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我觉本不生乃至第一实无垢者(云云)。
二从次有下。有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明无觉无成。二明转释阿字。
初中。明菩提实义者。凡秘藏奥源一宗眼目只有此二偈八句。爰以宝钥下云。此颂文约义广。言浮心深。非面难说。有智有缘人从明师面授。甚深甚深(更问)故云明菩提实义也。我觉本不生等者。本有法然成佛。故云我觉本不生乃至而实无觉无成也。然一切众生如实不知如此自心本不生常寂灭相故。沉沦生死备受诸苦。故云一切众生乃至不能自出也。今虽闻正法音等者。言适虽闻正法音教。还于种种无量有为造作事迹之中。推求推度忆想分别不能证知自心本不生。故云今虽闻正法音乃至冀望成佛何有得理耶。
二从出过下。明转释阿字中。又分为二。初约四字明义。二约三部明义。
初中从从此已下。皆是转释阿字门者。言阿字本不生妙体言语道断。故云出过语言道乃至意不行处也。此自证大菩提道从本际已来解脱诸妄想分别。故云诸过得解脱者乃至金刚之身远离百非也。此阿字无自性法从本际已来远离因缘。若法界体有因有缘是生灭去来法也。然今法从缘生即无自性。以无自性故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时亦无灭尽。故云远离诸因缘乃至离诸因缘也。知空等虚空者。此阿字门清净法界体从本际已来毕竟空寂。自性清净无碍自在。犹如大虚空。故云知空等虚空乃至譬不思议难解空也。
三从如实下。且约三句明义中。如实智生等者。此自证大菩提●字不生妙体。如实知见之智生时。不如实之妄见皆悉除尽无余。故云如实智生乃至慧与虚空等也。已上约佛部明义。已离一切暗等者。此阿字门本不生之法。如实不知是无明。今如实觉知此本不生体故。于普门法界无不一法觉知。故云已离一切暗乃至无不见闻触知也。已上约金刚部明义。第一实无垢者。此自性清净大菩提心体从本际已来自性清净无有与等。故名为第一实际。亦离诸妄想戏论之垢。故云无垢。以是义故云第一实无垢乃至无复垢污也。已上约莲华部明义。总如上诸句皆是转释●字本不生义。故云皆是转释本不生义也(云云)。
四从次有下。明结释生佛无二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言六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二。初正明生佛无二。后明随妄立种种名初文。自可见。
后从但随下。明随妄立种种名中。又二。初约众生明义。二明举佛同众生立名。其义自可见(云云)。
五从次一下。明起教所由中。又分为三。初明别标。二明引牒。三明随释初二。自可见(云云)。
三从谓以下。明随释中。谓以佛眼等者。以如来普眼遍观知三种世间性相。如此三种世间种种假名复不出第一实际。故云谓以佛眼乃至第一实际也。而诸众生等者。言诸众生入道因缘种种不同。所谓有以文字言语应得度者。或有以印契三摩地等应得度者。如此等种种可度不可度种种知见已。而不动实际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皆悉令得入法界。故云而诸众生乃至而演说之也(云云)若众生如法修行等者。若行人如法修得初法明道时。自然知世谛不异第一实际离诸疑网。故云若众生如法修行乃至不异第一义谛也(云云)。
四从经云尔时下。明萨埵领解中。自分为三。初明执金刚得益顶礼。二明领解权实二智。三明知法人功德。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具德下。明随释中。具德谓具足一切如来等者。言具足自性清净妙法莲华台之功德而开发彼万德。譬如莲华盛开敷时端严微妙可爱无极也。故云具德谓具足一切乃至端严可爱。执金刚亦复如是。为自性清净菩提印光所照。心莲华台上大悲普眼朗然开敷。内德圆满外用奇特。故云执金刚亦尔乃至美畅于内彰于外容也。亦有青莲华等者。青莲华是世间所有莲华中最上第一也。今于开敷心莲华之人中。金刚手最第一也。故云亦有青莲华自开敷之相也。而说伽陀领解前旨者。指上之菩提实义及加持力义云前旨也。是即权实二智妙德故也(云云)。
二从初云下。明领解权实二智中。自分为四。一明正领解权实。二约花台明义。三明广叹权实。四明结成权实不思议(矣)。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复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后从智谓下。明随释中。智谓领解等者。指偈中希有智也。是即如实觉心本不生自然智也。故云智谓领解前偈中觉本不生也。方便谓领解等者。指偈中方便也。所言方便者传度治定经是云权。此权者方便故。犹存梵本云方便也。然治定经为调五含偈云权也。领解前偈中加持神力者。指以加持力故等之文也。
二从复次下。约花台明义中。智谓心莲华台者。指心莲华台上自性自然智也。具足方便谓等者。言指第一第二第三等众德开敷圆满也。二种具不可思议者。指如上权实二种大智大悲二门也(云云)。
二从次云下。明广叹权实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二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是广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并表二智不思议。二明实智不可授人。三明权智难思初文。自可见。
二从若法下。明法佛实智不可授人中。若法依师而得等者。夫自证自然智慧心自证心心自觉心不从他得。譬如非其人不知其气味。故云若法依师而得乃至终不能解也。
三从然佛下。明权智难思中。然佛者指自性法身佛也。大方便力等者指大悲方便也。无相法身者是即今经教主也。作种种名相加持者指三密无尽庄严藏也。以因果法者指三密修行。是且住如情之谓故云尔也。实此三密修行本来常住三部妙体故非因非果之法也。依此非因非果法证得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位。故云然佛大方便力乃至证得非因非果法也。如此法佛如来权实非十地等觉所思量。何况于二乘凡夫类哉。故云是故权实二慧具不可思议也。
四从次云下。结成权实不思议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后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是结下。明随释中。领解上文施设二谛等者。指上之我觉本不生并以加持力故之意。而结成真俗二谛之意也。故云是结成乃至施设二谛之意也。以知名相即实际者。名谓十界种种假名。相谓十界种种假相。如此等种种假名种种假相。皆悉超三世。出前后中际离四句百非。本际不可得。本际不可得是即法实际。以如此了知时离名相无实际第一义谛。离实际第一义谛无名相。故云以知名相即实际乃至而作名相也。以知浅略即是深秘者。今此择地造坛曼荼罗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体是识知无相甚深秘密曼荼罗境界故以浅略为深秘。又甚深无相内证秘密曼荼罗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体是解了择地造坛曼荼罗境界故以深秘为浅略。故云以知名相即实际乃至能以深秘为浅略也。以是义故离有为造作离无为无作。于有为无为有作无作虚通无碍也。是故种种动三业虽作利生方便。更不离本际。适止息三业虽住寂灭涅槃。亦无舍利生方便。真俗不相离。犹如鸟两翅似车两轮。故云随众生所成乃至常依二谛也(云云)。
三从次有下。明知法人功德中。又分为三。初总表其义。二明引牒。三明随释初二。自可见(云云)。
二从制底下。明随释中。又为二。初明释制底。二明结归自心。
初中。制底是生身舍利等者。制底此云功德聚。是即生身如来舍利在此塔故云生身舍利所依也。以此生身舍利即万德圆满如意宝珠故。祈诸福祐者皆悉无不恭敬供养此塔。故云是故诸天世人福祐者皆悉供养也。若行人信受等者。今真言行人自身即周遍法界五轮塔婆故。是身即信解净菩提心如意宝所依时。自利利他功德皆悉满足。以是义故堪受一切世间供养。故云若行人信受如是义乃至供养恭敬也。
二从复次下。明结归自心中。制底与质多体同者。其体字同故云尔也。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者。●●名为塔。●●译为心。然其体字同一也。是显心即塔塔即心也。所谓行者自心即遍周法界五轮塔婆也。于此五轮法界塔婆。尽空法界无尽无余曼荼罗圣众集起名为心。如此义利十地等觉犹非其境界。何况于二乘异生之族。故云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宗源在之(更问)如第三曼荼罗等者。言第三重唯以白色为外境。是即显以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为其基本。故上文云第三重周界但布纯白一色(云云)以是义故云如第三重曼荼罗以自心为基也。自心者所谓白色体耳。第二重此白色上加黄赤二色。第一重及中胎此三色上加青黑二色。故上文云。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为界也。第一重曼荼罗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如此白之上加赤。赤上加黄。黄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黑故。大寂涅槃黑色最有其最顶。故云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也。如此五色者是自心法界塔婆五大色。此五色竖遍法界彻三世。故云故此制底甚高也。又从中胎八叶等者。言开自性清净花台己体成八叶。开八叶为第一重。开第一重为第二重。开第二重为第三重普门随类之身。如此四重法界唯是自心法界塔婆所集起曼荼罗圣众。横遍法界尽十方。故云又从中胎八叶乃至此制底极广也。莲华台者指一切众生自心八叶花台。达磨此云法。所谓此自性心莲轨持轨则是也。驮都此云骨。所谓舍利也。言今此四重法界诸尊圣众皆悉此自性清净心莲华台为骨髓。能成三重曼荼罗肉皮。圆满周遍法界万德。成就摩诃毗卢遮那身体。故云莲华台达磨驮都法身舍利也。复次达磨谓法也。驮都谓界也。所谓法界也。是即转释莲华台功德。所谓法界全体莲华台。莲华台即法界。无二无别故云法身。此法身即诸法体性故云舍利也(云云)若众生解此心等者。言如此莲华台达磨驮都如实知解者即同等大日世尊无有差别故应受世间供养恭敬。是即诸天世人大福田也。故云若众生乃至犹如敬制底也(云云)。
五从经云时下。明甚深发问中。又分为二。初明引牒。后明随释初引牒。自可见(云云)。
二从时执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明恐乖至理。二明表佛照机三世镇。三明发明二谛同归。
初中。又分二。初明结前生后。二正明恐乖至理默然发问。
初中。闻毕竟三昧印者。指普门法界总印。欲问三昧道中差别印者。指三部圣众各各差别三摩地印也。
二从若以下。正明恐乖至理默然发问中。若以语言白佛等者。言若以言语奉问此四重法界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展转一一差别智印。于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说劫不可有穷尽。若不穷尽者乖至理。若乖至理非甚深发问。以是义故默然而一心观佛而住。是即甚深发问至极也。故云若以语言乃至甚深发问也。
二从复次下。明佛照机三世镇中。又分为二。初明简小乘不知佛眼所照。三明如来平等大惠不待问。
初中。如常教所传云者指诸小乘经等也。佛于昼夜三时等者。佛随彼声闻情机自作如是说。是非随自意佛眼所照。故云如常教所传乃至不得名为平等大惠也。
二从以如来无相下。明如来平等大惠不待问中。以如来无相无分别惠等者。以般若无知自性钝故故无相大惠不可有分别。法尔常恒上冥下契。无时暂息。譬如大海潮无想无念而不失时限。金刚手觉如是义利故。以言语而不发问。默然而住也。故云以如来无相无分别乃至不待问而后答也。
三从复次金下。明发明二谛同归无二中。又分为三。初明萨埵默然觉了义。二明如来演说觉了义。三正明同归一致。
初中。金刚手了知世谛即是第一义谛者。觉知缘起有相世俗即本有无相第一义谛。又觉了有为造作所行处全不异毕竟无为处。以是义故觉知此一一诸法曼荼罗圣众缘起有相有为造作所行处之外。别又不可有三昧差别智印故。默然而住也。故云金刚手了知世谛乃至是故默然无言也。
二从如来了知下。明如来演说觉了义中。觉了第一义谛甚深无相即有相缘起世俗谛。又觉悟毕竟清净无为常住处不异有为造作所行处。以是义故觉知此一一身业之动作一一言语之演说一一意地之念虑之外。更不可有无相无为之法故。不待问而演说也。故云如来了知第一义谛乃至是故广分别说也。
三从为令下。正明同归一致中。为令众生等者。金刚手默然发明即俗而真行处不异毕竟处。如来广说令悟即真而俗毕竟处不异所行处。故二义容融更互发明。究竟同归二谛一致也。故云为令众生而实同归一致也。住心抄释此文已云。已上说一体速疾力三昧义(云云)意谓有相无相有为无为缘起本有一体平等故云尔也。已上宗肝符法在之(更问)。
六从就如下。明佛说三昧差别中。又分为二。初明长行。二明偈颂。
初中。又为二。初明总表。二明别释。
初中。略有四句者。菩萨声闻缘觉世间是也。
二从第一下。明别释中。又分为四。初明菩萨三昧道。二明声闻三昧道。三明缘觉三昧道。四明世间三昧道(矣)。
初中。又分为二。初明一生补处三昧道。二明八地菩萨三昧道。
初中。又分为二。一明引牒。二明随释。
初中。第一句云者。指菩萨三昧道云一句也。
二从此是下。明随释中。又分为三。初总明其义。二举显略生。三举今宗一生。
初中。此是最上灌顶位等者。总明显密一生补处最上灌顶位。故云此是最上灌顶位故先明之也。
二从如余经下。明举显略一生补处中。如余经所明者。指诸显教所说一生补处也。此是一生所系等者。经天之一生次应绍佛位故云尔也。
三从今此下。举今宗一生补处中。又分为四。一明释一生补处名。二明诸位中最顶。三明修治地业。四明引璎珞证。
初中。今此经宗等者。指真言乘所谈一生补处也。一生者谓从一而生者。言从纯一净菩提心而生绍大日如来无上法王位。故云一生者谓从一而生也。初得净菩提心时者。于初法明道位中又有一生一补处之义。故云初得净菩提心乃至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也。如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中亦如此。故云如是一一地中乃至当知亦尔也。既至第十地悲智满足。然犹未至第十一地。尔时复从●字本不生一实境界。发生大金刚喻定。更有一转开明。是即补处位。故云迄至第十地满足乃至故名一生补处也。
二从此是下。明诸位中最顶中。此是究竟发菩提心等者。此位是至极最上发心故。于一切三昧道中。最为牢强精进。住佛地三昧道将悟入究竟大牟尼位。故云此是究竟乃至住佛地三昧道也(云云)。
三从离诸下。明修治地业中。作谓修治地业等者。此地以任运无作大智大悲为修治地业。故云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也。然非有功用之悲智。故云以有智分别乃至故云离造作也。知世间相等者。言如此虽离诸造作戏论。然如实知解世间之实际毕竟不异涅槃之实际故。舍世间而不住实际。亦动实际而不示缘起。故云知世间相乃至悉见世间本起因缘也。是故此地中三昧道者。以任运无作三平等三昧。念念进趣至如来地住究竟最上乘地。故云是故住此三昧乃至住于业地也。然所言业地者梵本云作地。是即学如来造作金刚事业。得无量不可思议善巧智。故云尔也。
四明引璎珞证中。入重玄门学佛威仪者。于入重玄门有二种。如上记。今所言入重玄门者是等觉入重玄门也。学佛威仪者。此地菩萨元品微焰难尽故。于前所修登之地位。一一次第再治再修。乃至迄凡夫地再治再修。八相作佛而学妙觉佛之威仪事业。故云入重玄门学佛威仪也。坚住佛地等者。是即于如来地。进趣都息希愿尽息。无复可进行。故云坚住佛地乃至名之为住也。与前住字义殊者。指住于业地之住也。是即等觉菩萨住于作业地故。上等觉之住。下妙觉之住。故大殊。仍云与前住字义殊也。如人以下举喻显此义。其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经云下。明八地菩萨三昧道中。又分为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二从如上下。明随释中。自分为七。一明遮伏难。二明得度性空。三明得巧方便。四明住如幻三昧。五明辨十与八差降。六明不说初地所由。七明总结归(矣)。
初中。如上已说十地道者。指住心品也。若次第而进者致伏疑也。言问若进可说佛地。退可说九地。何故殊说第八地耶也。以一切菩萨以下遮伏疑也。言一切菩萨初登第七地时无上求下化之心住毕竟独空。故云以一切菩萨乃至于万行休息也。依之十方佛发起其心今得度毕竟不生大菩提心之难地故别说八地。入此第八地自然得至九地故别不说九地。故云尔时十方佛以此三昧道乃至不须别说行处印也。
二从从初下。明得度性空中。从初发意以来者。指最初如实大菩提位乃至初地也。如此初发意以来深观十缘生句。于当位法性不生爱慢。乃至至第八地当得度性空。故云从初发意以来乃至离于有生也。
三从复以下。明得巧方便中。复以善巧方便者。既得度第七地已。住第八地。于如如法界中。不动实际起普现色身时。以十缘生句复修观故。无边应用弥充满于法界。故云复以善巧方便乃至无边大用也(云云)。
四从以此下。明住如幻三昧中。以如幻三昧等者。如此以住十缘生句故。遍至十方佛刹。修净佛国土之行。能至十方杂染世界。行成就众生之事。虽然以入住如幻三昧故。更不生乃至少分爱慢也。以是义故此菩萨世间号为观自在者。故云以如幻三昧乃至故号为观自在者也。是初入莲华三昧之异名者。以初地乃至八地配当八叶时。第八地是八叶正圆满位也。故云尔也(更问)此中自在梵本等者。于自在梵语有富贵义。是即无尽法财具足圆满已。然后复还以此法财授与于一切众生。皆令满足希愿。故云此中自在梵本乃至一时给与各得满其所愿也。
五从然末下。明辨十与八差降中。然未能绝等者。如此住如幻三昧虽施无边应用。未得金刚喻定故分为二印。所谓八地十地也。故云然未能绝乃至分为二印耳也。
六从复次下。明不说初地所由中。于上品中已说故者。于住心品中委悉说初地始终故云尔也。
七从又如下。明总结归中。又如上所说等者。言如此说一生补处乃八地三昧差别等。皆约教道法门如此说之。若约深秘之意。皆是一一法门表示即事而真终穷也。所谓前八地是八叶也。九十两地大智大悲也。第十一地此悲智平等不二位也。此事如住心品记。若不然者何能于一生之中顿能满足诸地耶。故云又如上所说乃至不能顿满诸地也(矣)。
已上疏第六了
妙印钞卷第三十四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二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