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页 共 77 页
妙印钞卷第二十
沙门阿寂纪
释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之余(经第一疏第三)
三从是故下。明如来独尽其源中。是故唯有如来等者。始从唯蕴无我至极无自性心。分分以十缘生句融其法执离有为无为界得极无自性心。此时蒙诸佛惊觉初入五相三密门速证初法明道位。尔时又以十缘生句融初地之法执登第二地。如是乃至住第十地。尔时又以十缘生句转深转妙观察相应证第十一地。当绝八叶自处中台。无执可遣故十缘生自息。无德可证故观照智同息。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愚痴智慧善恶邪正无间如来地狱天宫皆悉平等平等无碍自在犹如虚空。如大圆觉经说如来随顺觉性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觉得。念与失念竟无非解脱。成法与破法皆名涅槃。智慧与愚痴名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惠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惠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云云)又十住心论云。地狱天堂佛性阐提(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偏邪中正空有偏圆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舍焉取(云云)是则始从如实知自心已来遮情标德相并至第十地后心。此时十喻顿穷尽本觉自法然。遮情雾昨梦。标德光今幻。以如是义故云是故唯有如来乃能穷此十喻达其源底也。
四从此经下。明包括始终中。所以次无垢菩提心等者。即指初地所证虚空无垢大菩提心。次此大菩提心说十缘生句者。以此十缘生句贯括一部始终教义。综融诸地所证法执。故云此经所以次无垢乃至综该诸地也。既触缘成观等者。以直约诸法令识其心故。触缘对境见闻触知善恶境界邪正攀缘莫非本有曼荼色心实相。是故释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乃至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始成法界耶(云云)妙乐释云。无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随妄转不觉不知。今既闻名知阴。即是即四隐身而能成观(云云)依如是妙观而三摩地现前时。复以十缘生句观察所现前之境界。如幻如焰如揵达婆城等。不止微尘许法执。如此就行住坐卧之威仪。随见闻触知之境界。无有时暂废退。故云既触缘成观不可缕说也。
五从今且下。依论明大归中。今且依释论等者。大论第六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是十喻为解空法故(云云)以如此义故云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也(矣)
三从经云下正明十缘生句中。自十一。一明释幻。二明释阳焰。三明释梦。四明释影。五明释乾闼婆。六明释响。七明释水月。八明释泡。九明释空花。十明释旋火轮。十一明总结。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又二。一总明牒十缘生句。二明别牒如幻已上二段。自可见。
二从佛说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药力不思议。二明引大论。三明合行者。
初中。诸论师等者。指诸小乘论师也。能建立因量等者。诸论师所立因明门是也。此事上记之。以如是因明非伺其所由论其从来。故云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也。亦非可生疑者。虽不知其所由。而所现色相眼前可见之法也。更非可生疑者也。故云尔也。谓定应尔等者。于如此药力所现之法。不可云定应尔。不可云定不应尔。更出过如是等忆度分别境界。唯是亲捣簁方药行用药术者当能证知。余人所不知也。故云谓定应尔乃至乃证知耳(云云)又如药术因缘等者。言以药术力故能现出能造之人。而此出现之人亦能出现种种未曾有色相。是即能造所造共依药力而出现。因缘不可思议。色相言音明了现前。展转相生枝末无尽。往来十方。然亦非去来一异等。言语不及心行亦寂。故云又如药术因缘乃至亦非筹度思量之境也。
二从释论下。明引大论中。释论云等者。彼论第六云。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乃至)可触可识者。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触(乃至)答。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如德女经说。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佛言不。从此世至后世不。佛言不。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佛言不。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花果。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不闻无知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因缘非彼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内外有不。答言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答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妓乐。答言我亦闻亦见。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妓乐。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从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云云)以此义故云释论云佛问德女譬如幻师乃至若无明尽行亦尽乃至广说也。
三从今此下。明今行者中。喻持诵者亦复如是如下文等者。指悉地出现品成就悉地品等也。彼品等意。依三密修行相应成不思议感应成就种种未曾有不可思议事。此时四句推见。或以十缘生句等而观察。终不可得。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如此等成就悉地观察推穷等。至彼等品委细说之。故云今此真言门喻持诵者乃至得成悉地者自证知耳也。
二从经云下。明释阳焰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初别牒。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自三。一明引大论。二明今经意。三明合行者。
初中。释论云以日光风动尘故者。大论第六云。焰者焰如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中转。无智惠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故云释论云以日光风动尘故乃至一相为女也。复次若远见之等者。同论同卷云。复次若远见焰想为水。近则无水。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如焰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焰(云云)故云复次若远见之乃至妄想尽除也(云云)。
二从此经下。明今经意中。如世人远望旷野等者。言世人远行旷野之时。远望之者如水。故徒见之频逐之频亦远之。虽无实体。强立假名曰阳焰。然求其实事都以不可得也。故云此经意云如世人乃至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谈议也(云云)。
三从如真下。明合行者中。如真言行者于瑜伽中等者。真言行者以三密相应故。指于瑜伽中见种种不可思议境界诸佛海会无尽庄严。此时以此阳焰观故不生爱慢。了知如是境界唯是法界焰也。故云如真言行者乃至但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也(云云)。
三从经云复下。明释梦中。自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释论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引论释。二明梦不思议。三明合譬。
初中。释论云如梦中等者。大论第六云。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云云)故云释论云如梦中乃至亦复自笑也(云云)又如以眠力故无法而见等者。同论同卷云。复次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云云)故云又如以眠力故无法而见无喜事而喜乃至而生瞋喜忧怖乐也(云云)。
二从故今下。明梦事不思议中。故今复明者。前既依大论明梦事不可得已。故今又疏主意明梦事不思议。故云故今复明此梦事不思议边也。自余文自可见(云云)。
三从今此下。明合譬中。或须臾间备见无量等者。以三密相应故。于刹那之顷顿都见无尽法界两部曼荼境界。不起于座三摩地现前。而延一念之顷为多劫。促多劫为一念。延促自在而圆满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云今此真言行者乃至利益众生也。此事诸众因缘中等者。言于如是等不可思议未曾有瑜伽成就境界。或四句推求。或以十缘生句观察。都无所起又无所灭。只是以一念净心故而成此事。虽然色相庄严次位浅深分别不谬。十地等觉犹不穷其源。何况因量譬喻所能及耶。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也。故云此事诸众因缘中乃至独证者自知耳也(云云)行者得如是境界等者。言若持诵者得成就如是不可思议境界时。当以此梦事譬一一次第观察之。不生疑怪亦不生爱着。即以如梦之色身。作如梦之净佛国土。作如梦之成就众生。故云行者得如是境界乃至故云深修十句也(云云)。
问曰。梦有几种耶答。且有五种。所谓热冷风思念天梦也。如大论第六云。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识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云云)
问曰。今此梦何等位人所梦耶答。凡夫愚人颠倒故所梦也。非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之所梦也。故大论八十八云。须菩提。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不见响不见闻响者。不见影不见见影者。不见炎不见见炎者。不见幻不见见幻者。不见化不见见化者。何故是梦响影炎幻化皆是凡夫愚人颠倒法故(云云)又云。阿罗汉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乃至不见化不见见化者。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亦不见梦不见见梦者。乃至不见化亦不见见化者。何以故一切法无所有性不生不定。若法无所有性不生不定。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是中取生相定相是处不然。何以故若诸法少多有性有生有定。不名修般若波罗蜜(云云)。
四从经云下。明影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此中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今影论镜同一。二明引论解释。三明合譬。
初中。此中言影等者。言今经影者。是即大论所明镜中像喻。故云此中言影即是释论镜中喻也(云云)
二从彼论下。明引论解释中。彼论云如镜中像等者。第六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缘。以是故非镜作。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云云)故云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乃至一切诸法必有因缘以愚痴故不知耳也。如小儿见镜中像者。同论云。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复次如镜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云云)。
三从今真下。明合譬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者。以已成如来遍周法界三部净身为法身同体大圆镜。此大圆镜中浮自身三密相应像。犹如镜现面像。故云以如来三密净身乃至有悉地生犹如面像也。若行者悉地成就时者。今行者三密相应悉地出现时。五通自在住寿长远。往来十方游诸佛刹。此时以此十缘生句观察。并四句推见。终不可得。故云若行者悉地成就时乃至起五神通乃至然是悉地成就亦复非无因缘故也。智论镜像偈云等者。彼论第六云。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镜有面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答曰。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无所有。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知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亦有亦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如偈说。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云云)故云智论镜像偈云乃至如是名中道也(云云)不应如彼小儿等者。行者成就如是悉地时。以此镜像喻。观无所得不生爱慢也。故云不应如彼小儿乃至故曰应如是知也。
五从经云下。明乾闼婆城中。自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释论云下。明随释中。又为四。一引释论明义。二明疏家解释。三明合譬。四明悉地宫。
初中。释论云曰初出时见城门等者。大论第六云。如揵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云云)故云日初出时见城门乃至而无实有也(云云)。
二从有人初下。明疏家解释中。有人初未曾见等者。言此揵闼婆城自昔见之者知揵闼婆城而无驰求。未曾见者初时想实有城门宫殿。虽欲近行见之。随日高转远转灭。求愿睹见之心忽竭尽。故大论第六云。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云云)故云有人初来曾见谓实乃至思惟自悟竭愿心息(云云)。
三从行者下。明合譬中。若以智知无我无实法者等者。以出世闻智而知无我无实法者。譬如揵闼婆不作渴爱者也。故云行者亦尔若以智知乃至颠倒愿息也(云云)声闻经中无此乾闼婆城等者。小乘经中无乾闼婆城之喻。所以然者。彼为对治实法用可见有对之喻。大乘欲明性空故用虚诳无实乾闼婆城之喻也。如大论第六云。问曰。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答曰。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云云)故云声闻经中无此乾闼婆城喻乃至故以乾闼婆城为喻也(云云)。
四从此中下。明悉地宫中。此中悉地宫者。有浅深两义。其浅略如文。其深秘者总指自心法界光明心殿。是即心王所都故云宫。于此光明心殿中分别四重法界。所谓于其上品中分上上智品故。其上上品第一重即自性法身境界。其上品第二重即受用法身境界也。合此二重云上谓密严佛国也。如此佛国者出过如情所谓之三世三界。故云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闻也。中谓十方净严者。第三重即是自心法界应化身之土。所谓弥陀药师等净土是也。下谓诸天等者。第四重即是自心法界等流身之土。龙天八部所感之境界是也。是即于自心法界大圆明光明心殿出现自已本来四重法界万德。故云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安住如是悉地宫中也。如此悉地出现时。以此乾闼婆城之喻一一谛观不生爱慢故。净菩提心弥无碍自在也。故云当以此喻观察乃至净心无所挂碍也(云云)。
六从经云下。明响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释论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依大论释义。二明触七处有响。三明合譬。
初中。释论云若深山峡谷中等者。大论第六云。如响者。若深山峡谷中。若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云云)故云释论云若深山峡谷中乃至但以声转故更有响声诳人耳根也(云云)。
二从人欲下。明触七处有响中。愚人不解而生三毒者。一切凡夫人依言语音声而生三毒。所谓闻美音诃咏等生贪欲。闻骂詈诽谤等生瞋恚。闻鸡狗禽兽等声生愚痴。是即不解响声无自性故也。故云愚人不解而生三毒也。智者了知等者。智人闻如此等种种音声时。以众多因缘故有响声。从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者是即诸法实相也。悟诸法音声即诸法实相故。得诸法语言音声三昧也。故云智者了知乃至但随诸法实相也。
三从真言下。明合譬中。闻种种八风者。闻利衰毁誉称忧苦乐等之音声时。于违之境声而不生瞋。于顺之境声而不生贪。违顺音声皆是悟●字言音而无自性故不生愚痴。随闻违顺之音。皆悉相顺诸法实相更不相违背。故云真言行者乃至违顺之音也(云云)或诸圣者等者。以得除盖障三昧故面曼荼圣众现前虽教诫授决。亦如幻如响观察而不生一分爱慢也。或由舌根净故等者。以六根净故能于普门法界海。一念之顷言音遍满法界。赞叹诸佛教授众生。此时亦以此响喻观察相应更不生高举爱慢之心。故云或诸圣者以无量法音乃至当以响喻观察也。此但从三密众缘等者。言以三密相应因缘故有如此悉地出现。离生灭有无一异去来。以此义故自然悟入音声惠炬三昧。故云此但从三密乃至惠法门也。
七从经云下。明水月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释论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天月喻法执。二明水月喻身见。三明喻以智杖搅心水我所不现。四正明合譬。
初中。又二。一明所譬月空影水。二明能譬月空影水。
初中。月在虚空中行者。是即世间月轮在世间虚空中而行度时。虽不欲下。而现彼水自然现于水中也。故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也。
二从实法下。明能譬月空影水中。实法性月轮者。实有法执名为实法性月轮。于自性清净凝然常住如如法界实际大虚空中。然生此实法实相性。犹如于无垢虚空有月轮。故云实法性月轮乃至虚空中也。依此法执月。于凡夫心水中即有我我所执相现。是即虚空譬如如实际。水譬凡夫心水。月譬法执。影譬人我也。故云实法性月轮乃至我我所相现也。大论第六云。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性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夫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云云)。
二从又如下明水中月喻身见中。无智者譬小儿。身见譬水中月。即是人我也。依人执有吾我譬欢喜欲取。余文自可见。大论第六云。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故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道人笑之(云云)此中实智者诸法无我空智是也。若约今宗。如实知自心一切智智是也。
三从复次譬下。明喻以智杖搅心水结使不现中。无明心静水中等者。以无明妄相颠倒心故。于一切众生寂静心水中妄见吾我憍慢种种不实结使之影。然以实智杖入彼心水搅之时。为智杖所动摇不能现吾我影故云尔也。若深秘释者。以如实知自心之智杖入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水中。以三密相应之手搅之时。为如实智杖所惊觉本有心德顿发动。此时所现影亦同动摇。故水即影。影即水。水影遍收同一湛水。所谓唯有明朗。不见身之与心也(云云)故云无明心静乃至知法如水中月也(云云)如大论第六云。复次譬如静水见月影。搅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惠杖搅心水。不见吾我诸结使影。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云云)。
四从持明下。正明合譬中。由三密方便等者。以三密平等故。自身三密清净遍法界故。诸佛三密亦有我三密之中。故云持明行者乃至悉于中现也。加之一切众生身口意遍法界故。我身有一切众生心水中。我身遍法界故一切众生身口意亦有我三密。如是得身口意之如意珠。一念之顷能于普门法界出现不可思议悉地。故云或自以如意珠身于一切众生心水中现也。如是等悉地出现时。四句推见终不可得也。故云尔时应谛想观之乃至何况相违因缘而有所生也。又今以水月喻观察如是境界。月不下水不上。月明水澄故自然影现。行者如此。众生心水不上。我身三密不下。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见闻觉知皆悉不虚。然以如实惠杖搅之见之。都无影可见。非如孩童爱着而欲取之。故云又如一切江河井乃至欲作方便取之以为玩好之具也。自身得明了已。亦说他。故云既能自静其意乃至当如是说也。
八从经云下。明泡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声闻下。明随释中。自三。一明小大不同。二明今经说泡由。三明引大论释。
初中。声闻经以受等者。小乘以析法观用浮泡喻。大乘以明法空故。十缘句中用化喻不用泡喻也。所以然者。泡犹是因缘实法也。所谓降雨为因。庭水为缘而泡生故。是缘生共实法。故以不可喻法空无性也。故云般若以泡为喻乃至犹是实法也。故十句中有如化等者。大论第六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是十喻为解空法故(云云)又云。履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是故言诸法如化(云云)故云故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也(云云)。
二从今此下。明今经说泡由中。今此经譬意复殊者。言依雨水因缘有泡生故。水即泡。泡即水。以举体遍收故。泡生即水生。水灭即泡灭也。是即所现悉地从自心而生。全非从异处而生。故所现境界即心。心即所现境界也。只是以自心因缘故自心曼荼出现。以是义故因缘并所生境界共是自心圆明中不可思议缘生也。譬如彼泡。因缘并所生泡共是举体水。非如彼般若只喻无性空也。故云今此经譬意复殊也乃至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
三从释论下。明引大论解释中。修定者有十四变化等者。大论第六云。如化者。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云云)又云。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
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云云)故云释论又云修定者乃至亦能作化也。如此诸变化无有一定相。心生即生心灭即灭。故云如化生先无定物乃至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也。复次如变化相等者。同论第六云。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为眷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水中皆清净(云云)故云复次如变化相清净乃至皆悉清净也(云云)与泡喻意同也者。言诸变化相无定相。无从来无深着。譬如诸河归大海同一清净也。泡喻亦如是。以雨水因缘故种种大小浮泡出现。终皆归本性水同一水也。故云与泡喻意同也。
九从经云下。明虚空花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释论云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引大论解释。二明迷乱故谓不净。三明合譬。
初中释论云如虚空等者。大论第六云。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廓等种种杂物。心着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云云)故云释论云如虚空者乃至谓有实色有人体上极远而无所见(云云)此中虚空喻心实际。空中花等种种物喻妄见诸法出现也。
二从又如下。明迷乱故谓不净中。又如虚空等者。虚空虽本性清净。以云雾等阴?故妄谓为不净。一切诸法亦尔。虽自性清净。以三毒等妄?故横计谓不净也。故云又如虚空乃至人谓不净也。此经云心迷乱者如人以疾病等者。夫于迷乱有种种因缘。所谓疾病所迫身心不安故而迷乱。或非人鬼神等诧身中恼乱故而迷乱。或虚妄不实忆想分别内心杂起故而迷乱。或四大不调身心发动故而迷乱。或以酒狂毒力故而心迷乱等也。以如是等义故云心迷乱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种种因缘乃至或可怖畏或可贪着也。此中或可怖畏者。或见夜叉鬼神等恶形。或见毒蛇怨家等相貌也。或可贪著者。或见美男美女等色形。或见金银七宝等玩好也。如此等违顺境界。都虽无实体。只以心迷乱而可见可闻。若迷乱心息得本心时。如此违顺诸法起灭边际都不可得。譬如虚空云雾叆叇时不所染。云雾散灭时亦非还净。本净空与今净空更无异空。故云若得本心乃至亦不异于空也。
三从行者下。明合譬中。行者修观行者。言修三密行业时。种种魔事种种业烦恼发动。是时安心于此虚空喻。烦恼魔事等皆悉自性清净。如虚空无染无垢。如虚空离去来起灭。于苦乐境界意无碍自在。譬如得通者山海虚空平等通行自在无碍。故云行者修观行者乃至不为人法妄想之所尘污也。
十从经云下。明旋火轮喻中。又二。一明牒经。二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如人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愚小念着。二明合持诵者。三明论影与今火轮义同。
初中。愚小观之者。愚痴小儿等见之生爱着以为实事。都是无实事。只手中速疾力故有无量相貌。故云愚小观之乃至成无量相耳也(云云)。
二从真言下。明合持诵者中。真言行者等者。言以三密平等速疾力三昧手。旋转六大无碍●字不生之火烬。而于已成今成当成之普门法界四重曼荼罗中。顺逆自在旋转无碍。此时以此旋火轮之喻观察之。不可生戏论爱慢也。故云真言行者乃至为胜妙而生戏论也(云云)。
三从释论下。明论影与今火轮同一中。释论无火轮喻等者。言释论说十喻时。以影喻而代火轮。所以然者影可见而不可投。旋火轮可见而不可投。共不可得也。又如影。人去即去人住即住。旋火轮亦尔也。手动即动手静即静也。故云释论无火轮喻乃至喻意大同也(云云)。
十一从秘密下明总结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梵下。明随释中。自五。一明次第相释。二明具足法财。三明权实二智。四明如实遍知。五明阿阇梨口传。
初中。又八。一明举梵同前。二明释大乘句。三明释心句。四明释无等等句。五明释必定句。六明释正等觉句。七明释渐次大乘句。八明结释初文。自可见。
二从此十下。明释大乘句中。此十喻等者。今此如幻等十缘生句皆是为明甚深性空也。故非二乘浅近智力所及。故云此十喻皆是乃至故名大乘句也。
三从心之下。明释心句中。心之实性等者。言自心实性不可相显示。非如奄摩罗果可授与人。无相即色相。色相即无相。法尔自然不可思议。得除盖障三昧时。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也。故云心之实性乃至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也。
四从如来下。明释无等等句中。又三。一明无等。二约境智相称明无等等。三约十缘生明无等等句。
初中。如来智惠于一切法中等者。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大智。于尽虚空遍法界海中。无有比类与等故名为无等。故云如来智惠乃至故名无等也。
二从而心下。约境智相称明无等等中。而心之实相等者。言上之无等智惠者即能称之智也。心之实相者所称之境也。如此境智冥合函盖相称无境智之异际。无色心之边际。是即无等而等。故云而心之实相乃至故曰无等等也。
三从以十下。约十缘明无等等句中。以十缘生了知等者。言于如是境智冥合色心不二实际。以此十缘生句而观察故。无量悉地圆满境智满足不生爱慢。故名为无等等句。句犹满足义可思之。故云以十缘生了知乃至故曰无等等句也。
五从诸佛下。明释必定句中。诸佛以此十缘生义者。言一切诸法皆悉不出此十缘生句故。必定师子吼虽说心实相印。皆悉如幻如影如镜像水月等。无有真实性。故云诸佛以此十缘生义乃至心实相印也。虽无有真实性。而能信解者顿得除盖障故。得无疑虑大智。一切诸魔虽说相似波罗蜜。不生一念改变之心也。故云若有能信乃至故曰必定句也。
六从以此下。明释正等觉句中。以此中道正观等者。指此十缘生句也。言今以此十缘生句观察一切诸法时。不住有相不住无相。有相无相平等同一性也。所谓●字本不生之一性是也。住此本不生际故。离有为无为界。自心极无自性心显现。此极无自性心显现时。心佛自然亦显现。是名为正等觉句。故云以此中道正观乃至故曰正等觉句也(云云)。
七从以深修下。明释渐次大乘句中。以深修观察等者。言如入大海自浅渐至深。今入心王大海亦如是。始从齐施一念之心渐至唯蕴无我。从唯蕴无我渐至秘密庄严。如此转深转妙方便皆悉不出此十缘生句。故名渐次大乘生句。以此义故云以深修观察乃至故曰渐次大乘生句也。
八从当知下。明结释。自可见(云云)
二从毗卢下。明具足法财中。即以此十缘生句等者。言于无尽庄严藏。以此十缘生句观察故。从此无自性之十世界微尘数普门法界一一门。各各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六度四弘四摄四无量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法财。遍施一切众生。更无有匮乏。故云即以此十缘生句乃至故曰具足法财也。
三从一切如下。明权实二智中。又二。一明释其义。二明结释。
初中。一切如来智等者。所言智业者。就之有二种。一者权智。故经曰种种工巧。二者实智。故经曰大智惠。故云一切如来智业乃至生种种工巧大智惠也。
二从故曰下。明结释。自可见(云云)。
四从若于下。明释如实遍知中。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等者。言成就如上之权实二智。于一念之顷上求下化满足圆满。此时以十缘生句了了观察一切心相。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故云若于一念心中乃至故曰如实遍知一切心相也。
五从阿阇下。明阿阇梨口传中。行者初修观行等者。真言行者三密修行相应种种无量悉地现前时。自心实相为内因。诸佛大悲为外缘。速疾不思议缘起智生。非如常途显教苦思惟观察然后通达也。故云行者初修观行乃至而后通彻也。梵本中云自此以后等者。十万颂经中。今此十缘生句以后具缘以前。说真言行者持诵法则次第并如法悉地如法持诵之果生等。此则传法圣者所说故。今于经中不具说之。故云梵本中云自此以后乃至不于经中具出也。其大意言已说等者。言当品始终大意者。初说如实大菩提心。次说十住心差别浅深。次说三劫次第转深。次说六无畏差别不同。次说十缘生句观察无自性方便观智。是即以净菩提心对诸心相。带辨其优劣浅深竟。从此以后诸品。为得证此如实大菩提心妙果。明精进修行方便法则及悉地果生时所期用心等也。故云其大意言已说净菩提心乃至及悉地果生也。
已上释住心品竟矣。
妙印钞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