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页 共 77 页
妙印钞卷第四十四
沙门阿寂纪
释悉地出现品第六(经第三疏第十一)
将释当品。自开为四。一宣大意。二释品题三明来意。四明入文判释(矣)。
初宣大意者。此品中。当明有二种之依以庄严清净藏三昧而亦为依。能说四处流出句。成如来不思议业。爰以经云。尔时世尊复住三世无碍力依如来加持不思议力依庄严清净三昧(云云)疏(十一左)云。此有二种依。依三世无碍力。依佛不思议力。此三昧是不思议三世无障碍加持力用所依止处也。依此法体。能成如来不思议业。清净者即是真言体也。此是如来众德之藏。无尽庄严无有缺减。具足成就相也(云云)私云。二种依者。大智大悲之二法也。此二法复依止何物者。所谓依止庄严清净三昧也。是即六大法界自性清净大菩提心是也。法华云。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云云)可思之。复次此品中说四转并五字真言。是即此经宗体也。以如此等深义为当品大意也。
二释品题者。悉地者此云成就。成就有二种。所谓世间出世间是也。世间成就者。成就药物等。住有相有缘是也。如上品所说。出世成就者。无相无分别无为无作之妙果是也。爰以当卷末(二十三右)云真言所成物是名为悉地者。若得如此成就者。是名有分别成就也。以此药物等事犹是相成之法故。名有分别成就也。以分别药物成就无分别者。因有分别而得无分别成就也。此能分别为因也。依此有分别而得无分别果者。无为无相不思议无染之果。虽非因成。而以有分别为因。然成此无得无为之果也。出现者。若如上悉地成就者。自心本来无尽庄严悉出现。还又令出现一切众生无尽庄严藏。故云悉地出现也(云云)。
三明来意者。上品中说世间成就。令行者有案足之处。引令至出世成就。今说悉地出现。终令圆满无得无为之妙果也。爰以疏云。前品已说世间成就。送于行人。令至出世成就。是以于此中说用佛心作出世成就之业也。以是义故次上品此品来也。
四明入文判释中。自分为三。一明说决定智圆满法句。二明说四处流出句。三明说满足一切智智明句。
初中。又二。一明观察大众。二明正说圆满法句。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后从观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观察所由。二明满足一切愿义。三明三世决定智门。四明释法句义。
初中。观察大众非无因缘者。佛以圆明无际智。观察法界众生种种性欲。更不失时宜。虽然非如彼小乘宗等云佛三时照机。无观而观无照而照。如响应音似月浮水。此中佛心者。佛者觉义知义。心者曼荼罗圣众集起之体。所谓自性清净心也。佛者能契之智。心者所契之境。是即境智相称而照机。定慧庄严而利生。故云先以佛心而观察乃至故先观机也(云云)。
二从满足下。明释满足一切愿义中。满足者入此法门者。指决定智圆满法句也。所谓自性清净●字妙体是也。能生法门者。从阿字生诸字乃至一切言句音声等故。能生法界者。自性清净能生法界万德故。无相如来自证秘密之法者。如此能生之阿字能生之自性者。只是自性法身如来自证境智秘密心莲常法也。以此自证之法。满足一切众生大愿。故云满足者入此法门乃至无空过故也。此一句诚宗眼也(更问)
三从三世下。明释三世决定智门中。说此妙法者。指自性心莲妙法也。欲令各随本缘等者。随普门万德之本缘。得印持决定。故云决定智门也。
四从法下。明释法句义中。法句者谓先触事等者。法谓轨持轨则义。句谓满足义。法法自备轨持轨则而众德满足。故触事从事能生于理与一实境更不相违背。故云法句者谓先触事乃至故名为句也。依世句偈法者。世间以五含七含等句偈而名句偈。今准彼故。以法句名字说之。然佛意所示。法者自性清净虚空无垢之法体。句者能授种种诸巧智无尽无余众德满足义也(云云)此句即是偈也者。向未会之本作释故云尔也(云云)。
二从虚空下。正明说圆满法句中。又四。一明说自性身德。二明说受用身德。三明说变化身德。四明说等流身德。
初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义。二后二句明变化等流义。
初中。又二。一明并牒两句。二明二句随释。初明并牒两句者。自性受用其义相邻故云尔也。
二从一切下。明两句随释中。又二。一明释第一句。二明释第二句。
初中。一切智智之心者。指毗卢遮那本地奥心。世间虚空虽非能可喻。且假易解空显难解空。故云等空也。世空有四珠胜。一者清净德。二者无边际德。三者无碍碍德。四者无所分别德。故云无垢无量无碍无有分别也。自性清净法身大空亦如是。故云即是诸佛大空现证之法也。无自性者。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离四句百非。本来清净不可得也。无尽万德含藏不可思议。故云无自性者乃至不可执取也。复次虚空者器世间。无垢者智正觉世间。无自性者众生世间。所谓心虚空菩提三种无二之意也。复次虚空者佛部。无垢者金刚部。无自性者莲华部也。如此等众多义门无量无数不可具记。宗肝亦有此句(更问)。
二从以如下。明释第二句中。又三。一明境智相照。二释种种巧智。三明于法自在义。
初中。以如是即彼大空无为等者。从自性清净境发自性清净智。此智还照自性清净境。故疏云心自证心心自觉心。论云于内心中观日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云云)是即自性天然六大法自境智和融义也。故云以如是即彼大空乃至能生一切智智也。
二从即是下。释种种巧智中。即是巧智智之异名也者。法佛自证之一切智智者巧之中巧智之中智。是即非思量忆度之所及故。以巧之义显智之德。故云即是巧智智之异名也。若夫非善巧智。何能不动法界。随一切众生种种心行。能示现三部无尽庄严藏。令普门群机得入平等法界哉。故云若非巧智乃至即是巧中之极巧也。
三从以平下。明于法自在义中。以平等空者指诸佛自证之大空也。有相生灭者指缘起众生之自空。以觉知彼本初不生而无自性。此本初不生而无自性。彼无自性与此无自性。一体平等无毫末异。故于有相无相缘起本有一切诸法。而得最自在故。必定师子吼。施不思议化用。故云以平等空乃至不可思议度量也。
三从由本下。明变化等流义中。又二。初明并牒两句。后明两句随释。
初明并牒两句者。变化等流又其义相涉故云尔也。
后从此不下。明两句随释中。此不可得空之自性者。指第一第二句。故云第一常住法佛之身也。此不离常住法身之身。而作甚深不可思议从缘起之法。不动法界法然。普应群机。感应道交作自然化。如月浮万水。似明镜现色像。如此等甚深不可思议自性天然缘起。十地难见等觉难伺。故经云缘起甚深难可见。疏云此不可得空之自性乃至如是缘起法不可思议也。注空之自性常有者。是即非如彼小乘所谈实有之有也。言空之自性以无自性故乍空即有也。有之自性以无自性故乍有即空也。空本性如是如是故空之外不求有。有本性如是如是故有之外不求空。以是义故乍无为无作而全体从缘起之诸法也。乍缘起法全体无为无作之法佛也。是即今教宗致也。能能可思之。故云空之自性常有乃至谓空本性如是也。已上就自性法身。明四种法身义毕。若约曼荼罗者是即中胎藏是也。
二从于长下。明受用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义。后二句明变化等流义。
初中。又二。一明并牒两句。二明两句随释。
初中。于长恒时殊胜进住者。疏未曾引之。经已会也。是即三世常恒自性法身进住共殊胜故云尔也。随念施与无上果者。受用法身自证果德圆满已。又授众生无上果故云尔也。
二从恒下。明两句随释中。恒谓常修如是法行等者。三世常恒住大空平等无自性。故云恒谓常修乃至不可得无自性故。是即自性法身义也。而能修甚深平等法界之妙行。圆满无上果。亦与众生。故云犹如大空而能生乃至亦能与彼也。是即受用法身也。并牒两句并释两句之意。准上可知也(云云)。
二从譬如下。明变化等流义中。又二。一明并牒二句。二明两句随释。初中。疏未曾引之。经出已会也。
后从此恐下。明两句随释中。此恐人不信解等者。今此两句是受用身下变化等流义门也。故以譬说令开悟。例如法华中三周得悟中周声闻用譬说也。前自性受用直依法说不用譬说。例如法华上周声闻直依法说不用譬说也。故云此恐人不信解更引譬之也。譬如一切世间者。世间一切诸趣宫殿楼阁等。皆依住于虚空。虽然此虚空亦终无所依。虽令无量诸法之安住亦不念苦劳。又能住诸法于虚空不念恩德。是则自性天然之理。法尔无作之谓也。所依虚空譬本有之大空。能依宫室譬种种分空。是即于自性受用大空。虽依住变化等流分空之宫室。自性受用不作是念。一切变化等流由我而出生依我而依住。变化等流亦不作是念。依自性受用大空之力。我等出生我等得安住。何以故。以自性受用之大空自元无所依故。无为无作而无有造作之功行故。又以变化等流依住自性受用大空故无为无作而无有造作之功行。何以故。从缘生无自性故。知自性受用无为无作而常住不变。变化等流无为无作而常住不变。彼此同本初不生而无自性。岂可分别执着哉。故经云譬如一切趣宫室。虽依虚空无著行。疏云譬如一切世间皆依于空而得安住乃至何以故不见虚空有造作之行故不念报也(云云)问。譬文受用身下变化等流也。合譬文变化身下自性受用也。既法喻不齐之咎在之。云何答。影略互显可得意也。所谓上段可有合譬也。下段又可有譬文也。是故住心抄会譬如等一偈云。两返可训也(云云)可思之。然者无咎也已上就受用身。释四种法身义门毕。
三从次会下。明说变化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义。后二句明变化等流身矣。
初中。又二。一明并牒两句。二明并释两句。初自可见。
二从合云下。明并释两句中。合云如上所说之行者。指上平等法界之行也。故云亦同于空也。是即变化身下自性法身义也。除三有之障等者。除三有法界之盖障。能坐无明烦恼之所胜法性清净之身也。是即受用身义也。
二从次云下。明变化等流身义中。又二。一明并牒两句。二明并释两句。
初牒经。可见。
二从更下。明并释两句中。更引古为证等者。此是变化身下应化等流身义门也。前以譬说明变化身等义已。今又举因缘明应化等流身义也。彼受用身下之应化身故用譬说。如彼法花中周声闻。此变化身下之应化等流身义故用因缘说。如彼法花下周声闻引大通十六王子因缘。故云更引古为证也。若觉此法即无尽庄严者。言昔先生菩萨。修行此无尽庄严法故。名为胜庄严。胜者无尽义也。胜者梵云摩诃。是大多胜三义。此无尽庄严尽法界际故云大。三密无尽庄严无量无数故云多。出九种心量之所及故云胜。是即从如来三密而生。故云此即佛子也。三世十方诸佛亦如此修行皆得此法。故云此先觉者即曾得如是法一切诸佛亦皆得此法也。已上就变化身。释四种法身义门毕。
四从次云下。明等流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义。后二句明变化等流义。
初中。又二。一明并牒两句。二明并释两句。
初牒经。自可见。
后从此意下。明随释中。若离此更于余法句中等者。言离此自性清净自然自证无尽庄严之法句。更不可成不思议法界之妙果。故上文云如实知自心。疏云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故知离一切众生自心实相之句。求成佛于余法句中。终无得理。譬如水中求油。犹如破石求乳。只是自心求菩提者。自然成无上果。故云此意云若离此更于余法句中乃至如水中求油无有是处也。是即于等流法身之下自性法身义门也。若人能得此自证等者。若真言行人值此自证自觉之法。如实知自心之时。明照诸世间生死黑闇犹如日轮。又为一切众生或大归依。如如来出世之时。故云经云作世遍明如世尊。疏云若人能得此自证乃至而作大明也。是即于等流法身之下受用法身义门也。
二从说极下。后二句明变化等流义门中。又二。一明并牒两句。二明并释两句。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佛下。明随释中。佛说此极清净等者。佛者指变化身也。是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之意也可思之。说此极清净者。指自性清净自心自证之法。故疏第七云。就此经宗则五种三昧皆是开心实相门(云云)以是义故云说此极清净无分别离分别甚深自证之法也。是即于等流身下变化法身义门也。此法深广等者。指三密秘藏之法也。深者。竖尽十重之底故。广者。横穷十方之际故。于如此尽空法界不可思议不可说之尘尘法法。今此等流法身重重遍满无有空隙。其体坚固如金刚。故云不可破坏。三世常恒无有尽期。故云无有穷尽。故疏第七云。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卢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云云)又金峰经云。常于三世不坏化身利乐有情无时暂息(云云)故云此法深广乃至无有穷尽也。即是叹得法之意者。六道生死凡夫值此秘密甚深教法。发如实菩提心。觉得自性清净之妙法。故云即是叹得法之意也。已上等流法身之下四种法身义门竟夫毗卢遮那如来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满法句。虽无量无边。不出四种法身之教说。于此一一身。复有无量当机众故。各具四种法身。如此重重不可思议横竖虽无量。只是毗卢遮那如来无方化用。常恒三世圆满法句也。何有次第浅深之殊异耶。故云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云五位三昧皆是毗卢遮那秘密加持等也(云云)。
二从尔时下。明说四处流出句中。自分为四。一明缘由。二明正说四处流出句。三明说虚空藏转明妃。四明悉地成就句。
初中。又分为六。一明佛观大众告示各说流出句。二明诸执金刚不违佛命。三明诸执金刚陈各说非所宜。四明惟愿佛说利益。五明佛叹诸金刚辞陈。六明佛赴请说次第供养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尔时毗卢遮那(乃至)法界神力悉地流出句(乃至)得乐住者。经之尔时毗卢遮那乃至得安乐住之三行余文未会引之也。
就中神力与悉地中间亦是乃至多也一十八言在之。是非牒经文。即随释文也。是即烂脱也(云云)。
二从佛观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观大会所由。二明释神力义。三释流出义。四明劝修利益。
初中。佛观大会等者。其义如上释。非无因缘等者。为欲令诸金刚菩萨等各说自所通达流出句故。观察之也(云云)
二从此神下。明释神力义中。此神变等者。此神变一念之项遍满法界。故云是广义也。从一念心涌现无尽庄严藏。故云从一得多也。亦是动用神变也者。动作三密故云尔也。
三明流出义中。从不思议法界等者。从自性清净不可思议法界之体。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流出不可思议悉地之句。令遍满尽空法界海也。故云从不思议法界乃至悉地之句也。此流出名为门者。梵语中有门之义。虽然今以流出为正意也。故云此流出乃至意明流出也余文可见(云云)。
四从佛意也。明劝修利益中。佛意令彼各说等者。言佛所以令彼金刚菩萨等各说者。若有众生依之修证胜进。应住如来安乐之行位故也。故云佛意令彼乃至住于如来安乐之行也(云云)。
二从时诸下。有诸金刚不违佛命中。又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云云)。
后从依下。明随释中。依佛所命者。为显不违佛教敕。先云依所教敕。故云依佛所命不敢有违也。
三从诸金下。明诸金刚陈各说非所宜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时诸金刚复请佛言乃至非是所宜等者。经举已会。疏引未会也。
二从然如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直谦退辞陈。二明不陈说所由。
初中。然如来是法主者。言我等于无上法王前说自所通达法不可然。甚非所宜。如来自愿演说。令一切众生听闻也。故云然如来乃至令一切闻也。
二从何以下。明不陈说所由中。何以故乃至非是所宜等者。其义如上。自可见(云云)。
四从此意下。明惟愿佛说利乐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善哉世尊惟愿利益安乐未来众生故如是说已(云云)此如是说已四言。上如来告敕之文末在之。是即经烂脱也。疏释今文毕而云如是说已。此是回文者。是即正指如是说已四言。为回文也(云云)。
二从此意下。明随释中。又二。初明叹无上佛德。二明利益众生意。
初中从此意下。明叹无上佛德。自可见。
二从何以下。明利益众生意。其义自可见(云云)。
五从如来下。明佛叹诸金刚辞陈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如来告金刚手等言乃至众所称赞者。经时薄伽梵乃至住尸罗生于人天等五行余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佛赞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叹生惭愧不陈说二明引律证叹一法。三明惭愧羞耻同一。四明因羞耻具二法。
初中。佛赞意言者。言夫佛弟子善士之相者。必怀羞耻以为其相。然汝等所通达法门虽无有瑕玷。敬让如来而有惭愧。各不陈说。是即当知善士丈夫之相也(云云)
二从次即下。明引律证叹一法中。次即因其所行者。随执金刚等有羞耻之所行。引律以证之也。
三从西方下。明惭愧羞耻同一。其义自可见。
四从故因下。明因羞耻具二法中。又三。一明所不应作不作得不作果。二明未至令至。三明住尸罗生人天。
初中。又二。一明挍牒。二明随释。
初中。挍牒可云。若有羞乃至众所称赞(云云)。
二从故因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正所不应作不作。二明不作果报。
初中。云何不应作等者。如世间忠臣者。不忠不孝是所不应作也。若人作之者为无羞耻。若人更不作之者为有羞耻也。自余可准知。故云如世间人各当观察自种性中乃至一切恶业皆当不作即一也。
二从由不下。明不作果报中。由不作恶故等者。言不作所不应作故。为一切佛菩萨天人修罗所称美赞叹。是即不作恶果报也。故云由不作恶故乃至为大众称叹也即二也。
二从复有下。明未至令至中。又二。一明得未至能至。二明由至故生佛家。
初中。复有二事者。承前之言也。未至令至者。由有羞耻故悟所未悟。闻所未闻。是即未至令至义也。
二从二者下。明由至故生佛家中。二者由得等者。得未至能至故即生佛家。与佛菩萨常同一处。即是第二也。
三从复有下。明住尸罗生人天中。又二。一明住尸罗。二明具戒果报。
初中。谓住尸罗等者。由有羞耻故自然住尸罗也。自余文自可见(云云)。
二从第二下。明具戒果报中。未得法身地等者。指初地也。余文自可见(云云)已上佛欲说四处流出法句故。以方便善巧智。为感动大众汝等随自所通达门。告敕说真言流出句。大众依此各各虽非背如来敕命。仰敬如来生惭愧故。辞退而不陈说。唯愿请如来说利乐未来。是故世尊引律赞叹羞耻一法。然后赴彼请说之也。上来说四处流出缘由也。故处处流出者。是即正指彼四处流出句也(云云)。
六从善哉下。明佛赴请说次第供养法中。又分为四。一明诫劝请说。二明得印可传法。三明行者众德。四明说真言成就相。
初中。又二。一明诫听流出句。二明说流出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此善下。明随释中。此善哉中等者。言此善哉梵语中有二之仁者故令叹彼德。故云此善哉乃至令善听也。流出者如佛出光等者。言犹如从佛身出光者。从佛面门等而出。作种种不思议已。还入于佛身。此真言流出亦如是。从●字真言中出。而作种种无量法门。作大佛事已。还入本初不生际。以是义故云流出也。故云流出者如佛乃至故名流出也。
二从次言下。明流出果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次言此所流出相应乃至悉地之果者。经之诸流出相应句乃至当得真言悉地之文未会引之也。
后从此中下。明随释中。此中果者谓得不思议等者。所言悉地之果。还住本不生际是名为一切智智之果也。
二从次之下。明得印可传法中。又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自此下。明随释中。又四。一明定科段。二明得授明灌顶。三明得传法灌顶。四明复次义。
初中。自此以下更明次第供养法者。上来诸品中。如初品者明一切智心与诸心相对辩。如第二品者明择地造坛具缘支分。如第三品者明四魔三障对治之法。如第四品者明诸尊普通法要。如第五品者明最初发足行仪次第供养法。虽然未明如法次第法则供养行法故。此品中重又说之。故下文云。移此一段入前品中(云云)故云更明也。是即答金刚手九句问中及彼行修行之句也。
二从光得下。明得授明灌顶中。先得见曼荼罗者。指遥见灌顶分也。非但得乃至如前所说者。指投花灌顶分也。非但得入乃至随法修行故者。指授明灌顶分也。亦名学法灌顶(云云)。
三从故得下。明得传法灌顶中。得印可灌顶故等者。得传法灌顶已。授得持明秘藏。继先师事业。普利众生。故云真言成就也。
四明复次义中。复次世间持诵品中等者。言今真言成就者。如先世间成就品所说。于字声圆明。一一皆与菩提心相应。此名为真言成就。然彼品深秘今此品中说之。故云复次世间持诵品中乃至移此一段入前品中也。初义意者。真言成就者得印可灌顶故云真言成就。复次义意者。字轮成就故云真言成就也。如前说者。远指经第二受职灌顶等也。近指先得见曼荼罗等文也。经言尊者等者。指见曼荼罗尊所之尊也。所言尊者传法阿阇梨也。故云即是师也。
三从又能下。明行者众德中。自分为十六。一明发菩提心德。二明决定正信德。三明大慈悲德。四明心无悭吝德。五明住于调伏德。六明分别缘生法德。七明受持禁戒德。八明善住修学德。九明具巧方便。十明住勇健德。十一明知时非时德。十二明好行惠舍德。十三明心无怖畏德。十四明勤修真言行德。十五明通达真言实义德。十六明常乐坐禅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所下。明随释中。求如来自在之业者。欲证得普门法界三摩地故云尔也。普门利益等者。怜愍普门法界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如此自利利他平等运载。是则发菩提心也。故云求如来乃至非为余事也。
二从深下。明决定正信德中。又二。初明总牒三句。二明随释。
初文。自可见。
二从谓下。明随释中。谓于甚深等者。于真言甚深秘密广大不思议法住必定师子吼之正信。更无有疑滞之心也。具如上十三种德中信诸佛菩萨德中说(云云)。
三从以大下。明大慈悲德中。以大慈悲心等者。尽法界之际。于一切众生。怜愍之心彻于骨髓。令无尽无余众生授苦与乐。故云以大慈悲乃至不求自利也。具如上十三种中妙惠慈悲中说(云云)。
四从又下。明心无悭吝德中。又于财法者。财施法施是也。于如此二种施故。以意乐不可悭吝。具如大论等中说(云云)。
五从住下。明住于调伏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谓下。明随释中。谓自调六情等者。言六根调和而调伏六情放逸。柔和忍辱而安住传法威仪。此即菩萨性戒成就之相也。故云谓自谓六情诸根此即性戒也。具如十三种中其性调柔之中说(云云)。
六从善下。明分别缘生法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文。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譬如明镜等者。于从缘生诸法。住不思议中道。乃至悉地现前时。以十缘生句故不生爱慢。故云譬如明镜现对众色乃至不可取着而种种成就也。具如上十三种中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中说(云云)。
七从受下。明受持禁戒德中。又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即下。明随释中。即是持明之具戒等者。指四重三摩耶十重戒等也。一一戒一一法则无有阙犯。故云即是持明之具戒乃至得悉地成就也。具如三世无碍智戒并持明禁戒品等所说也(云云)
八从善下。明善住修学德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即下。明随释中。即是真言门等者。于息灾增益降伏方便。能修学真言通相别相等。皆悉通达相应。故云即是真言门上中下乃至善住上中下法之中也。
九从具下。明具巧方便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即下。明随释中。即是体解如来善权之用者。真言行者。若于律仪戒等设虽有违犯。更不可坏恶作之心。若怀恶作之心者妨修真言行。只须一相一缘志求无上大菩提一大事因缘。圆满自利利他大愿之时。自然应悔过。故云即是体解如来乃至以此善心非是犯戒因缘故不名犯戒也(云云)
十从勇下。明住勇健德中。勇猛者义如前等者。如上师德中释住勇健菩提心之德云住勇健菩提心者勇健是雄猛无怯弱义(云云)又弟子五德中。释勤勇之德云。勤勇是精进别名。释论云。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精勤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见暖。倍复力励必望得火。故以信解而明勤勇也(云云)故云勇猛者义如前师弟子中说也。具如彼释(云云)。
十一从知时下。明知时非时德中。真言门中一一次第法用等者。言通达真言门一一法则。不乱前后不缺昼夜朝暮初中后夜等随时之行仪法则。宜知如此等时非时义。故云真言门一一次第乃至亦非三昧耶非合时也(云云)。
十二从好下。明好行惠舍德中。常以财法等者。言随其力分。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摄取众生令入佛道。若不然者犯不悭吝法戒不利众生戒等。故云真言行菩萨常以财法乃至即犯持明戒也。
问。若然者与第四心无悭吝。有何别耶。答。彼随所施之境来。施与而心无悭吝。此本性好而行惠舍。非但施与而已。哀惠而施与也。故非无其别也(云云)。
十三从心下。明心无怖畏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若下。明随释中。若众中有诸异解等者。言有诸异学异解异见者来问难者。以无怖畏随问能答。摧伏彼异见邪见等。可令得入真实见之中也。故云若众中有诸异解乃至心不怯弱也(云云)。
十四从勤修下。明勤修真言行法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于下。明随释中。于修行门终不中断等者。言从初发心乃至成佛。所修万行无留滞。常精进无间。得悉地为期。故云于修行门乃至何况诸余助道之法不尔犯三昧耶法也。
十五从通达下。明通达真言实义德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知下。明随释中。知上中下成就等者。于一一言一一句一一成立中。明智惠三昧三部五部所用通塞等之相。令诸众生各从有缘之门而得入实际。故云知上中下成就乃至无二无别也。具如彼师德中究习瑜伽德也(云云)。
十六从常下。明常乐坐禅德中。又二。初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于不。明随释中。于真言门中心住一境等者。如前世间成就品所说。住心于一境悬观于一缘。更不他缘他观。如此一缘一相住三昧故。或观字成就时。余声并圆明自然成就或观声时。字并圆明本尊自然成就。或观圆明本尊时。自余自然成就。如上品所说。若不尔者无量劫难成。故云于真言门中心住一境乃至现得法利耶也。
问。第二品中。师弟众德具说竟。何故今亦重说如此众德耶。答。彼为说择地造坛曼荼择德行。此为说四处流出法句并一切智智金刚字句明等甚深不可思议持诵法则次第故。重择德行也。
问彼为表十三大院。举十三种德。今举十六种门。为何表示耶。答。表中胎藏八叶八金刚义。所谓经第一云。八叶正圆满。鬓蕊皆严好。金刚之智印。遍出诸叶间(云云)是即自性清净心莲华台上悲智二德也。可思之。复次表十六大菩萨之生。所谓第一发菩提心德第一金刚萨埵也。第十六常乐坐禅德是第十六拳菩萨也。故疏十六释常乐坐禅德云。心住一境而不散乱(云云)又金峰经说第十六拳菩萨句云三业持常寂。故知是即十六大菩萨义也。中间各可见知也。
问。彼金刚界门。此胎藏界门。何是同一耶。答。胎金名异义融。何成各别之思。依之住心品中。四转十六生八叶十地。皆同一无差别。引经论诚证令释成竟(云云)。
四从次说下。明说真言成就相中。又二。一明举伏难意。二明遮伏难意。
初中。又二。一明别表。二明释其意。
初中。次说真言成就之相者。行者众德圆满故必可成就真言。故次彼说之故云次说也。真言成就偏依信力坚固。若插疑惑恶见者。设虽经无量劫。更不成就。若离疑滞信力坚固者。一念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乃至一生之顷必定可成就其果也。世间浅近妄想所生自在悦满胜意生明世间咒术真言等。犹现难思威验。何况于法佛如来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出言名成立圆满真言威德力哉。以如此现量之比量。彼与此挍量。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可说不可说乃至法界尘数之其一尘许不及如来不思议真言一分之功德。何况校量其同异耶。依如此道理。无上信心坚固是即真言成就之相也(云云)。
二从或有下。明释其意中。或有疑言等者。举显教迷妄之辟见。以为疑惑之体。通愚情之伏疑令生无上净信也(云云)。
二从今欲下。明遮伏难中。又二。一明举浅拙况深巧二明劝诱深信坚固。
初中。又七。一明举自在悦满明。二明举魔醯胜意明。三明举世幻者真言。四明举阿修罗真言。五明举世咒术真言。六明举忙呾哩等真言。七明况释(矣)。
初中。又三。初明所现处处。二明迷醉受用。三明况释。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如大下。明随释中。如大乘中等者。指大品大论等。三十六处义自可见。于如此等三十六处中。于一时之顷。能出现种种悦意欲乐之具。故云欲界有三十六处乃至满此三十六处也。
二从又云下。明迷醉受用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从经。自可见。
二从为一下。明随释中。为一切天子等者。如此出现种种未曾有男女等五欲境界之时。天子天女等为五欲之境所迷醉。弥恣五欲也。
三明况释。自可见(云云)。
二从又善下。明举魔醯胜意明中。又三。一明牒经。二明随释。三明况释。
初中。又善男子如摩醯首罗天王乃至及彼微妙受用之事者。经之又善男子如摩醯乃至亦复自受用之二行余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如经下。明随释中。如经所说者其义经现文明镜也。故让经不作释也。
三从何况下。明况释其意可见(云云)。
三从且下。明举世幻者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又如幻术真言能现种种园林人物(云云)。
二从且置下。明随释。自可见(云云)。
四从又如下。明举阿修罗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如阿修罗真言现幻化事(云云)二从又如下。明随释中。能化其身同于帝释等者。阿修罗王以自有真言力故。进升三十三天。入帝释所住善法堂中。示同其身于帝释而并坐。其时诸天皆生疑心。不能见分。但实帝释不目瞬。阿修罗目瞬。见此表相令退坐阿修罗也。故云又如阿修罗乃至皆生疑怪也。
五从又如下。明举世咒术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如世咒术摄毒及寒热等(云云)二从又如下。明随释中。能摄诸毒等者。前幻者真言唯示现种种园林及车乘人畜等类。不能摄诸毒及寒热等患难。此世人真言又能摄诸毒寒热等患难。不能示出种种园林等故。唯后其一分功能。异其名也(云云)。
六从又下。明举忙呾哩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摩呾哩神真言乃至能变炽火而生清凉(云云)。
二从又有下。明随释中。乃至世间现有人等者。前世人真言能摄诸毒及寒热等。此真言能变火为冷。变水为热故。又别出也(云云)又是忙呾哩神所属真言故。云摩呾哩神及世间等也。
七从伺况下。明况释。文自可见(云云)。
妙印抄第四十四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八月六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
妙印钞卷第四十五
沙门阿寂纪
释悉地出现品第六之余(经第三疏第十一)
二从是故下。明劝诱深信坚固中。又五。一明彼此校量倍生信心。二明真言威德从来不可得。三明真言悉地本来成就。四明释甚深缘生理。五明结成信力能达至理。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是故善男子当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云云)。
二从是下。明随释中。是故当生信心等者。言如来大悲深重之余。遥量未来得悉地之根机。殷勤举六个真言功能。以况如来不思议甚深微妙真言。是故持真言者。于真言不思议威德。更无疑怪。信心坚固犹如金山。故云是故当生信心乃至为除此疑说前喻也。
二从然下。明真言威德从来不可得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此真言威德非从乃至而有可得(云云)。
二从然下。明随释中。然此真言威力等者。言如此最无上真言威力真言及持诵者。于其所都。从来不可得。是即自然自证甚深不可思议缘起法性自尔。缘谢即灭机兴即生。如水月镜像。缘生不可思议(云云)。
三从善男下。明真言悉地本来成就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明随释中。又三。一明悉地体常住。二明不知故不得。三明法体出三世常在三世。
初中。本来成就者。本初不生万德。非始可成生之法。故云本来成就。以本来成就故。离因缘兴成。常住不变。故云此悉地体常在不变也。
二从但下。明不知故不得中。但由行人不自了知等者。如此虽本来成就妙果。众生如实不自知故不得之。今依住如实之行故。自证自知即自成就。故云但由行人乃至终不虚也(云云)。
三从此不下。明法体出三世常在三世中。此不思议果者。指自然自证大菩提心。众缘会时等者。此妙果虽离众缘。而不思议众缘会时。法尔而生起。不失时会。犹如大海虽无为无念。盈满不失时。故云众缘会时乃至终不失时也。如此虽不失时会。其体无始无终。而出过三世。虽出过三世。常在三世。广作佛事更不休废。故经云常于三世不坏化身利乐有情无时暂息(云云)故云又此真言自无始乃至无有失期也。
四从甚深下。明释甚深缘生理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若下。明随释中。若真言本体等者。若本体非本来成就者。忽随感而垂应。不可有不失时限。若又本来成就者。当待行者心行相应而不可显现。故知本来成就不可思议也。加持显现不可思议。是即依不可思议感。垂不思议应。能感能应既不思议故。缘会自成时。感应道交亦不可思议也。以是义故当知不从彼本成来。不从此修成去。以离去来相故。亦非彼此二处。虽无作无性。缘会即生悉地果。犹如水月。天月不降池水不升。月明水澄感应难思。不思议缘生亦如是。真言不来行者不行。法明行净无性自成。故云若真言本体先不成就乃至如是至理不可以思量分别而能了知也。是举前喻劝信者。如此甚深不可思议真言缘生至理。初心始行人非所不可疑惑故。如来举六个譬。劝诱彼钝机疑惑。令信此真言甚深不思议缘生极理。故云是举前喻劝信也。
五从是故下。明结成信力能达至理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此下。明随释中。此真言不思议果者。如上甚深不思议缘生果。以分别对治行。非可能证得。唯是信力坚固乃能证入。是故佛先举譬。彼有为生灭真言功能犹如此。何况法佛如来甚深不思议真言势力。百千万亿那由他之一分不可比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展转之一分非可校量。以是义故。于真言甚深缘生。发坚固无上信心。即依此门习修观察随顺相应故。忽成就不思议因缘。速圆满不思议具德。故云是故唯信力坚固者乃至不思议因故得不思议果也(云云)。
二从尔时下。明正说四处流出真言中。自开为五。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正说四处流出真言。三明标帜之音互出音。四明诸佛称叹说颂。五明佛出世成就业。
初中。自分为三。一明三昧名义。二明佛从三昧中生无尽表语。三明释无所不至义。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此有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二种依。二明能成难思业。三明指真言体。
初中。又二。一总表有二种依。二明举二种名字。
初中。此有二种依者。指庄严清净藏三昧。云此有二种依也。
二明举二种名字中。依三世无碍力者。指真言体。所谓自性清净体超越三世无碍无障故云尔也。是即所加持境也。依佛不思议力者。能加持智。是即从不思议境而发。还照不思议境。故云依佛不思议力。以此境智不二。为此三昧之所依止处。故云此有二种依也依三世无碍力依佛不思议力此三昧乃至所依止处也。
二从依此下。明能成难思业中。依此法体者。指此境智庄严体。以此定惠庄严力故。于普门法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皆令至一切智智之位。依自证之法者。者六大法身当体也。无量定智者。谓呼五大为定。称识为智。指此定力智力。所谓十智力也。十智力者十指也。故云诸力也。是即法华所言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义也。故云以自庄严也。
三从清下。指真言体中。清净者等者。指自性清净自证花台。是即非但此四处流出真言体而已。总两部界会一切真言体也。故云清净即是真言体乃至成就相也(更问)。
二从即时下。明佛从三昧中生无尽表语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佛住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明释无尽语表义。二明依三力以一音说。三明佛心中分四处。
初中。佛住三昧之时者。言佛从庄严清净藏三昧中。而生无尽法界无尽语表。是即表语业遍满互融义。故云佛住三昧之时生此表业表者标也。所谓诸佛之所印成等者。是即十方三世诸佛以同一本誓故。同共所印成也。故云所谓诸佛之所印成也。印者即是标表义也者。与今所说真言所相应之印也(更问)
即是如来语表也者。表如来无尽语业与虚空等也(云云)
二从法界下。明依三力一音遍满中。法界依力与无等之力。谓从如来信解之力(序分已解)者。法界依力者五大。无等之力者识大。此六大无碍力用显现。必依如来不思议坚固无上信解之力。故云法界依力无等之力谓从如来信解之力也。信解义住心品中委悉说之。故云序分已解也。而生平等语表者。依如此法界依力无等之力如来信解之力故。而生平等法界语表。普出无量音声。故云而生平等语表出无量声即是如来普门导利之语业作用也(云云)。
三从次明下。明佛心中分四处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别牒可云。四处流出者。次明佛心中分四处也(云云)。
二从次下。明随释中。佛心者指自性清净法界心莲也。分四处者。发心修行菩提涅槃是也。谓从阿字出三字者。从第一●字出第二第三第四●。故成四字也。此四合为一者。此四字合成第五●一字。是即中因东行次第也。故第五●四转成就众德圆满。遍满普门法界无所不至。故云而遍布一切处也。从如来心出此平等妙音等者。言从自性清净心莲华台上。出此法界平等妙音。普今四德遍满法界。故云从如来心出此平等妙音分为四处也。如从无热大池等。譬意可见。此真言等者。一音声譬一大池。无尽语表譬四大河也。此中以事表内证之理者。如来内证众德虽非可表示之法。以如来不思议加持力故。以四处流出之事。表如来内证之理。故云尔也。则四字不同等者。●●●●四字虽其体一。依点画字相字义不同也。字相字义不同故。因行证入所用亦别也。所用别故利益众生事亦不同也。故云从如来心出此平等妙音分为四处乃至所为与愿等亦复不同也。
三从普遍下。明释无所不至义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此之下。明随释中。此之四德者。指如上四德也。此四德遍满尽虚空法界无所不至。离前际后际故复无中边。三际不可得故常住不变无有穷尽。故云此之四德乃至此真言示现亦复如是也。
二从真言下。正明说四处流出真言中。自分为四。一明释归命句。二明释种种巧度门。三明释三业遍礼义。四明说真言。
初中。明归命句。自可见。
二从次句下。明释种种巧度门中。微涅缚是种种义亦是巧义者。所谓种种巧也。目契弊是门义者。所谓种种巧门也。故云普门示现种种妙智业巧度门也。
三从萨缚下。明释三业遍礼义中。非但身口致礼而已者。身礼口唱心念三业同一。
而遍礼自法界他法界已成当成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故云非但身口乃至皆遍礼一切如来也。如上运心礼处记之(云云)。
四从次真下。明真言体中。次真言体阿阿喑恶等者。总以●一字为真言体。今此真言以四处流出为其义故。以●●●●之四字为此真言体也。其义上既说之。故云此四字义已说之也。
三从从是下。明标帜之音互出音中。自分为二。初明牒经。后明随释。
初中。从是普遍等正觉(回文也)心从是乃至标帜之音者等者。经之正等觉心乃至标帜之音而互出声之文未会引之。就中从是普遍等正觉(回文也)者。已会经云正等觉心从是普遍。是即回文也。故如疏引之。可得心也。
二从则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从一生多。二明标帜音互出音。
初中。又六。一明从四德普遍一切佛心。二明从一字出无量字。三明四字为一部正宗体。四明一切秘密皆从此生。五明阿字即佛口佛心等。六明释声门义。
初中。则从是真言四德者。此四德者悲智二法也。此二法体自性清净心故。故自性清净心即四德。四德即自性清净心故。是真言四德即自性清净四德故云尔也。普遍一切如来之心者。从此自性清净四德。普遍一切如来信解之心也。故经言从是者指自性清净四德。普遍等正觉心者指一切如来信解之心也。故云则从是真言四德普遍一切如来之心也。
二从如下。明从一字出无量字。自可见。
三从此下。明一部正宗体。此四字者●●●●四字是也。是即悲智二法也。此四字总合为●。是即悲智总合置中胎故。举四字自第五●字显故。别不举●也。即是为表四德外无大日。大日外无四德。四德即大日。大日即四德。举四字不出●也。故疏第一释住心品品名云。自心发菩提(大智)即心具万行(大悲)见心正等觉(大智)证心大涅槃(大悲已上四字)发起心方便(大悲)严净心佛国(大智)皆以无所住而住故曰入真言门住心品也(云云)此品是一经序品也序必序正宗。故知正宗亦此四字也。又终至后问答中。以此四字为宗体。明知此四字一部正宗体也。故云此四字是此一部经中正宗体也。
四从一切下。明一切秘密皆从此生中。一切秘密者。非但此经中秘密而已。两部二十万颂中所有秘密甚深之法。皆从此●字生。是即大日如来自然自证常住不变自心也。故云一切秘密皆从此生即是毗卢遮那佛心也。
五从此阿下。明●字即佛口佛身等中。此阿字即是佛口等者。所言阿字者即是一经宗体大日佛心也。以是义故●字之体即佛身也。●字之声即佛口也。
●字之实义即佛心也。故此字之声字实相即如来身口意密也。故云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也。即是说者等者。以阿字即如来如来即阿字故。佛说即●字说也。何以故。如来所出言句皆是从阿字出而诠●字之义。故云即是说者。复次三种世间诸法一一言音从●字生。还入●字门。故云即是说者也。即是闻者等者。三种世间一切诸法。●字本不生外更无一法。以更无一法故。说者闻者共同是●字也。是故●字说●字云说者。●字即闻●字云闻者也。故云即是说者即是闻者也(云云)。
六从声闻下。明声门义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引牒。自可见。
二从所出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释根本出声处。二明展转出生声门。
初中。所出声处名为普门等者。指●字门而云声门。言一切诸字声从●字出。还又入●字故。●字是诸字声出入通门也。门即实相义。如初品中记。以是义故云所出声处名为普门乃至故名门也。
二从此声下。明展转出声门中。此声能遍一切者。如上从●字所出字声能遍一切处。故云此声能遍一切也。此能遍字声亦为门出诸字。亦能遍一切法界。故云声门字出亦遍一切法界也(云云)。
二从此标下。明标帜音互出音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别牒。自可见。
二从如上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一一声互出声。二明表诸佛自他互融无碍。
初中。如上从一字出四等者。上从一字出无量字既明竟。故云如上从一出四乃至周遍法界也。一一字声皆互出声者。从一字所生无量诸字。各互出无量声。互相摄入自在无碍也。故云一一字声皆互出声乃至余字亦尔也。
二从此即下。明表诸佛自他互融无碍中。此即是佛之标表者。今此诸字是法曼荼罗身也。诸尊大曼荼罗身也。故以法曼荼罗互融无碍。显表大曼荼罗身自他互相摄入无碍自在义也。故云此即是佛之标表乃至故云而互出声也(云云)。
四从诸菩下。明诸菩萨称叹说颂中。自分为二。一明长行。二明偈颂。
初中。又二。初明得益相。后明赞叹仪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中。交牒可云。诸菩萨闻是已得未曾有开敷眼(云云)。
二从诸菩萨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通途解释。二从今下明深秘释。两门共自可见。
二从发下。明赞叹仪相中。离热者等者指大日世尊。离一切烦恼热恼故云尔也。
二从奇下。明偈颂中。又四。一初二句明叹秘密法身众德。二次一句明此真言遍法界。三次一句明闻声者成佛。四后一偈明精进离我。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叹下。明随释中。叹此真言之行等者。指●字妙行。所谓第二●是即本有无作妙行。故云甚为奇特。如上从一字出二字。乃至无量无遍遍法界。互出一切音声。施作大佛事。此是如来无尽庄严之藏秘密法身所具无量功德庄严也。故云叹真言之行甚为奇特乃至由此智句能令成佛也。
二从若此下。次一句明此真言遍法界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若此普遍者等者。经之若遍布此者之文未会引之也。
二从所下。明随释。自可见。
四从是故下。后一偈明精进离我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有二下。明随释中。有二勤上勤等者。指是故勤精进之勤。下勤者指常作之两言也。言常作者是勤之义也。然梵语多含故。有勤义。有常作之义。故经举常作之义。疏释勤义。故云梵音别故也(云云)谓于此一切如来乃至离人法二我故者。其义自可见(云云)。
五从尔时下。明佛说出世成就业中。自分为四。一明表说出世成就业。二明释行者住所。三明说三月念诵观行。四明三月名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可见。
二从前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结前生后。二明释等正觉心。
初中送于行人令至出世成就者。前世间成就果者。字声圆明本尊现前。所为随心而成。一切无碍。名为持诵之果。虽然未用大空之观惠。故疏第十释世间成就云。若成世间说者即是初一月持诵。次一月于世间法中而得成就。谓种种药物以法成之。能得闻持。一闻不忘。乃至力通明行皆得善成。于大空而得自在。若出世义说。即是随其成就之时。能满一切所愿也(云云)又云。先以事中成就。然后用净惠大空而观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以是义故云前品已说世间成就送于行人令至出世成就也(云云)。
二从是下。明释正等觉心中。是以于此中说用佛心等者。四字随取一字以为佛心也。所谓观●字为出世成就之正业也。●字与佛心同一也。故云正等觉心即真言心也。当知此心即是佛心者。指●字为此心也。●字即佛心。佛心即●字也。故云当知此心即是佛心佛心者即是真言心也。
二从欲作下。明择行者住处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随释。
初交牒可云。于园苑僧坊乃至或意所乐处(云云)。
后从欲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常途解释。二明深秘义。
初中。又四。一明园苑。二明僧坊。三明岩窟。四明意乐处。
初自可见。
二从寺下。明僧坊中。西方毗诃罗译为住处者。指僧坊云住处也。第三第四。又自可见(云云)。
二从若下。明深秘义。自可见(云云)。
三从观彼下。明说三月念诵观行中。自分为三。一明观菩提心。二明观佛形。三明离一切相(矣)。
初中。又三。一明出世成就正行体。二明取一置本尊心上。三明住一境故影像现。
初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牒经。自可见。
二从谓下。明随释中。又三。一正明观菩提心为出世正行。二明一缘自觉除疑网。三明除障住菩提心。
初中。谓即以心而观自已等者。以●字本初不生义观己身中自性清净大菩提心。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是名为出世成就之正行。故云谓即以心而观乃至此是出世成就之正行也。
二从作住于下。明一缘自觉除疑中。住于此者。住●大空三昧。更无异缘。所谓住自性清净大菩提更不缘余法心自觉心。故云住于此乃至常自觉也。
三从故一下。明除障住菩提心中。又二。一明得入初地。二明分别等引未等引地。
初中。故一切疑网渐当净除者。得除盖障三昧。住初地净菩提心也。故云故一切疑网乃至即渐见真实如也。
二从然下。明分别等引未等引地中。又四。一明总分别二种地。二约世间成就明义。三约出世成就明义。四明释未等引名义。
初中。然此中行时者。住一缘一相●字时。且有地前地上不同。地前所得云非三摩呬多地。此云未等引地。是即非初地真净三平等地故也。是三摩呬多地者是即初地已上也。故云然此中行时略有二地乃至皆是非三摩呬多地也。
二从谓下。约世间成就明义中。所加药物等者。如上品所说。成药物等得不可思议力用。诣十方佛刹。睹见十方诸佛菩萨等。皆是未等引地之相。见如此等不思议故。弥以决定信。精进修行得入等引地也。以是义故。次上云送于行人令至出世成就也。是即等引地之相也。故云谓初得世间成就乃至得入等引地也。
三从行下。约出世成就明义中。行者初修出世间观方便等者。言初心行者依画像等作真身观时。初闭目现前。其后渐薰修开目亦见。如此闭目开目自在睹见无有隐昧。是即未等引地相也。故云行者初修出世间乃至此是未等引也。得如此事。弥信乐倍增当证得三平等地。是即等引地相也。故云若以得如是乃至尔时名等引相也。
四从以众下。明释未等引名义中。以众相现时等者。言虽未得真实等引地。以等引地之前相故。睹见不思议现相之时。依此前相弥精进修行。如已见湿土泥。弥励力望清水故。净除盖障得初法明道位也。一缘一相故得等引之名。然非真实等引故云未也。例如彼相似即之人。虽未得初住之真无漏。以彼前相故。得六根清净位。而相似初住分真之位故。名曰相似即。今亦如此。虽未得初地所证之等引地。得彼初地等引地之前相故。名为未等引地也(云云)。
二从随取下。明取一置本尊心上中。自分为二。一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总牒。自可见。
二从初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法说。二明譬说。
初中。又三。一明本尊心上置●字。二明自身为本尊心置字。三明无垢安住。
初中。初观本尊等者。观画像等本尊。令明了现前已。于彼本尊心上观●字。与本尊圆明令相应。故云初观本尊得明了现已乃至经中云与心相应也。所言与心相应者。指经之修习而相应句也。谓以佛己心字置佛心上修习。故云与心相应也。
二从或下。明自心为本尊心置字中。或自身为本尊等者。言自身为所欲本尊。于心上观●字。又与心莲华台上圆明相应。故云或自身为本尊乃至故云心置心等也(云云)。
三从如是下。明无垢安住中。如是观时等者。如上若于本尊心上观之。若于自身为本尊心上观之时。一缘一相更不余缘。安住不动不生一切分别妄想故。自然与观佛三昧相应。故云如是观时乃至与观佛三昧等相应也。
二从譬如下。明释譬说中。又二。一明本尊圆镜及字。二明自身圆镜及字。
初中。譬如净眼之人等者。如上本尊心上或自本尊心上观●字圆明。而令明了现前。犹如明眼之人面见明镜也。此明镜者更非别物。只是本尊心上圆明。清净无垢浮诸色像故名为镜也。故云譬如净眼之人乃至本尊心上圆明清净无垢也。此圆明中所观●字。初观时微少。是即以佛心种子故也。故云所谓极微者乃至以是心种子故也。先既观见本尊等者。先明观本尊合现前已。次于本尊心上观圆明净镜。次于此镜中观●字。于此●字圆明中。得见本尊真实之相也。故云所谓极微者乃至见本尊真实之相也。
二从亦下。明自身圆镜及字中。亦自于圆中等者。如观本尊圆镜及字圆明。自身为本尊。其心上观圆明净镜。于此净镜中观●字。于此●字圆明中。得见本尊真实之相也。是犹地前未等引也。故云亦自于圆中自见其身此犹是未等引相也。
三从如是下。明住一境故影像现中。又二。一明初观时现相。二明后时互相照见。
初中。如是住一境等者。如上观本尊净镜中●字。唯住一缘不余缘。亦不生妄想之心。如是一缘一相修习故。自心影像显现。而其心上有圆明及●字。是即初观之时随见一字。本尊并圆明及字。此三事自然显现也。故云如是唯住一境不为垢障乃至随见一字三事自然现也。
二从后下。明后时互相照见中。后明心中圆明上见本尊者。于自身心上圆明中。而明见本尊圆明及字。又于本尊圆明中。复见自身圆明及字。如此互相照见无碍自在。名为影像成就也。犹是未等引地相也。故云后时心中圆明乃至此亦是非等引地也(云云)。
二从次第下。明观佛形中。又二。一明结前生后。二明深窟住如来观。
初中。次第二正觉句者等者。对前观彼菩提心故。云第二正觉句也。又义云。对于正等觉心故云第二正觉句也(云云)此句者是总句也。然者观彼菩提心句者。别句中第一也。然前义者与义相叶。后义与文相应。可思之。初观本尊者。自性清净菩提心名为本尊。故秘记云。我本来自性清净理。于世间出世间最胜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自性清净理。于世间出世间最胜最尊。故曰本尊(云云)
彼净镜者本尊圆明也。深居圆镜中可思之。净镜中字者。彼本尊种子之字也。心上者正指在处也。可思之。故经云观彼菩提心。今疏文又云初观本尊今但观佛。诚有由耶。若先所观本尊是尊形者。何故今相对初观本尊。而言今但观佛。所以然者一切尊形皆是见法身门故耶。故知前所观本尊者指彼自性清净大菩提心之三昧耶身也。故次下结释三月念诵云。初一月菩提心(私云。指观彼菩提心句等也)次月观佛形像名正觉句(私云。第二正觉句等句也)是即当品中说二个秘明。彼二个秘明。是专说此本尊之正体也(更问)以是义故云初观本尊今但观佛所以然者一切尊形皆是见法身门故也。
二从于镜下。明深窟住如来观中。又二。一明牒经。二明随释。
初中。于镜曼荼罗者。指彼本尊居圆镜中无尽万德成就圆满。故云于镜曼荼罗也。大莲华王座者。彼圆镜下莲华是也。深邃住三昧者。即是九识深禅深禅定窟也。彼自性清净体是也。住三昧者。是即十方三世诸佛本三昧耶也(云云更问)。
二从第二下。明随释中。第二句观佛在于心镜等者。即有二意。一转彼前所观本尊。直成佛形。一于彼本尊圆明之中。观佛种子。转种子成三昧耶。转三昧耶成尊形。色相庄严如本教具足成就。四方四隅乃至十三大院曼荼罗圣众前后左右围绕。故云观佛在于心镜深窟中也。乃至自形作本尊等者。于自身中观本尊。于彼本尊圆明中观佛之种三尊。令周遍法界亦如前。故云乃至自形作本尊也。又此镜中指彼圆明净镜也。先观本尊者。先观彼本尊令周遍法界。故云先观本尊也。指彼中心之●云心上也。彼圆明如净镜。故云圆明净镜也。此净镜中有九识自性清净深禅定窟。此窟中有本尊心体。所谓本境本智是也。故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疏云心自证心心自觉心。论云于内心中观日月轮也。故云先观本尊心上圆明净镜镜中有窟状中有本尊也。如有窟像等者。此窟中本尊转成尊形。所谓摩诃毗卢遮那如来也。是即本地无相法身如来也。住甚深禅定。载五智宝冠。无量色光普围绕。故云如有窟像观此乃至总持发冠无量光围绕也。
三从离妄下。明离一切相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随释。
初中。离妄执分别本寂如虚空者。疏总引二偈中。上二句是深窟住如来观文段内之文也。故属上句。又于彼中以下二句属下第一月修等引文段也。今但取中间二句为离一切相之文段也。
后从于中下。明随释中。五一明真见佛义。二明结前生后。三明于佛身中又观圆镜等。四明观种子字。五明己身佛身展转相现。
初中。于中作如是观是名真见佛也者。言如上观圆镜深窟之本尊。转此本尊成毗卢遮那如来。如是观察睹见佛身色相。名为真见佛也。然言真见佛者。前世间成就品中明世间成就果相云。乃至周遍十方佛刹皆悉周遍。或欲睹见十方诸佛无量无数色像(云云)犹是世间持诵之果非真见佛。故今对彼故云真见佛也(云云)。
二从即下。明结前生后中。即真见佛也见佛已者。结前句也。此佛心上者生后句也。
三从复下。明于佛身中复观圆明等中。复有圆明等者。言如是观真佛身已。于此佛心上。如前复观圆明净镜。初甚深微妙也。后渐大也。如面对因前。故云即真见佛已此佛心上乃至故云现前也。今经文无现前之言。然于彼中思惟之梵语中有现前之义欤。可寻之。
四从净下。明观种子字中。净无比中等者。如上净镜中种子字净无垢无上故。得其本心之圆明也。故云净无比中乃至从此得见其心也。
五从又见下。明己身佛身展转相现中。又见己身者。于如来心上圆明中见己身。如本尊如来体相。即在如来心中。故云又见己身如本尊体相在佛心中也。若观自心等者。言自身为本尊。转本尊为佛身。于此佛身心上有圆明及字。于此圆明中。亦有如来本尊如上。故云若观自心乃至如来本尊在中也。如是自身圆明中有如来。如来圆明有自身。入我我入展转相现。犹如帝网不相妨碍。平等平等譬如空光。清净不染如莲华。远离虚妄分别如虚空。此是离一切障大菩提心功德也。此菩提心是正初法明道种子心也。所谓菩萨为因句也。故云如是展转相见乃至初成佛种子也(云云)。
四从次云下。明说三月名相中。又四。一明摄意念诵相。二明初月名义。三明第二月名义。四明第三月名义。
初中。又二。一明别牒。二明摄意义。
初别牒。自可见。
二从如是下。明摄意义中。如是见时彼佛心上作字等者。如上本尊如来圆明中见自身。自身本尊圆明中见如来。展转相现不相妨碍。如是照见已。一心摄心于一境。诵●字不异缘。然于定中。自然有声流出。如流水不断。是即不诵而诵。非有相有缘之诵。故云如是见时乃至如流水不断也。从一至一等者。如是一缘一相住不诵而诵不观而观之时。上根上智人一遍至等引。中根中智人百千万遍至等引。下根下智人乃至一期终至等引。最下下智观人二生三生必至等引。故云从一至一乃至以遍多时至多时能自见也。梵音即云三摩呬多等者。三摩呬多梵语中有等引义。又有摄意义。其摄意义者。摄心于一境。更不异缘。是即一心住于缘义也。故云梵音即云乃至即一心义也。等引义如上也。
二从一月下。明初月名义中。又二。一释一月义。二释洛叉义。
初中。一月诵者一月是等引等者。言一月者。是一见圆明义也。所谓本尊如来圆明与自身本尊圆明。平等清净离诸妄想分别。得初法明道之位。此是秘密藏中初地净菩提心大圆明月轮也。故云一月诵者乃至初地是第一月也。此即住心品所说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共置初地之时。入心位者菩提为因也。今初月位是也。故经云观彼菩提心。住心位者大悲为根也。今第二月是也。故经云奉涂香花等而以作饶益种种众生类。终心位者方便为究竟也。今第三月是也。故经云舍弃诸利养。时彼于瑜伽。思惟而自在。愿一切无障。安乐诸群生。乃至。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悉皆饶益之(云云)故知彼只三句法体也。此中三月行法圆满也。故云此是等引之地乃至此中具说行法也。
二从所云下。明洛叉义中。所云洛叉者等者。指经之持满一洛叉也。洛叉此云见。所谓悬心于本不生际。等同于大空故。本有圆明自然现前如对目前。行住坐卧闭目开目常眼现前。故云见也。故云所云洛叉者此译乃至明了现前也。是即洛叉二义中之见义也。此亦名为一见一境故者。如上以一见一境故名洛叉。出世行中。以即事而真之观行成就。即初入信解。故云此亦名为一见乃至是入信地也。注更问者。观达彼自性清净本尊。是即菩提心之行相也。今此一月是正观菩提心故也。更问之意。诚有所由。非面授难知(更问)若常途解释者十万遍也。故云若就世语则是十万遍耳也(云云)。
三从次于下。明第二月名义中。又二。初明总牒。二明随释。
初中。从又复下。第三月文也。然同文故来而具引之。例如前总持发髻冠乃至持满一洛叉之文笼三段引之。如此例处处多之。今疏常习也。
二从如前下。明随释中。又二。一明与世间品判不同。二明不同意。
初中。如前世间行中者。前品中。于第二月虽说奉涂香等。彼犹以有相有缘。不及此中供养。故云如前世间行中乃至意与前殊异也。
二从此下。明不同意中。此中已得等引者。今此第二月是初地中住心位。即大悲为根句也。故既证得三平等地已。法尔自然发无缘大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行无时暂息。故云此中已得等引乃至无不成就大作佛事也。
妙印钞卷四十五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二日加点了。沙门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