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妙印钞卷第二十七

  沙门阿寂记

释入曼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

  二从凡下。明转字法中。一一诸尊者。从始中台乃至天等也。皆用本种子字者。大日以●字为种子等。诸尊各别种子字是也。或以诸余部等者。三部五部乃至十三大院各有其部主。若三部门时。即佛部通用●字。莲华部通用●字。金刚部通用●字。若五部门时。三部如前。宝部通用●。羯磨部通用●或●字。若言十三大院者。遍知院通用●字。莲华手院通用●字若●字金刚手院通用●字或●字。持明院通用●字若●字。释迦院通用●字。文殊院用●字。除盖障院用●字。地藏院通用●字。虚空藏院通用●字。外部天等院通用●字。如此等可通用其部主种子故云等也。若恐浅行等者。如此不能通用一一种子字并一一部主种子字者。只观●字一字。从此一字放无量色光照十方。而光所至处随其座位可观诸尊也。故云若恐乃至即现彼尊身也。非啻此白檀曼荼罗时。亦至灌顶法事夜亦尔也。故云至法事夜亦皆效此也(云云)。
  四从凡修下。明自加持观中。自为二。初正明自加持。二明行人所住。
  初中。凡修观行人等者。观如上之白檀曼荼罗位时。先令观自身与毗卢舍那同一也。所谓始自焚烧方便终至转字成佛。了了分明观之(更问)故云凡修观行时乃至中说也。即观自心作八叶等者。彼中八叶也。是即正以此华台为大悲胎藏体也。所谓本有无染清净莲华三昧也。阿阇梨言者。指疏家。是记者私言也。汗栗驮心者。指九识清净无分别心。所谓一切众生自然具足八分肉团是也。故云状犹如莲华。然依此莲华开合不同凡圣亦异。故云含而未敷之像也。此约凡人当体故云尔也。若依如实闻知。观此莲令开敷时即是佛也。故云先观此莲令其开敷也。故秘记云。凡夫心如合莲华。圣人心似开莲华(文)又论云。凡人心如合莲佛心如满月(云云)台上当观阿字者。彼中心二本不生是也(更问)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者即是●字也。以无垢眼观之者。●字观也。以此自加持者。指上件妙观。依此妙观方便故。大日与我无二平等。以此义故堪作圆坛事为弟子成阿阇梨故也。若不尔者阿阇梨义不成。何使应度弟子同于法界耶。如自者。观弟子心亦复如是。故次上云观弟子心亦如是也。以此义故毗卢遮那三密阿阇梨三密行者三密三三平等平等而无二无别也。故释治地义云。又凡欲择治地时。当自观心莲华上如意宝珠内外明彻。彼谛观察时所有善恶之相悉于中现。阿阇梨即当以惠方便而择治之令得坚固平正。观弟子心亦复如是。此中深秘之趣可以意得耳(云云)今此四行余文是虽有当段终。以烂脱置上治地文段末也。所以然者。从今之凡修观行。至无二无别六行余文意。与彼又凡欲等四行余文意。全分是一也。彼明治地时住自加持方便。此明白檀曼荼罗时住自加持方便也。非啻此两所。一切行事每始。先可住此秘密加持也。若不尔行事不成也(云云更问有何意)。
  二从而在下。明行人住所中。而在二明王中间者。左不动。右降三世也。住此二明王中间。故云而在二明王中间也。名为住于佛室者。此阿阇梨住如上之秘密加持方便故。其三密全同毗卢遮那万德庄严故。此阿阇梨即佛也。此佛之所住故云佛室。所谓五峰八柱金刚宝室是也(更问)至画曼荼罗竟时者。画此白檀曼荼罗竟。移此座位出坛外。此佛室置阿阇梨意乐尊等也。故云至画曼荼罗竟乃至金刚铎等(云云)。
  五从至第下。明受持地法中。或降三世者。以不动为定说故置或言也。其义上记了(云云)。
  问随一举一尊应为彼持明王。何故举二尊耶。答为令发菩提坚固故用不动。为令难调者调伏故用降三世。故次第法疏云。为令行人初发菩提心守护增长。令至成佛果圆终不退失堕在非道者即不动明王是。为降伏世间难调众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问若然者为随一用之。又为并共用之耶答。随一用之。又并用之亦得。故次第法疏云。不动降三世各用亦得。双用亦得(云云)与密印相应者。真言印契观念三密相应加持。故云与密印相应乃至加持此地也。从第三日以去者。自第三日置瓶以去也。非独此夜者指第五夜。言非但此夜作此加持。于一切处一切事可作之。故云非独此夜应一切处用也(云云)又从初日等者。此造坛作业于七日内终功故。初日第二日第三日内留难出来可默止也。如瞿醯云。若违此法作曼荼罗即不成就。死堕地狱。其入彼者无利益。非但无益诸障难起。所谓饥馑疫病亢旱。诸贼盗起国王相诤。其弟子被魔所损。其阿阇梨必定致死。若不依法作曼荼罗。有如是等种种难起(云云)是故若有如是等种种灾难者可停止之也。故云又从初日乃至当收摄停止也。若已涂白檀位竟者。第三日以后图白檀位竟。纵令虽有种种留难魔事出来。精勤护持必可成就也。故云若已涂白檀位竟乃至必使得成也。此中两不和合者。或师虽欲授弟子不欲受。或弟子虽欲受师不授与。此名为两不和合也问以师弟相顺故始行此事业。何故俄有两不和合耶答。天魔托其心作障难。故大论六十八云。听者欲闻而法师心欲说。而口不能言。现是魔事。如魔入阿难心。佛三问而三不答(云云)虽师弟共相顺。以魔障故俄有两不和合义不成法事也。所谓今此法界圆坛事业。身命犹能舍。何况有所有财宝乎。尽自命财以奉献两部海会。成就无尽福河者也。是故阿阇梨教弟子舍所有财宝。此时弟子以魔事故作是念。师虽赞说布施功德。少物不能舍。何于我为此欺诳。是故生不和合心。又设弟子虽投所有珍财。师以魔事故作此念。以名闻慢心故作此布施。我不可授与。如此以魔事故生种种不和合心也。故大论云。问曰。弟子法应供养师奉诸所有。何以言师不能施。答曰。弟子作是念。师少物不能舍。何况舍身。虽赞说布施是为欺诳。是故名不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养师。师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卖法故不受。乃至亦是魔事(文)又问曰。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罗蜜师不与。或可有是云何师欲与法弟子不受。答曰。如先答。弟子见师有过故不欲受法(云云)又云。复次师为利养故欲与法。弟子心则不敬师。云何欲卖经法。弟子亦如是。为财利读诵般若。非清净心故。师知弟子心如是。则薄贱不与故不和合(文)如此等名为两不和合也。第三日已后纵虽如此等事出来。阿阇梨是即知魔事所致。弥精勤而作方便加护可成法事也(云云)余如瞿醯中说者。此有二义。一指彼补阙品文。所谓以违法故种种留难起。如上注记。二指净地品文。彼品云。次应当作是受持地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诵曼荼罗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云云)指此文欤。
  六从行者下。明奉香华中。自为二。初明结前生后句。后明转用方便初文。自可见。
  二从当转下。明转用方便中。当转阿等者。前自加持时观三轮五字宝楼宝王等。上当观阿字。即成毗卢遮那身。我身与大日世尊无二无别故。今为作承仕供养。转心王毗卢遮那三摩地住金刚萨埵三摩地故。自身全成金刚萨埵无二无别也。故云当转阿乃至加持自身也。奉涂香华等者。次第法中说阏伽涂香华鬘焚香灯明饮食等六种供养本真言。并以不动印明加持之。故次第法云复以圣不动加持此众物也。故云奉香华等乃至广说也。所言等者。非但此六种供养。又奉自余供养具。所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种种供养也。故次第法云。及余供养具所应奉献者。依随此法则。净以无动尊。当合定慧掌。五轮互相叉。是则持众物普通供养印(文)所言及余者。除六种自余供养具也。当合掌等者。以金刚合掌为普通供养印。真言所谓虚空藏转明妃并三力偈等也。彼经明说(云云)故云皆如次第法中广说。复次皆如次第法中广说者。转阿为缚等加持方便等。并指供养次第。故彼真言事业品云。尔时真言行者随其所应如法持诵已。复当如前事业而自加持作金刚萨埵身。思惟佛菩萨众无量功德。于无量众生界兴大悲心。随其所有资具而修供养。供养已又当一心合掌。以金刚讽诵及余微妙言辞。称叹如来真实功德。次持所造众善回向发愿(云云)是故云皆如次第法中广说(云云)当布列香花等者。已明香花供养如法法则了。今当布列等者明备列香花次第仪式也。如法供养指三密相应供养。布列香花者指布列香花事作。故如法供养布列香花共指供养次第法也。故云准同供养次第仪式(云云)。
  九从然后下。明请白证明中。自为九。一明结前生后句。二明释请白偈。三明持地真言四明持诵次第。五明悲念弟子。六明系念安寝。七明思惟菩提心。八明梦中所见。九明总结(矣)。
  初中。然后两言为结前句。兴大悲心为生后句也。所言大悲心者。于所度弟子发深重大悲心也。
  二从至诚下。明释请白偈中。自为三。一明殷重用心。二明梵汉交举。三释偈意。
  初中。至诚者三业至诚也。殷重者殷心重法。故次第法疏云。殷勤者如救头燃依法念诵也(云云)阿梨沙偈者。大论云。阿梨沙此云圣主。所谓以至诚殷重之心。诵请白曼荼罗圣主之偈。故云至诚乃至阿梨沙偈也。如经文者。指诸佛慈悲者一偈也。
  二从今存下。明梵汉交举中。今存梵语者。对经汉语故云尔也。
  三从此下。释偈意中。明日者指第六日也。梵音于存念等者指最初句。此三漫缚诃兰梵音中以有请赴之意故经云当降也。降与赴其义同一。可思之。
  三明持地真言中。自为四。一明结前生后句。二明梵语。三释句义。四明字义。
  初中。其第五等十言明结前句。所谓从第三日已来。每日三时具种种法则了。然后必诵不动真言一百八反加持地也。故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等。随日时其法则虽改变。诵不动真言不易也。是故今第五夜者第五夜诸法则周备竟。如例诵不动真言一百八反竟。故云诵不动真言竟也。生后句中次当以大日如来身者。转缚字成阿字。当成大日如来身也(如例更问)次第法云如前转阿字而成大日尊。法力所持故。与自身无异(云云)及作三昧耶印者。指彼持地印如仪轨法则(云云)。
  二从彼真言曰下。明梵语。自可见(云云)。
  三从初句下。释句义中。又分为二。初约浅略明义。二约深秘明义。
  初中。第二第三义者。萨婆怛他揭多第二句也。此云一切如来。地瑟姹那地瑟耻帝第三句也。此云加持而加持之。第二第三两句合成而成一义。所谓一切如来加持而加持之也。意言疏家释句意故云尔也。如彼金刚道场者。有两义。一指释迦牟尼菩提树下。于金刚座上成正觉故云金刚道场也。一指大日如来成正觉金刚道场也。道场义神力义加持义等。如上释之。今令此地者。今指择地造坛。已上浅略释了(云云)。
  二从复次下。约深秘明义。自可见(云云)此意言等者。释第四第五句意也。以一切如来等者。次第相释也。所谓以一切如来神力正加持之者。第二第三句义也。令得安固不动者。第四句义也。非但不动而已又令离一切垢也者。第五句义也。正以第四句等者。还释以第四句初阿而为真言体也。余文自可见。犹如比丘作羯磨法等者。追可勘也。此即转释前句等者。以本性净义转释阿字义。如释香水真言云。第五句义云。本性净者还转释阿字净菩提心门(云云)。
  四从此中下。明字义中。所谓●字谛义又漏义。所谓有漏也。入阿字故有漏即无漏真实谛理也。所谓净菩提心也。●字是言说也。上有●字。是尘垢。入阿字门故证无言说。即尘垢不可得也。自余可准知。恐繁不记之。故云亦当广分别说(云云)。
  四从时彼下。明持诵次第中。自为二。一明持诵八方。二明就座位持诵。
  初中。次往虚空眼位者。遍知院北故。是当东北角。至彼角背檀位。面向东北诵之也。故云次虚空眼乃至背檀位诵之也。余准知之。一周竟者。上一周竟者。始自东方终至北方故云一周也。今又始自东北角终至西北角故云又一周竟也(云云)。
  二从更当下。明就座位持诵中。又为三。初明自身加持。二明次第持诵。三明阿阇梨口传。
  初中。更当至诚作礼等者。如彼惊发地神时运心作礼无殊异。故云更当至诚作礼也。种种供养者。如例以香花等种种供养也。就阿阇梨座位者。上所言佛室也。所谓二明王中间也。向曼荼罗而座。故云东面而坐。诵本受持真言等者。如例始从●字终至转阿字成大日也。明了观察持诵。是即阿阇梨行住坐卧常本受持故 云诵本三昧也(更问)次第法中明说。故云皆如供养次第中说也。
  二从又次下。明次第持诵中。又者待自加持故云尔也。次第持白檀位者。白檀曼荼罗八位。始从五如来位终至降三世。次第结其印诵其真言。故云次第持乃至结彼印也。
  三从阿阇下。明阇梨口传中。所余八位者。加阿阇梨位。是言总也。意别七位也。大小持之者。大谓大咒。小谓小咒也。若更能诵者。堪能仁者非但八位而已。又可结诵第二院第三院上首诸尊印明也。故云若更乃至上首诸尊。若犹堪能者可结诵自余诸尊乃至外部天等上首印明。故云乃至都诵诸位亦得也。其白檀位等者。言涂泥未乾者第四日香水漉竟后又作之无咎也。故云其白乃至即得作之。亦不克在第四日等者。言作如上自加持并次第持诵等。唯不限第四日。夫第三日从置瓶了已来。每日三时可作此持诵也。乃至灌顶夜亦尔也。故云亦不克乃至可知也。克犹限也。
  五从当于下。明悲念弟子中。又二。一明极生大悲。二明指瞿醯。
  初中。极生大悲等者。于所度弟子可发深重之大悲心也。所谓可起如是心。彼自性清净大菩提心八叶心莲华台之功德。令周遍于法界与毗卢遮那同等无异。然而如实不知故作种种业沈轮生死。是故我运大悲致种种方便令离诸障难。建立此造坛。令一大事因缘必成就圆满。故云当于乃至怜愍之心也。
  二从若下。明指瞿醯中。若瞿醯等者。彼经净地品云。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诵曼荼罗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复应以辨事真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线。以辨事真言。各持诵七遍。以心观念一一弟子。乃称名号。更持诵七遍。一诵一结乃至七结。如是受持弟子无诸障难(云云)。
  六从其受下。明系念安寝中。又三。一明如法持诵。二明遍叹诸佛。三明宴坐疲极。
  初中。阿阇梨如法持诵等者。从●至大日以加持自身(更问)故云如法持诵觉也。
  二从乃下。明遍叹诸佛中。乃至以金刚等者。布列香花等种种供养。而以普供三力并金刚吉祥等种种赞。普恭敬赞叹诸佛菩萨等。故云乃至以金刚乃至菩萨也。
  三从宴下。明宴坐疲极中。宴坐疲极者。如此持诵供养赞叹。渐身心及疲极之时。于阿阇梨坐处。以三三昧并成辨诸事印明等。如法护身结护东面而睡卧。故云宴坐乃至而卧也。
  七从彼安下。明思惟菩提心中。心莲华台中者。例自加持也(更问)摩字门等者。于此心莲上或置●字。或置阿字。共是如意宝珠种子也。问。何故置两字耶。答。是两部不二意也。问。若然者可置●字。何故置●字耶。答。●●其义相亘故以●易●也。问。相亘义如何。答。●字约智体。●字约智用也问何故尔耶答●字离言说故是约智体。●字我不可得故。降魔醯首罗时入●字门三摩地故。云约智用也。故●●更互用之也。是故秘记中。●字为智法身种子。摩字为化身种子。此意也深秘有此中(更问)。
  八从彼阿下。明梦中所见中。自为二。一明地前所见。二明地上所见。
  初中。又为二。初明吉祥。二明不吉祥除初文。自可见。
  二从若有下。明不吉祥除中。若有障碍者。于梦中所见有种种障难魔事等相。若有不吉障难之相。作相应护摩。所谓息灾护摩也当发大勒勇心等者。即如次上云。从初日至三日以来。若有留难。即当收摄停。若已涂白檀位竟。设有种种魔事两不和合。要当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也(云云)今既涂白檀位已后故。设虽有恶梦之相。大阿阇梨发广大慈悲。住精勤勇猛。或作种种方便。或作除障护摩。必应成就一大事因缘也。故云若有障碍乃至成就也。
  二从复次下。明地上所见中。则于莲华三昧等者。指初地所证得本有大菩提心也(更问)自然明见等者。自然智无师智开发。常垣处于佛会。行住坐卧与海会圣众同其事业。于所被机根有障无障本末因缘。明了见知。自心本来两部曼荼周遍法界。面面劝嘱各各授决。故云自然明见乃至所疑也。如其觉知等者。有障无障明见故。觉知其中所有魔障也。当以大智慧等者。所谓魔障者色心各别六大不和故当现起故。大智慧大方便者以理智不二六大无碍故所有魔障消灭也。所谓烧烦恼之薪以●字大智之火。湿菩提之种以●字大悲之水。转如此●●二字作护摩法要。使弟子入法界曼荼罗。故云当以大智慧乃至休息也(云云)。
  九从复次下。明总结中。加持念诵者。自加持并或惊发地神或加持香水或持地念诵等也。审谛观察者。此句向上向下读文也。所谓向上读文意者。审实谛了观察相应而可作加持念诵。故云加持念诵审谛观察也。向下读文意者。审谛观见所造坛地之长短方圆曲直高下等。能能可修治。故云审谛观察乃至修治之也。又思惟众缘等者。此间渐渐所可入。或宝瓶阏伽香花饮食灯明等。或青黄赤白黑彩画具等。如此等种种无尽具支支分等明了思惟观察。兼日储置之。临时迷惑而不可有思案。故云又思惟乃至疑惑也。即应规画界域者。受持以下渐规画四重法界大小广狭等界畔边域也。布定方位者。安布治定中台八叶方角并东方遍知释迦文殊。南方金刚除盖。北方观音地藏。西方持明虚空苏悉乃至外部天等院等之方位也。然后至第七日夜。可画诸尊形像也。故云至灌顶夜方造诸尊也。若不能速成者。若第七日夜许不能速画者。持地已去可画之也故云若不乃至无咎也。已上第五日事也。上来释治地支分了。
  大文第四从经次云下。明护持弟子支分中。自为六。一明弟子十德。二明应度人数。三明萨埵疑问。四明世尊答问。五明诸无碍智戒。六明世尊说戒。
  初中。亦为十二。一明分科段。二明信心坚固德。三明种姓清净德。四明恭敬三宝德。五明深惠严身德。六明堪忍无惓德。七明尸罗无缺德。八明忍辱成就德。九明不可悭吝德。十明勇健菩提心。十一明要心行愿。十二明结释。
  初中。明夜者。指第六夜也因此广辨等者。初从惊发地神至受持地已。虽明五日众多行事。未辨应度弟子之相。是故因此受持地辨之。故云此广辨弟子应度之相也。
  二从偈云若下。明信心坚固中。若弟子者指所应度弟子也。信心谓信师信法之心至骨髓也。观彼现在根性者。
  观彼弟子恶性善性贪性不贪性瞋性不瞋性痴姓不痴姓三毒等分性如此等种种性欲也。故云现在根性也。或久远因缘者。若未见谛师者。见彼弟子现在根性作法。推知先世业报因缘也。如心地观经等说。若见谛阿阇梨。于法界净心满月轮中。明知见三世因缘也。于此不思议缘起等者。指此释地造坛曼荼罗。言非一切如情所谓有心境界故云不思议也。缘起者自性清净本心为因。具支支分为缘。不思议法界四重圆坛圣众现起。故云缘起。三种秘密等者。身之印契口之真言心之妙观是也。所谓于此曼荼罗体相用而真信无疑也。复次言不思议缘起者指曼荼罗体相。三种秘密者指曼荼罗用也。是故今信者。或依师教化。或依经论说相。直信六大四万三密之体相用无碍不疑。闻自心是佛之妙旨不作怖畏。此名曰信心坚固德也。故云于此不思议乃至乃堪摄受也。余如师德中说者。指阿阇梨十三种德中信诸佛菩萨德也。又如瞿醯经阿阇梨相品云净信正念(云云)又彼同经择弟子品云。具信能忍深信三宝深信大乘(云云)苏悉地阿阇梨相品云。深心大乘(云云)。
  三从偈云生下。明种姓清净德中。自为三。初明堪能之姓。二明不堪姓。三明久远发心人。
  初中。四种大姓家生等者。所谓刹利波罗门毗舍首陀是也问。若然者此四种大姓本宗如何答。苏摩呼举外道所计云。汝是族姓刹利之种。应须祭礼舍施自学。如斯三法是汝本宗(云云)又云。汝是净行波罗门种。汝应自学及心教他。自受。施他。自祭天神。常为他祭。如斯六法是汝本宗(云云)又云。汝是毗舍下贱之种。应作农田及杂产兴易等务(云云)又云。汝是首陀最下之种。应常供养净行波罗门(云云)生如此家业之家。故云于波罗门等四种大姓家生也问。若然者此四种大姓共可云种姓清净耶答尔也。所以然者。如此四种大姓各住世间妄分别家业。则假虽有四种差别。若入佛家即同一佛子也。故增一阿含经云。四姓出家同一释子(云云)又苏磨呼云。良由世间妄分别故。假立毗舍及波罗门。首陀若能修善当证涅槃。刹利造罪不免恶道(云云)是故于四种大姓之家。名为种姓清净也。又瞿醯云。族姓家生清净无畏(云云)故云生种姓乃至大姓家生也(云云)。
  二举不堪姓中。亦为三。初明家业。二明不堪传法。三明结缘不简。
  初中。若是旃陀罗者。四种大姓之外极恶最下之种姓也。以家法相承等者。其家业次第相续杀生等极恶为业。牛马肉食为粮。其衣服住所又异人。相传如此等不清净事业而祖习。故云以家法乃至不清净事故也。姓多弊恶者。弊谓六弊。恶谓十恶也。以如此弊恶之心地为性故云姓多弊恶也。
  二从若为下。明不堪传法中。使流通大法等者。指传法灌顶所授两部大法灌顶。继先师事业不断佛种故云流通大法也。则生他轻慢者。今此大法是大人所乘也。然如此等弊恶最下之种流传之故。云异学人或显乘之人等可轻秘藏慢显乘。故云则生他轻慢也。瞿醯云。生秽族作恶业事。若有此相必应远离(云云)或成匮法等者。如初品记之。
  三从若但下。明结缘不简。文自可见。
  三从复次下明久远发心中。若久远以来者。于生死流转中发一念持齐之心乃至一道极无等之心地。皆是本有曼荼罗具体法身也。故莫非发菩提心之因缘。以此因缘故为生如来种姓中也(云云)问。此人是见未见中何师所见耶答见谛阿阇梨所见也。
  四从偈云恭下。明恭敬三宝德中。起淳厚谦下之心等者。淳厚三宝致稽首顶礼。谦下自身作忏悔归依也。常好亲近者。初心始行人常不远三宝境界而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也。何以故。若不尔适虽发心修行可退堕故也。故大论第二十九云。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菩萨来入菩萨位。未得不退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云云)此中婴儿等多譬说之。恐繁不书耳。是故初心行者尤可亲近三宝也。供养者。同论第三十云。菩萨既不离诸佛。当应供养。若得值佛而无供具。甚为不悦。如须摩提菩萨。秦言妙意。见燃灯佛无供养具。周旋求索见卖花女。以五百金钱。买得五茎青莲华以供养佛。又萨陀波仑菩萨。为供养师故卖身血肉。如如是等菩萨既得见佛心(云云)复次向三宝善三业。名供养。故同论云。善身口意业。是为供养。复次有事理供养。余处记之(云云)尊重者。同论第三十云。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王。利益重故言重(云云)赞叹者。同论第三十云。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言叹(云云)当知是人等者。若有如此相。当知是即先世宿福甚幸也。故云当知是人等也。如常不轻菩萨者。如法华常不轻品所说。彼品云。是比丘凡有所见。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云云)彼所见者。于一切众生身中。即一体三宝常住。所谓佛性常住故。以是义故全不作余行。但行礼拜。故云是名深敬一切众生信佛法僧宝也。又瞿醯云。但于三宝有敬信心。应当摄受(文)苏悉地云。于三宝处常起敬信(云云)。
  五从深惠下。明深慧严身德中。所言深慧者。非凡夫二乘所发之智慧。知常住佛性。名为深慧。以此深慧庄严自身故。四重五逆皆悉断尽心器清净也。故涅槃经云。能知如来深密义者。所谓即是大般涅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尽五逆罪灭一阐提。乃至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又云光明名为智慧。慧者即是常住(云云)大论云。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云云)既诸宝中智慧第一宝也。以此第一宝庄严自身。取第一慧刀以自卫护。故云慧乃至乃可为说也。此中等虚空无边佛法者。虚空无垢大菩提心是也。劣惠者。如上记之(云云)又瞿醯云。具解诸论智慧具足(云云)。
  六从堪忍下。明堪忍无倦德中。此是有所堪能等者。以求法因缘故。堪忍种种苦事更无懈倦也。故云此是乃至退屈之义也。然此忍是非忍辱之忍。忍辱者。是则忍辱成就中可释之也(云云)谓求法因缘等者。或善财求于南。常啼啼于东。或半偈投身。一偈破皮肉等皆是以求法因缘重法怪身。于难堪忍之处能堪忍。敢不生一念懈倦之思也。故华严经云。假令有一人语此菩萨言。汝令若能入是大猛火聚。然后当与汝诸佛所说法。闻已即欢喜自投无有疑(文)又同经第二十云。为求法故为难得法。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此思惟。我为法故。尚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少火坑而得闻法。奇哉正法甚为易得。免于地狱无量楚毒。入小火坑而闻正法。汝但说法。我入火坑(云云)至极大乘之直说如此。谁致于疑。如此等难事一一堪忍闻法不懈倦。故云求法因缘虽种种艰苦之事皆悉能作也。假使一度不成者。设一度闻之而虽不悟。不作退屈而复勤苦习修。故云假使乃至发迹修之也。如誓挹大海者。如大论精进波罗蜜中说。大施太子失如意珠而挹大海因缘可思之。瞿醯云。能忍。勇猛精进。心求大乘事。不怀我慢(云云)。
  七从尸罗下。明尸罗无缺德中。尸罗者。此云性善。即如大论第十三云。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云云)故知今净无缺者。一切不放逸而奉行诸善。名为净无缺也。谓于在家出家律仪等者。在家谓优婆塞优婆夷。出家谓比丘比丘尼是也。戒总有二种。如大论第二十二云。戒有二种。有漏戒无漏戒。有漏戒复有二种。一者律仪戒。二者定共戒(文)今所言律仪者。彼有漏戒中一分律仪戒也。于此律仪。略有八十部。故大论第一百云。略说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毗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释(云云)问。于在家有几律仪耶。答。在家有二种律仪。所谓五戒八戒等也。若依大论。于五戒有五种不同。即如彼第十三云。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是名五戒(文)问。在家唯局此五戒耶。将为有自余戒耶。答。大论云。问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斋目持功德无量。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齐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文)是故八斋戒亦是亘在家也。问。出家律仪有几种耶。答。有其四种。即如大论十三云。出家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刃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云云)此中初二众受十戒律仪。次一众受五百律仪。后一众受二百五十律仪也。于如此等诸戒。各守所受如吝浮囊。故云于在家乃至无有毁缺也。余文可见。又瞿醯云。具律仪戒。但四部众具本戒。亦应摄受(云云)。
  八从忍下。明忍辱成就中。又为二。初举经分句。后正释忍辱初举经分句。文自可见。
  二释忍辱中。忍辱等者。于忍辱有生法二忍。即如智度第十四云。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无无生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文)问。若然者何名法忍。何名生忍耶答。忍顺违之人名生忍。忍顺违之法名法忍。故同论第十五云。云何名法忍。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淫欲之法是名法忍(云云)内者六根。外者六境。于此内外十二处。能忍不作分别著相也。故智度云。法忍者于内六情不着。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何以故。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故(云云)八种大风者利衰毁誉称忧苦乐。利誉称乐顺境也。衰毁忧苦违境也。于如此内外违顺八风。能忍不动转。故云于内外乃至无所倾动也。如智度等者。彼论第十四云。复次菩萨思惟。我初发心誓为众生治其心病。今此众生为瞋恚结使所病。我当治之。云何而复以之自病应当忍辱。譬如药师疗治众病。若鬼狂病拔刀骂詈不识好丑。医知鬼病但为治之而不瞋恚。菩萨若为众生瞋恼骂詈。知其为瞋恚烦恼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无所嫌责亦复如是(云云)又云。复次菩萨育养一切爱之如子。若众生瞋恼菩萨。菩萨愍之不瞋不责。譬如慈父抚育子孙。子孙幼稚未有所识。或时骂詈打掷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少爱之逾至。虽有过罪不瞋不责。菩萨忍辱亦复如是(云云)论文繁多。恐繁不抄也。余文自可见。又苏悉地云。常行慈忍离诸谄诳(云云)瞿醯如前(矣)。
  九从不等下。明不可悭吝德中。谓于所有财法者。财谓财施。法谓法施也。夫有求财者。乃至不悭身命。况于金银等耶。若有求法者。乃至往无间可与。况于来求者耶。故大论八十八云。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财施法施。何等财施。以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珂具珊瑚等诸宝物。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花香璎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若以己身给施众生语众生言。汝等若有所须各来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难。是菩萨施己教三归依。教受五戒。乃至或教四念处。乃至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乃至阿耨菩提。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教众生。财施已后教令得无上安稳涅槃。是名菩萨希有难及法(云云)又云。法施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何等为世间法施。敷演显示世间法。所谓不净观安那般那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世间法。诸余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间法施。何等是菩萨出世间法。不共凡夫法。所谓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百陀罗尼门。是名出世间法(云云)又有二种布施。所谓净不净是也。如大论第三十三云。布施有二种。一者净二者不净。不净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财故与。或恶诃骂故与。或无用故与。或观爱故与。或为求势故与。或死急故与。或求善誉故与。或求贵胜齐名故与。或妒嫉故与。或憍慢故与。少人愚贱尚施。我为贵重大人云何不与。或为咒愿福德故与。或求吉除凶故与。或求人伴党故与。或不一心恭敬轻贱受者而与。如是种种因缘为今世事故施。与净相违名为不净。净施者。如经中说。治心故施。庄严竟故施。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净心能分别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净心布施亦复如是(云云)又依时分布施功德增多也。如大论第三十三云。问曰。此布施云何增长。答曰。应时施故得增长。如经说。饥馑时施得福增多。或远行来时若旷野险道中施。若常能以净心行之。如韦罗摩菩萨。十二年布施已。严饰乳牛。七宝钵及婇女各有八万四千。及诸余物饮食之属不可称敷。又如须帝隶拏菩萨。下善胜白象施与怨家。入在深山以所爱二子施十二丑婆罗门。复以妻及眼施化婆罗门。尔时地为大动天为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萨婆达多王。自缚其身施婆罗门。如尸毗王。为一鸽故自持其身以代鸽肉。又如菩萨曾为免身自炙其肉施与仙人。如是等菩萨本生经中说(云云)问。若然者如上财施法施等深位并所行。于凡夫云何答。大论云。如末利夫人。供养须菩提故得今世果报。为波斯尼示王后。如尸婆供养迦旃延故得今世报。为旃陀波周陀王后(云云)又云。佛弟子未得圣道者坐禅诵经。不坏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云云)。
  问。若尔者财施法施何胜耶答。如大论第十一云。问曰。财施法施何等为胜。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所以者何。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复次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故云谓于所有财法乃至广说。余文可见(云云)又云。苏悉地云。复离悭吝(云云)。
妙印钞卷第二十七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加点了。沙门宥范(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