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六卷抄(下)

  问。正理论意。依上地圣道。与依下地圣道。可为同类因耶。答。可为同类因也。两方。若为同类因者。同类因名等胜为果之义。依上地圣道。与依下地圣道。何可为同类因哉。是以。见正理论所说。述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依上地圣道。与依下地圣道。不为同类因见。若依之尔者。依上地圣道。与依下地圣道。不为同类因者。依上地证果之人。依下地始起未曾得圣道之时。可有一刹那之义哉。
  答。正理论意。依上地圣道。与依下地圣道。可为同类因也。所谓依上地。证不还果之人。依下地起未曾得圣道之时。上地见道。与下地修道。可为同类因。依上地证阿罗汉果之人。依下地。起未曾得圣道之时。随其所应。上地见道修道。与下地无学道。可为同类因也。是以。宝法师今解释云。就此依中。上地见道与下地修道。及无学道为因。故知。地疏。于位(文)上地见道。与下地修道无学道为同类因云事。今解释。尤分明也哉。何况。若不许此义者。初苦法忍之外。岂无一刹那法哉。正理论意云。唯初无漏五蕴刹那。无同类因生起。余有为法。无如是事。初苦法忍之外。不许一刹那法故也。但于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之文者。暂就同姓同位。依上地所修圣道。与依下地所修圣道。不为同类因云也。非尽理谈。何为相违哉。此事婆沙论。俱舍论意。可同之也。
  问。无生智与尽智。可为同类因耶。答。可为同类因也。两方。若为同类因者。同类因名等胜为果之义。无生智与尽智。何可为同类因哉。是以。见今论文云诸无生智唯与等类。为同类因。更无胜故(云云)
  此文无诤。无生智与尽智。不为同类因见。加之。光法师余处解释云。或彼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不名因圆(文)若依之尔者。正理论中。见修无学三道。互为同类因见。准而思之。无生智与尽智。何不为同类因哉。

  答。无学胜进道位。九智十智。随应现修者。出余卷论疏之定判。若尔。已生无生智。与已生不生尽智。尤可为同类因也。故正理论云。谓有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无无生智不以尽智为因故起(文)谓有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者指初尽智也。翻之思之。有尽智以无生智为因。故生云事。尤分明也。但于可背等胜为果之义云难者。同是第六种姓。无学所得。尽智无生智也。何可有胜劣差异哉。次于今论文者。暂据一相渐次进修之相。云唯与等类为同类因也。以实云之。无生智与尽智。为同类因之义可有也。次于光法师余处解释者。无生智必以尽智。为同类因。尽智之中。有以无生智不为同类因之类。故如此云也。
  问。正理论意。见修无学三道。互可为同类因耶。进云。光法师释云。若依正理论意。三道展转为因(文)付之同类因名等胜为果之义。若修道与见道。为同类因。无学道与见修道。为同类因者。岂不背等胜为果之义哉。是以。发智论(十四)中。已知根与未知当知根。不为因。具知根与未知当知根。及已知根。不为因见。设虽正理论意。岂可背本论所说哉。
  答。光法师释此事云。若依正理论意。三道展转为因。如前生钝修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道。为同类因。前生钝无学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修道。为同类因。或从无学。退至学位。转根亦与已起利修道为因。言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者。且据现起次第而说(文)立理会文之旨。解释实分明也。即见正理论文云。前生钝根种姓修道。与自相续未来决定不生利根种姓见道。为同类因。何理为据。一切有情。各别相续法。尔安立六种种姓。无学望前应知亦尔。然有差别。谓有前生无学圣道。于自相续后生修道。为同类因。无学退已。于修道中。可有转生利根义故(文)见修无学。三道展转。互为同类因之旨。论文实委悉也。道理尤可然哉。但于本论所说者。正理论会之云。此文但说已起作用作相续转。诸无漏根。如说有用世第一法(文)文意显也。
  问。婆沙论意。见修无学三道。互可为同类因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互为同类因者。同类因名等胜为果之义。若修道与见道。为同类因。无学道与见修道为同类因者。岂不背等胜为果之义哉。是以。广披婆沙论处处之文。见修无学三道。互不可为同类因(见)若依之尔者。以道理思之。钝根修道无学道。与利根见道修道。何不为同类因哉。是以。正理论意。述见修无学三道。互为同类因之旨。以正理说。思婆沙意。尤可许此义哉。
  答。光法师述见修无学三道为因之相。以今论对正理论意。作或云同或云论意各别之二释。若依今论同正理论之初释意者。婆沙论意。实许见修无学三道展转。互为同类因之义可云也。光法师述正理论意云。若依正理论意。三道展转为因。如前生钝修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道。为同类因。前生钝无学道。亦与未来不生利见修道。为同类因。或从无学退至学位转根。亦与已起利修道为因(文)设虽婆沙论意。何不存此道理哉。可背等胜为果之理云难。亦自被遮毕。但于婆沙论处处之文。述三道互不为同类因之旨云难者。光法师会今论文云。言与三二一。为同类因者。且据现起次第而说(文)准今解释。可会婆沙论处处之文也。
  若。依论意各别云第二释意者。婆沙论意。全不许见修无学三道展转。互为同类因之义可云也。故发智论(十四)云已知根与未知当知根。为所缘增上。具知根与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为所缘增上。不云为因。婆沙论(百四十六)禀之。同释成此旨。加之。广检婆沙论一部之文。或(百二十五)云。复次有见道修道无学道。此中见道与见道为因。亦与修道无学道为因。修道与修道为因。亦与无学道为因。非见道以彼劣故。无学道唯与无学道为因。非见修道。以彼劣故(文)。或云颇有业无无学果耶。答无(文)或(百五十八)云。已生尽智与未生尽智为因。亦与后已生未生一切无学道为因。不与一切学道为因(文)又(百六十五)云。已知根品与未知当知根品为二缘。除因等无间。除因者。后生于前生非因故。具知根品与未知当知根品及已知根品。为二缘。除因等无间(文取意)此等处处之文。见修无学三道。互不为同类因之旨。尤分明也。故宝法师释云。正理论巨细而论。俱舍论等顺其本论(文)若尔源自发智本论说起。婆沙论意。不许见修无学三道展转互为同类因云义也。但于钝根修道无学道与利根见道修道。可为同类因云难者。钝根修道无学道。犹胜利根见道修道欤。故婆沙抄云。问钝无学道。望利学道。为同类因。如正理说。何故此论云颇有业无学学果耶答无耶。解云。无学胜学利故。论意各异(文)正理婆沙论意各别之旨。此释亦分明也。
  问。今论意。退无学果后。练根成见至类可有耶。答。可有此类也。两方。若无此义者。光法师今解释中。述正理论意云或从无学。退至学位。转根亦与已起利修道为因了。下作此论同正理论意云释。知今论意同许此义云事。若依之尔者。见今论余卷文。述果退中间。不命终故云。退已须臾必还得故(文)如此文者。退无学果。未还得之前。不可有练根之义(见)如何。
  答。正理论云。谓有前生无学道于自相续后生修道。为同类因。无学退已于修道中。可有转生利根义故(文)光法师述此文意。云或从无学退至学位转根亦与已起利修道为因毕。下作今论同正理论意云释。如解释者者。今论意。许此义云事。最分明也。何况。见婆沙论文或(第六十二)云。有作是说。退者不定。不自在故。起诸烦恼。或速能断。还复本位。或经久时。方得本果。谓以欲界闻思惠力。引起修惠。圣道现前。转信胜解。或见至根。然复起阿罗汉果。故彼退已。迟速不定(文)或(第六十七)云。识身论说。复云何通。如彼说有过去无学心。是已了。非今了。非当了。谓时解脱阿罗汉。退阿罗汉果。作信胜解彼练根作见至已。还得阿罗汉果。彼时解脱道所摄无学心。是已成就。非今成就。非当成就(文)此等处处之文。退无学果之后。练根成见至之类可有云事。尤分明也。今论意。岂可背婆沙论说哉。但于退已须臾心还得故之论文者。彼述退果之后速疾还得之旨许也。更非遮彼中间修练根之义欤。
  重难云。婆沙论(三十二)云。信胜解者。若决定依信胜解道。得无学果。于见至道。得非择灭(文)如此文者。退无学果之后。练根成见至之类。不可有见如何。答。此文就依信胜解道。得无学果。决定不退无学果之一类。如此云也。
  问。婆沙论中。见道道法智位。有知同类因。不知彼所缘等。四句不同(文)尔者。知彼所缘。不知同类因句体。如何释之耶。进云。婆沙论云。谓知未来四法智品(文)付之道法智无缘苦集灭三谛。何云知苦集灭三法智所缘哉。出此句体之时。唯可举未来道法智哉。是以。出知同类因不知彼所缘句云。谓尔时知过去缘苦集灭三法智品。举知同类因亦知彼所缘句云。谓知过去道法忍品(文)如何。
  答。道法智现前位。过去道法忍。与现在道法智。为同类因。而过去道法忍。缘未来四法智品故。以未来四法智品。名同类因之所缘。而现在道法智。缘未来四法智品。故知同类因之所缘云也。未来无有同类因。故不知同类因云也。非谓知未来四法智品所缘。故更非相违也。
  重难云。知彼所缘者。知同类因之所缘云事也。不知同类因者。即不知为其能缘同类因云事也。而知同类因之所缘。云同类因云。过去道法忍。不知同类因云同类因。别物指未来四法智品云事难思。就中就为同类因之法。论知不知相也。未来都无有同类因。不及云不知同类因哉。答。可思之。
  一义勘婆沙抄云。论云知彼所缘。不知同类因者。谓知未来四法智品者。谓道法智不知自体故。名不知同类因。即此道法智。缘未来四法忍及法智。故名知彼所缘(文)此释意云。现在道法智。缘未来四法智品。为同类因故名同类因。此现在道法智。缘未来四法智品。故以未来四法智品。名同类因之所缘。而现在道法智。缘未来四法智品。故知同类因之所缘云也。现在道法智。与未来四法智品。为同类因。故虽名同类因。自体不知自体。故不知同类因云也。
  重难云。道法智位。作此四句之时。以自体望未来四法智品。名同类因。为知彼所缘不知同类因句云事难思哉。答。可思之。
  别寻云。道类智位。亦可有此四句。何唯出道法智位哉。答。暂出一位也。道类智位。实可有此义也。准道法智位。作此四句。易知之。
  问。婆沙论中。相应因遍行因相对作四句时。俱非句中。可举无为法耶。进云。婆沙论文。不举之也。付之。无为法既非相应因亦非遍行因。俱非句中。尤可举之哉。是以。相应因同类因相对作四句之时。俱非句中举无为法哉。
  答。相应因遍行因相对。作四句之时。俱非句中。可取无为法事。必然也。但现文不举之事。实似难思。然而倩见一段文。上相应因同类因相对作四句之时。俱非句中。既举无为法毕。次下相应因遍行因相对作四句之时。就有为法。前相应因同类因相对四句所替也。分齐许出之。其无为法为俱非句事。同前相应因同类因相对四句。故今略不举之也。相应因异熟因相对作四句之时。俱非句中。不举无为法事。准之可知也。
  重难云。见婆沙论次下文云。同类因异熟因相对作四句之时。俱非句中。举无为法。若无为法。为俱非句事同前。故不举之云者。今文何亦举无为法哉。答。见彼中间文。相应因能作因等相对。多作顺后句毕。始亦同类因异熟因相对之时。有四句故。俱非句中。亦举无为法欤。
  问。等流大种与长养大种。可为同类因耶。
  答。互可为同类因也。两方。若为同类因者。等流长养其性遥异也。更不可为同类因哉。是以。婆沙论(百三十一)中。异熟大种。与长养大种。不为同类因见。例可同
  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三十七)中。有执受大种。无执受大种。互可为同类因(见)如何。
  答。婆沙论中。法处所摄色。能造大种。唯与法处所摄色。能造大种。为同类因(见。)而若散无表所依大种。与初苦法忍随转戒能造大种。不为同类因者。可有一刹那大种。故等流大种。与真养大种可为同类因事。必然也但于等流长养其性相替云难者。等流长养。其性虽异。同是自性无记。故等流大种与长养大种。可为同类因也。次于异熟长养大种。互不为同类因云例难者。彼异熟无记。自性无记。其性异故。互不为同类因也。
  重难云。光法师第二卷疏出自性无记类云。自性者。谓长养五根香味触及外香味触(文)若散无表所依大种。是自性无记者。自性无记中。何不举等流触哉。答。此释非是尽理之谈。自性无记中。不举尽等流香味触也。勘婆沙论(百二十七)云。问此四大种品类有几答品类有四。谓异熟生长养等流变化。有余师说。品类有三。谓异熟生长养等流。其变化者。长养所摄。复有说者。品类有二。谓异熟生及长养。变化大种。入长养中。等流摄入异熟长养。评曰。于前三说。中说为善。有四大种非二摄故(文)如此文者。所变化境能造大种。通果无记。亦长养所摄见。若尔长养触中。既非自性无记之类有之。而今长养香味触。混云自性无记事。亦非尽理之谈。爰知。光法师今解释。只就其大概论之。不必尽理之谈云事重难云。
  问。与自部染污法。可为遍行因耶。答。可为遍行因也。付之。遍行因者。唯可与他部染污法为因也。若与自部染污法为因者。与同类因。有何差别哉。是以。发智论中。说遍行因相。不云与自部染污法为遍行因哉。依之婆沙论中。云于自部非遍行因(文)如何。
  答。遍行因者。广与自地五部染污法为因之义。故与自部染污法。最可为遍行因也。是以。今论云。此与染法。为通因故。同类因外。更别建立。亦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文)光法师释此文云。若同类因。唯与自部为因。此遍行因。不但与自部染污法为因。亦为余部染污法为因故。所以同类因外。建立遍行因(文)但于与自部为遍行因。与同类因。有何差异。云难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云。唯生自部。二因何别。无遍行因唯生自部。谓遍行法。正现前时。俱时方有力。取五部果(文)文意遍行因。俱时与五部为因。同类因。唯与自部为因。故一法同时并虽起。同类遍行二因。取果用。更无混乱云也。次于发智论文者。婆沙论会此文有三师说暂于一师义者。彼论云。谓于自部有遍行因。不说自成。故不须说。若于他部有遍行因。其义不成。是故说(文)次于婆沙论所说者。彼一师别义也。不可及会通矣。
  问。论文云。一切染污法。见所断为因(文)尔者施设足论圣人离欲退最初已起染污思。唯不善为因云文。如何会之耶。进云。论云。依未断因。密作是说。见所断法。虽是此因。而由已断。故废不说(文)付之。既离欲退位也。有何未断法。与彼最初已起染污思。可为未断因哉。何况。若夫就未断因云之。设虽非离欲退位。可有唯不善为因之义。唯出离欲退最初起染污思。其理亦难思哉。
  答。会依未断因密作是说事。不限今论文也。正理论云。依未断因。密作是说。此染污思因。虽具有不善无记。而无记因。先已永断。圣人退位。见所断惑。皆已断故。一切见道。必无退故。欲界染无记。皆见所断。故唯不善因退故成就。说为未断。是故无失(文)婆沙论云。彼依未断因说。故不相违。谓彼初起不善思。有二种因。一已断。二未断。
  彼论但依未断因说(文)但于有何未断法为因云难者。离欲退最初已起染污思相应烦恼。与彼染污思。可起俱有相应因。取果与果用。故以俱有相应因。可名未断因也。俱有相应因。名未断因云事。源出识身足论文。故彼论云。何等未断因。谓此俱有相应等法(文)学者最可玩之。次于付未断因云之虽非离欲退位。可有唯不善因义云难者。婆沙论委问答此事云。问。圣者先未离欲染时。彼染污思亦以不善为因。何故彼论说后退时。答。尔时彼思先不成就。今得成就。先无缚今有缚。先死今生。是故偏说。问。后起染污思。亦以不善为因。何故论但说初起。答。尔时彼得先断今续。先无用今有用。先死今生。是故偏说(文)元瑜疏释此事云。为明诸或已断始生故说最初实论一切(文)任此等论家人师定判。可思之。
  寻云。圣人离欲退位。过去所断烦恼。今退成就故。最初已起染污思。以彼可为同类因。未断因。何不通同类因哉。答。今此离欲退位。彼所退过去烦恼。与此最初已起染污思。不起同类因取果与果用。故以彼不可为未断因也。同类因取果用离染已前。过去世已起之毕。同类因与果用与生相法起之。而烦恼现前位名退故。离欲退位。又不起与果用也。故彼离欲退位。今所退得过去烦恼无起同类因取果与果用。故未断因。不可通同类因也。
  问。婆沙论中。难一切染污法见所断法为因义。引离欲退染污思唯以不善为因云文。尔者何论文乎。进云。婆沙论云识身论说(文)付之。正捡识身足论。未见此文。所引之文。依凭在何哉。是以。今论并正理论中。云施设足论说。引比文哉。
  答。施设足论。三藏未翻译。今文有无。暗以难知。然而今论。云若尔云何通施设足论说。正理论云若尔应违施设足论。引此文。以知。施设足论正有此文云事。但于婆沙论文者。云识身论说。若诵者误欤。可云施设足论也。
  重难云。旧婆沙论云复与识身论文相违。同引此文。若尔。新旧两译。同云识身足论说。引此文。辄不可云诵者误哉。答。
  问。已断遍行因。可起与果用耶。答。可起之也。两方。若起之者。其体既已断也。何可有引后果之义哉。依之。婆沙论云。复次前位。于自身中。能取果与果。后位虽亦为因。而于自身中。不复能取果与果(文)如此文者。已断遍行因。不起与果用(见)是以。震旦人师。云若已断者无取与能(文)若依之尔者。正理论中。已断遍行因。可起与果用(见)如何。
  答。已断遍行因。可起与果用也。其故未断位。既起取果用毕。其体设虽成已断。彼果至生相之时。岂不起与果用哉。是以旧婆沙论中。或云。复次本作因时。于自身能取果与果。今虽为因。不能取果与果。唯除已取果者(文)此文已取果者。已断之后。可起与果用(见)或云复次本作因时。能于自身。取依果报果。与依果报果。今虽为因。不能取依果报果(文)此文云未断位。取果与果。已断位不取果。无简与果用。加之。正理论云。谓未断位。于自身中。能为遍因。取果与果。后已断位。虽能为因。不能取果。唯除先时已取果者。今有与义(文)已断遍行因。起与果用云事。此文亦分明也。但于婆沙论文者。会之有二义。一义云。今文论已断未断之差异故。离未断位之外。已断许。不起取果与果用云也。非遮未断位取果者。已断之后。与果之义也。
  一义云。未断位。云于自身中。能取果与果。已断位云虽亦为因。而于自身中。不复能取果与果。是则对云未断因。自身起取与用。已断因。自身不成就。故于自身不起取与用。异未断因云也。重意云。于自身有取与用起不起之不同。为已断未断之差异也。非遮自身不成就。起与果用之义边也。
  问。佛独觉所起。上二界有漏善业。于凡身可起异熟因取果用耶。答。可起之也。
  两方。若起之者。佛独觉所起。善业是殊胜也。于凡身。难起取果用哉。
  若依之尔者。佛独觉圣身。色无色界无之。尤于凡身。可起异熟因取果用哉。
  答。佛独觉所起上二界有漏善业。唯于凡身。可起异熟因取果用也。全于圣身。不可起之。其故佛独觉。先时异生位。数数生上二界故。彼凡身种类多。止未来缘阙不生在之。佛独觉圣身。唯限欲界。更无通上二界。故佛独觉所起上二界有漏善业。唯于未来不生。凡身可起异熟因取果用。更于圣身。不可起异熟因取果用也。
  重难云。佛独觉所起上二界有漏善业。于凡身起异熟因取果用云者。可违婆沙论评家义。所谓见婆沙论文。述佛独觉所得现观边世俗智受异熟身之中。举凡身圣身之二义了。评家破之云。评曰。彼俱不应作如是说。应作是说。现观边世俗智。是有漏有记故。说有异熟。而无曾受及当受义。
  故不应责受异熟身(文)若云凡身起异熟因取果用者。可同婆沙论不正义意哉。
  答。今此文。就现观边世俗智。缘阙不生。起取果用之善业论。故评家云。而无曾受及当受义。故不应责受异熟身。破凡身受异熟云义也。而现在前起取果用。佛独觉所起上二界善业。于凡身起异熟因取果用云事。评家更不可破之。故今婆沙文。更非相违也。
  寻云。声闻所起上二界有漏善业。于何身。起异熟因取果用哉。答。声闻可生上二界。故于圣身。决定可起异熟因取果用。亦于上二界。缘阙不生。凡身在之。兼于凡身。可起异熟因取果用也。
  问。今论意。欲界系身语二业。可为引业耶。
  进云。光法师作二释初释意云。不为引业。第二释意云。为引业也。付之。二释俱有疑。先就初释不可然。身语二业既业体也。何不为引业哉。是以。广捡今论一部之始末云。欲界系身语二业。不为引业哉。何况。契经云。杀生业道。若修若习。若多修习。生那落迦。本论云。破僧妄语其罪最大。能取无间狱中劫寿异熟。此等经说并论文。无诤身语二业。可为引业(见)加之。见今论余卷文。或云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俱时业能感三生众同分(见)若身语二业。不为引业者。何可有俱时业感三生众同分之义哉。加之或云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不为引业之类中。无举欲界系身语二业哉。
  次就第二释。亦不可然。欲界系身语二业。势力微劣也。何可为引业哉。是以。契经云。劣界思所引故(文)加之身语表业。既有众多极微。何可有一极微感命众同分余极微不感命众同分之义哉。若同时共感之云者。可有有对造色展转为俱有因之过。若次第感之云者。同是一心所起也。何各别可引生后命根众同分哉。依之正理论云。非心随转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文)如何。
  答。初释意云。此论文无别说。意同正理。以今论同正理论意也。故正理论云。非心随转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引劣界思所引故之经文为文证。以一心所起身语表业众多极微难感命根众同分之道理。为理证。欲界系身语二业。不为引业云也。但于契经并本论所说者。正理论会云。此说所起显能起思。廉易了故。无相违失(文)”。
  次于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三之论文者。光法师会云。彼文但显四业中生后不定容感同分现不能感。不言一刹那一时能感三种同分。故下论云。几业能引众同分耶。能引唯三。除顺现受。现身同分。
  先业引故(文)次于二无心定得不能引余通之论文者。光法师又会云。言通感者。容通感彼。不言一切皆悉能感。若随转身语业。即能感。若欲界身语业。即不能感(文)若尔。诸文会通解释既委细也。私不可劬劳矣。
  第二释意云。又解。此论不同正理。欲界身语业。亦能感命众同分。欲界系身语二业。为引业云也。故婆沙论(第百五十六)云。颇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无记根非无因耶。答。有谓无缘根。即命等八根。以色心不相应行为因。此非三性根为因。而以色心不相应行为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文)此文无诤。欲界系身语二业。为引业感命根(见)若尔。今论意。可同婆沙论意也。但于劣界所引故之文者。暂付本业。云思所引也。更非遮身语二业为引业之义哉。次于一心所起身语表业。众多极微感命根众同分。可有过云难者。是正理论所付之过也。光法师即释此事云。于其业中。众多极微。随其所应。或有唯感引果。或有唯感满果。或有一分感引。一分感满。若言同一心起不许别感引果。满果同一心起。何者感色。何者感香等。虽同一心起。即有感色等不同。何妨同一心起感引满前后别(文)文意显也。次于正理论所说者。彼婆沙论等之外。别立此义。故今论意。异彼也。故光法师云。若作此解。与正理论异(文)宝法师引正理论一段之文云。准此论文相。婆沙等论文外。更立此义(文)正理论师意。既背婆沙论所说。违正理论说事。更不可为痛哉。
  问。婆沙论意。欲界系身语二业。可为引业耶。答。彼论意。可为引业也。两方。
  问。正理论意。五无间业。身语二业为体欤。
  答。尔也。两方。若身语二业为体者。非心随转色业。势力微劣也。何为无间业体哉。依之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云。经言劣界思所引故(文)如解释者。五无间业。思业可为体也。若依之尔者。见正理论余处文。云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五无间业。身语二业为体(见)如何。
  答。正理论意。五无间业。身语二业。可为体也。品类足论中。于定法。举五无间业及学无学法毕。三科相摄之时。云定法五界四处五蕴摄(文)五无间业身语二业。为体之旨。此文实分明也。设虽正理论意。更不可背本论说哉。何况。正见正理论所说第三十四卷中。上难经部宗意。三业皆思为体云义。云复有理证。业不唯思。谓才起思欲。为杀父等。则应已得无间罪等故。下述自宗义云。以对法宗身语二业。成无间等。要由恶思。若无恶思。此业不起故。身罪业。待恶思成(乃至)又对法宗由因等起思有善等差别性故。所起身语善等性成。可言必待思差别故。身业方成无间罪等(文)第四十三卷中。上问五无间业其体是何。次出经部义。云且上座言。三业为体。身业语业。一一独能招异熟果。理难成故毕。自难之云今许意业为无间体。便应暂起欲造逆思。即成无间。下标然我所宗决定义者。云此五无间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文)此等现文。五无间业。身语二业。为体之旨。尤分明也。但至非心随转色业势力微劣云难者。身语二业。设虽势力微劣。彼思业所作究竟。成重罪事。依身语二业力。唯起思业。未及身语二业之时。修忏悔等。彼业改转。如断善邪见。通不定业也。以身语犯其过毕。所作究竟。更无改转之义。故身语二业。正为无间决定业体也。然而此无间业。要由能发思力。离能发思力。无间业不成。故能发思。正为引业。劣界思所引故之经文。又非相违也。
  重难云。见正理论文。或云造多逆人。唯一能引。余助满故。或云如造多逆先引后满。五无间业。可通引业(见)而正理论意。定非心随转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欲界系身语二业。不为引业(见)若尔。五无间业。既通引业。非思业为体哉。答。五无间业体。虽不取思业。彼能发思为引业。云造多逆人。唯一能引。余助满故也。逆罪能发思。亦名逆罪也。
  问。正理论意。感触处时。定感色处欤。
  进云。正理论中。不定感色处(见)付之。感触处之时。定与色处。俱可定感色处哉。是以。见正理论文云。若感身处。定感四处。谓身色处触处法处。感身处之时。定感色处(见)例可同如何。
  答。凡十二处定感之废立。依具同性业感。体必俱有之一义也。而感触处之时。定虽与身处色处俱。触处与身处色处。是别业感。故感触处之时。不定感身色二处云也。故光法师释此事云。虽感触时定身色俱。容别业感故。感触处非定能感彼九处也(文)九处者。眼等五处意处色香味处是也。正理论文云。若感触处。应知亦尔。谓触与法。同存此意见。但于彼论意感身处之时。定感色处云例难者。色处定与身处俱故。有体必俱有之义。身处是生本故。与色处亦有同性业感之边。故感身处之时。定感色处云也。触处定与色处俱故。虽有体必俱有之义。触处是非生本。故与色处。无同性业感之义。不云感触处之时。定感色处也故光法师释此事云。正理据感身定感色者。以色定与身俱。通欲色界故。云感身时。亦定感色。若尔。感色应亦感身不尔身处是生本故。感身亦感色。同业感故。色非生本故。感色非定感身。容别业感故(文)文意显也。
  问。宝法师解释中。明十二处定感。引婆沙论二师说。尔者。初师意。与今论同欤。答。可同也。进云宝法师释云。然所录婆沙初说。感触与此论不同(文)付之披两论所说。见感触处之文。今论云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若感触处应知亦尔。婆沙论初师云得触处业。亦受二处异熟。谓触处法处(文)若尔。两论所说既同。何判婆沙初说感触与此论不同哉。是以。光法师释云。俱舍为正。同婆沙初师说故(文)如何。
  答。述十二处定感相。婆沙论初师意。与今论意。其义全同。光法师解释即述其实义也。感触处之文。亦更无异。即如疑难被出难也。但至进释者。宝法师向婆沙论文字脱落之本。作此释也。所谓婆沙论正文云。得触处业。亦受二处异熟。谓触处法处。得身处业。受三处异熟。谓身处触处法处(文)对婆沙论本说见之。得触处业之下。受三处异熟之上。中间脱落亦受二处异熟。谓触处法处。得身处业之十五文字也。何况。如宝法师所引论文者。不述感身处业。定感余处之相。是大疑也。爰知。今十五文字脱落云事。更不可疑之。若尔。暂见此文字脱落之一本。释然所录婆沙初说。感触与此论不同。应更详捡也。故上云然所录婆沙。下亦云应更详捡。宝法师即自疑之(见)凡引误错之本。就脱落之文。暂作一往解释事。诸师之常习也。至于此释。强不可劬劳者欤。
  问。光法师释有一世业三世异熟。无三世业一世异熟论文。作二解释。尔者。第二释意。如何释之耶。进云。光法师释云。又解。世约大三世(文)付之若就大三世云之。三生所造业。一世感果之义可有之。何云无三世业一世异熟哉。
  答。光法师世约大三世云释意。就引业论之也。所谓一世。造顺生顺后等三引业。三生各别。感果之义。可有故。云有一世业三世异熟也。无三生所造引业一世感果之义故。云无三世业一世异熟也。故宝法师释此文云。就大三世明也。如一世造业。可三世受。无三世造业同一世受据引说也(文)文意显也。
  问。宝法师意。相应因。取异时士用果义可有耶。答。不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此论婆沙正理显宗及光法师等释意。相应因唯取同时士用果(见)设虽宝法师意。更不可有取异时士用果之义哉。
  若依之尔者。宝法师今解释云。取等无间缘士用果者。皆是相应因。是相应者。皆同取无间士用果(文)如解释者。相应因可取异时士用果(见)如何。
  答。相应因。唯取同时士用果者。性相之所定也。更不可疑之。即宝法师释俱有相应得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所得名士用果。之论文云。相应俱有之法。有力用故。名为士用。士用之果。名士用果。非越士体有别士用。即此士用所得。名士用果(文)此释意。相应因。唯取同时士用果(见)但于宝法师相应因。取无间士用果云释者。等无间缘就心心所立之。相应因付心心所论之。故取等无间缘士用果之物。必取相应因同时士用果。取相应因同时士用果之物。亦取等无间缘士用果。唯有阿罗汉最后心。取相应因士用果。不取等无间缘士用果云也。非谓相应因正取等无间缘士用果。更非相违也。故宝法师正释此事云。准此论文。取等无间缘士用果者。皆是相应因。是相应者。皆同取无间士用果。不同俱有因。然有无等无间缘士用果得成相应。如罗汉后心(文)释意。此旨分明也。
  问。颂文云有为增上果(文)今此有为者。标增上果体欤。答。尔也。两方。若标增上果体者。长行释此颂意云。谓有为法除前已生。是余有为之增上果(文)文言无诤。非标增上果体(见)若依之尔者。上云除前有为法。下标有为增上果。正指增上果体(见)如何。
  答。案颂文意。上云除前有为法。嫌前已生有为诸法非增上果。下重云有为增上果。除前已生有为法之外。余有为法是增上果体云也。故圆晖法师释此文云。重言有为者。是除前外。诸余有为。此余有为。或与因俱。或在因后。名增上果(文)重案其意。凡此中专欲显彼果体。故有为言。尤可指增上果体也。若有为言。不指果体。以因云有为者。未显果体唯限有为。岂今文之本意哉。但于是余有为之增上果之论文者。是余有为之有为言。非指有为增上果之有为言。委显增上果相其因有为。有为之增上果云也。委云之。以有为为因。其体有为。是增上果(为言)长行标因有为云有为之增上果。偈颂指果体有为。云有为增上果也。即训长行文云。诸有为法。除前生。是余有为之增上果(文)故光法师释此文云。于有为法中。除前已生有为法。以前非后果故。是余若俱。若后有为。名增上果(文)文意显也。
  问。论文云。亦应如是说。能作因非定有果。故此不说(文)尔者。光法师如何释之耶。
  进云。光法师释云。谓无为法。及未来法(文)付之无为法无因果。故非定有果云事。其义可然。未来法望未来法之时。为能作因增上果。如云未于未果三也。何以未来法。云非定有果哉。是以。宝法师云无为无果所以不说。泰法师判然以无为不能取果。非定有果。故此不说。尔者。光法师解释。难思如何。
  答。以未来法。望未来法之时。虽为能作因为增上果。于未来世。不起取果用。故云非定有果也。重意云。今文云五因取果。唯于现在。定非过去。彼已取故。亦非未来。彼无用故。亦应如是说。能作因非定有果。故此不说。就取果用之起不起。定其果之有无。故未来法。虽为能作因。不起取果用。云非定有果也。故光法师释云亦应如是说。能作因现在取果。而不说者。以能作因非定有增上果故。此颂中不说。谓无为法及未来法。虽是能作因。而不能取增上果故(文)就取果用之起不起。论其果之有无云事。解释实分明也。
  重难云。若尔。俱有相应异熟三因。虽通未来。彼于未来。不起取果用。可云非定有果乎。答。俱有相应异熟三因。通未来者。其法体通未来云也。非云于未来正为因。暂出一类。显其意者。善不善法。可成异熟因。以彼善不善法体有未来。异熟因宛置未来也。然而未来全无前后故。非云正为异熟因异熟果。俱有相应二因。在未来云事。准之可思。能作因在未来者。于未来世。实为能作因也。不障碍之义。实在未来故也。如云无为法。实为能作因也。故付实因云之。于未来世。实虽为能作因。不起取果用故。云非定有果也。俱有相应异熟三因。于未来世。实不为因。故非相例也。
  问。今论意。能作因取果用。可通过去耶。
  进云。光法师引婆沙论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云二说了。此论或同婆沙前师。或同婆沙后师云二释。作也。付之。同婆沙后师云释不可然。能作因是无障碍因。取果用。能为彼种之义也。若尔。法现在前之时。有何所障碍。于现在世。不起取果用。遥于过去世。可起之哉。是以。见今论文。上表五因取果唯于现在。下述亦应如是说。能作因。非定有果。能作因取果用。唯限现在之旨。论文实分明哉依之正理论云。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现在。与通过现(文)何况。光法师余处(七)解释中。云其取果用。若依正理。唯在现在。若依婆沙。虽亦通过去。唯等无间缘无多差别故。此不说。增上缘取果用。唯限现在(见)能作因。其义可同。加之。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者。今论余处定判也。若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者。岂无三世杂乱之过哉。
  答云。此事虽有异义暂存一义者。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者。是婆沙论评家义也。而能作因是广。以一切法为体故。等无间缘体。即能作因摄之门有之。光法师余处解释中。云婆沙初师约体以明。因缘摄五。能作摄三。即此意也。故指彼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云也。是以。泰法师云。毗婆沙师有说。等无间缘能作因摄。故能作因。取果与果。俱通过现(文)婆沙抄云。等无间缘。有能作因。故入过去。亦取果也(文)指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云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之旨。此等解释。尤以明镜也。加之见婆沙论文。述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云无有等无间缘异时取果异时与果。若此时取果。即此时与果故。明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云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多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若取果时。即能与果。两处论文。其言大同。爰知。指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为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云事。何况。光法师会亦应如是说能作因之论文云。言能作因同五因。现在取果者。从多分说(文)若夫能作因。实于过去。数数起取果用者。现在起取果用少分。过去起取果用多分成。岂可云现在起取果用者。从多分说哉。任此等文理思之。实就能作因取果用云之。唯可限现在也。如此得意之时诸难自被会毕。就中光法师余处解释中。增上缘取果用。唯限现在云事。还为答之润色哉。但于正理论文者。彼不许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故能作因取果用。唯限现在云也。论意各别。何备疑难哉。
  重难云。六因四缘。作用各别者。是光法师余处解释也。何指等无间缘取果用。即云能作因取果用哉。何况。见余卷论文。云因缘五因性。云增上即能作。等无间缘非能作因摄见。是以。光法师余处解释中。此论意。同婆沙论等无间缘及所缘缘非因所摄云师义释。若尔。指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为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云事。岂不背此等定判哉。加之。能作因取果用。实限现在者。指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为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事。有何要须哉。加之正理论中。破然毗婆沙有如是说。其能作因。取果与果。俱通过现云师云。理不应然。法居现在。亦如同类遍行二因。总取未来。为自果故(文)此难意。实能作因取果用不可通过去。如同类遍行二因。取果用不通过去云也。随又元瑜疏释此文云。谓显能作如同类等。总取未来。非如等无间缘。唯以一念为所引也(文)此释。亦不通过去云非如等无间缘。翻而思之。通过去云如等无间缘也。若指等无间缘取果用。即名能作因取果用者。岂可云非如等无间缘哉。加之。若能作因体。摄等无间缘故。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云者。增上缘取果用。亦可通过去。光法师余处解释中云。若据法体。亦摄前三缘。以体相杂故。就体云之。增上缘亦摄等无间缘故也。
  答。凡约四因四缘相摄。或有约体以明之门。或有据用相似之门。若约用以明之时。能作因。等无间缘。作用各别。故假不可有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云义。若约体以论之日。能作因体是广。等无间缘。亦名能作因之门可有故。以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亦为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事。何强可辨之哉。但云因缘五因性。云增上即能作。据用相似以论之光法师若婆沙第二师。及此论据用相似。以辨相摄云。余卷解释。即此意也。故就其文。显此论意同婆沙论第二师。等无间缘。及所缘缘非因所摄。云义释也。以实云之。约体明相摄之时。能作因体可摄等无间缘故。余卷论文。并光法师解释。更无相违也。次于正理论文者有义意。以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虽即名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正理论师意。设虽何法。于过去起取果用云事。都不许之。故如同类遍行二因。必于现在。可起取果用破也。次于元瑜解释者。若有难思者。何必可依用哉。次于增上缘取果用可通过去云难者。泛论之者。能作因体宽。摄余五因。增上缘体宽。摄余三缘之门可有之。然而诸论中。能作因。摄余五因。唯是能作因。增上缘摄余三缘。唯是增上缘之废立。都无之故。以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为增上缘取果用通过去之义门。不可有也。婆沙论中。能作因摄余三缘之废立有之。故以等无间缘取果用通过去。即为能作因取果用通过去之义边。可许之也。彼此遥异。更非相例。
  问。论中明善同类因取果与果相对四句分别相。出与果非取果句云。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得(文)尔者。限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欤。进云。光法师作二释。初释意云。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第二释意云。广取过去所有善得也。付之二释俱有疑。先就初释。不可然。续善根时。彼果至生相位。前位多刹那善得。皆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何唯限过去最后所舍善得哉。是以。婆沙论中。出此句体云。谓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文)如此文者。广可取过去所有善得见。
  次就第二释。亦不可然。见今论文。出此句体云。应说尔时续者前得(文)限断善根位。最后一刹那善得之旨。论又实分明也。是以。正理论难今论。述可取前位多刹那善得之旨。知今论意。唯取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云事如何。
  答。初释意专所任论现文也。见今论文前后。出取果非与果第一句。云谓断善根时。最后所舍得。举与果非取果第二句。云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得。应说尔时续者前得(文)文相前后无诤。唯可限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见。是以。正理论难今论云。经主于此谬作是言。应说尔时续者前得。今详。彼说理不应然。所以者何。非唯断位最后所舍得与今续时初得等流果。以于断位先已灭得亦与续时得等流故。如何前位。多刹那得为同类因。皆取今得。而于今时。但说最后一刹那得与今得果。是故。应如本文为善(文)以正理论难破之趣。思今论意。唯取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之旨。亦分明也。故光法师释云。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过去最后所舍得。彼得今时果至生相。正与彼力名与。由昔已取。不名取。论主恐取续时过去诸初得。故今释言应说尔时续者前得。谓前过去最后所舍得(文)但于过去所有善得。皆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云难者。是正理论难今论之趣也。光法师即会之云。若作俱舍师救。世亲论主意说。若法从来未与者。此中说之。过去诸得。虽于续时皆悉与果。以前诸念。皆曾与果。俱句摄故。是故不说最后所舍一刹那得。今续善时。最初与果。故偏说之。又续善时。过去余善。亦能与果。何独说得。既别说得。明知。唯取最后一念(文)文意。过去所有诸得。望今果见之。虽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望别别果见之。以前念念已起与果用了故。以之为俱句也。断善根位。所舍最后一刹那善得。从来未起与果用。今续善根时。初起与果用。故以之为起与果用不起取果用之位也(为言)次于婆沙论文者。云谓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其言虽似广。其意唯取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也。
  第二释意云。任正理论难今论之道理。亦婆沙论。广可取过去所有诸善得见。故广取过去所有善得释也。但于应说尔时续者前得之论文者。光法师释云。又解。论主云应言尔时续者前得。谓前过去所有善得。皆名最初所得得。谁言唯取最后所舍得。此所舍得通于三世。非彼一切皆能与果。故以前言。简取过去。故婆沙十八云。有时与果非取果。谓相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已上论文)文意显也。次于正理论难今论者。付应说尔时续者前得之文言难之。以实云之。今论意。自本不限过去最后所舍一刹那善得也。
  问。无覆无记同类因与果非取果类可有耶。
  进云。论文云谓与果时必亦取果无此义见。付之。无覆无记同类因种类非一准。何无与果非取果之类哉。是以。有覆无记同类因与果非取果之类有之见。例可同如何。
  答。
  (写本云)
  宝治二年二月四日(未时)于东大寺尊胜院中堂东廊抄之毕俱舍论第六卷者为去年俱舍三十讲之当处之间为听闻加一见之次或访明匠或加愚案为开初心初学之惠解聊记一问一答之纲要有其谬之处后学必直之焉仰愿以此稽古习学之微功必为弥勒值遇之业因矣。
  右笔尊胜院主权大僧都宗性
  (年龄四十七夏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