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九卷抄(下)

  问颂文云。如是诸缘起(文)尔者于三际如何废立之耶。进云。颂文云。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文)付之。于中际既立八支。准知于前后两际各亦可立八支。岂非二十四支哉。若于前后际各立二支者。于中际宜立四支。何非八支哉。三际十二之废立未得其意。如何。
  答。前际是因非果故。约惑业两门立无明·行二支。后际是果非因故。约始终两门立生·老二支也。中际翻前际故以立果。于果有识·名色·六处·触·受之差别故以立五果。招后际故以立因。于因有爱·取·有之差别故。以立三因也。若尔。谈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以明三际十二之废立。实有深所以者哉。若夫于过去开果。于未来开因。其义不便。况招无穷过。争得为教门谈故。有轮无初之道理耶。如此得意之时。可立二十四支立八支之难。自被遮毕。但于现未有果。不同于过。现有因差异者。现在之果其相分明故开五支。未来之果其相微隐故开二支也。故光法师云。现在名色等四。用胜故相显现故各立一支。未来老死虽复相显。望现四支相称难知。总标老故(文)现在之爱·取与过去之无明宽狭宜知者欤。又云。中际相显广说果因。前后准知所以略说(文)三世两重之因果中。前后之四支无疑者欤。
  寻云。何以中际初念名识支。以后际初念名生支耶。
  答。光法师释云。现在识胜。标以识名。未来生胜。从生立称(文)可思之。
  问。颂文云。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文)尔者。为唯约欲界论之。为当广约三界论之可云耶。答。唯约欲界论之可云也。两方。若唯约欲界论之者。凡分位缘起之谈者。显相续不断之义。何限欲界之有情。不通上界有情耶。是以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或述。有作是说。此经但说欲界三生。不说上界化生。亦无有失。应作是说。此经通说三界四生。谓化生者初受生时。虽具诸根而未猛利。后渐增长方便得猛利。未猛利时诸刹那顷名识支。第二刹那以后名名色支。至猛利位名六处支。是故此经无不应失。或云。有作是说。欲界具十二支。色界有十一支一除名色。无色界有十支除名色·六处。色界应作是说。识缘六处彼无未起四根时故无色界应言识缘触。彼无有色及五根故评曰应作是说。三界皆具十二有支。问。色界生时诸根顿起。云何有名色位。无色界无色无五根。云何有名色·六处位耶色界五根虽定顿起。而生未久根不猛利。尔时但是名色支摄。无色界虽无色及五根。而有名及意根彼应作是说。识缘名。名缘意处。意处缘触。是故三界皆具十二(文)亘三界具十二云事。评家之说既明镜也。设虽今论。意何可违彼论之说耶。
  若依之尔者。正见今论之文云。此中意说。补特伽罗历一切位名圆满者。非诸中夭及色无色。但据欲界补特伽罗。大缘起经说具有故。彼说。佛告阿难陀言。识若不入胎。得增广大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文)具十二支事。唯限欲界。不通色无色之旨。论说定分明也。如何。
  答。此是两论之异说也。更不可学者会通。故光法师释云。准婆沙前后文评家。俱说上界皆具十二。云何此论乃言不具。解云。此论非以婆沙评家为量。取婆沙前师义。此即论意各别(文)。
  问。当处付明十二缘起相。且无明支体者。为唯限无明及相应俱有等法。为当广通眼等五根·命根·众同分等可云耶。
  答。广以无明俱时五蕴为体可云也。两方。若唯限无明及相应俱有等法者。光法师解释中。广以色等五蕴为体(见)。若依之尔者。披今论之所说宿惑位无明长行。述于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现行故。唯限无明品类。不通眼等五根命根众同分等欤被得。若夫通眼等五根命根众同分等者。尤可云。色不相应等既不尔。如何。
  答。凡立十二缘起之由来者。外道计云。我我所合成有有情。内有士夫。我是常住也。外有我所眼等。是无常也
  然而常住我被持故相续不断也。与彼被受用故转变差别也。则总名之有情相续(云云取要)爰佛法家不许者。内寻士夫我。是不可得也。故为之无。既无有能受用我。何得以眼等为所受用耶。只于色·受·想·行·识五蕴。诸法和合之上。假立我名。假立有情名。然有业烦恼力用之时。令此五蕴相续。其力用断位之时。诸蕴则坏。而三乘贤圣遍厌生死过患故。除此业烦恼则入无余。具缚异生多迷五欲妙境故。起三业诸惑久漂有为。故愚夫忘有情相续。谓有情相续。谓有情常住。为令知之。为令厌之。佛出世说大缘起经。于过去远远未来永永。轮转无际相不断之生死。略作三世两重之因果。暂显十二缘起之相生。故彼偈颂上说。无我唯诸蕴。烦恼业所为。由中有相续。入胎如灯焰。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更趣于余世。故有轮无初。下云。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文)故十二缘起之废立。以分位为本。既取位位作相续故。分分皆以五蕴为体。然立名者从胜故非疑。下颂文云传许约位说。从胜立支名。则此意也。若夫唯约无明品类唯三业品类谈者。无明独不行。三业独不起。争得显相续不断之义。若强依名疑之者。名色·老·死以何为体可云耶。故光法师释云。于无始宿生中诸发业烦恼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谓无明。彼五蕴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五蕴现行故。以无明胜从胜立名(文)文意显也。如此成之时。偈颂长行更非违文。况正见长行之文。云诸烦恼位云至今果熟云总谓无明。云俱时行故。云彼现行故。岂非广显五蕴耶。何况至下文云。如说王行。非无导从。王俱胜故总谓王行(文)何为怪哉。光法师释云。以前况可知(文)。
  寻云。论文何故云彼与无明俱时行故之外。重云。由无明力彼现行故耶。答案此事。俱时行故者。显以无明同时诸蕴名无明支云义。彼现行故者。显依前念无明力后念诸蕴现行故。亦名无明支云义被得。
  问。颂文云。宿惑位无明(文)尔者发业润生两惑中。何可云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发业烦恼者。正披今论文。虽述宿惑位无明。未分发业润生别。以何为由忽可关发业烦恼耶。若夫以发业烦恼名无明者。润生烦恼可非无明支。宁可不置简别之言。总标宿惑位无明哉。若依之尔者。
  光法师释。于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云论文云。于无始宿生中诸发业烦恼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谓无明(文)准今此释。宿惑位无明云无明者。是发业烦恼。非润生烦恼被得。如何。
  答。如前重成也。可有二意也。所谓凡今宗意。于见·修二惑。皆有润生之功。如余处论判中述。诸烦恼中无一烦恼于结生中无润功能。发业惑唯限修惑不通见惑。如余处论中云。又发表心唯修所断。见所断惑内门转故。若尔。宿生所起烦恼中。何无有见惑哉。定知。云宿生位无明中。非发业惑而润生之类有之云事。然而今者以助宿业令感现在五果之烦恼名发业。以助现在五果而生之烦恼为润生故。以宿生所起烦恼偏名发业。以现在五果位所起烦恼唯名润生。既宿生·现世俱起见·修二惑。岂过去无润生。现在无发业耶。然宿惑皆助宿业故。名之发业。现惑亦助五果故。名之润生。如此心得之时。两方之难势各为二义之润色。何足设会通哉。
  寻云。宿惑非一。何故偏称无明耶答。光法师余处解释中云。无明通与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显余惑(文)可思之。
  问。当处付明十二缘起相。且以现在爱·取二支望过去无明一支时。其体全同开合为异可云耶。答。两方。若其体全同开合为异者。凡无明支者以宿生所起之诸惑为体。爱支以现在贪烦恼为体。取支以现在贪烦恼或四取为体。既无明其体是广。爱取其体是狭。何可云其体全同开合为异耶。
  若依之尔者。光法师解释中。述现在名色等四用各胜故相显现故。各立一支。未来老死虽复相显。望现四支相稍难知。总标老死。
  以现在名色等之四支望未来老死之一支之时。其体全同开合为异(见)无明·爱·取相例可同。如何。
  答。□于无明·行二支者。取无始已来宿生所起之惑业为体故。广通一切烦恼与福等三业于爱·取·有三支者。且据现在人趣胎生圆满之类谈之故。以贪烦恼为爱支。以贪或四取为取支。以驰求增广横牵引业为有支。既过去二因之建立与现在三因之施设。其义遥异也。更不可准例。何可云其体全同云开合为异耶。但于现在名色等之四果与未来老死之一果。其体全同开合为异之例难者。诚牒光法师今释之时。一往虽似其体全同开合为异。于未来无穷之生死。建立老死之一支故。其中必可有三界五道四生二有等之果。何可必与现在四支是同哉。相稍难知之言。潜显此意者欤。况于行支既举福等三业。于老死宁可简上二界天趣化生等之果耶。若尔现在之四支与未来之一支。其体全同开合为异之例难。似未知深义老死是广。四支是狭是也。
  问。以识·生二支前中有位摄分位缘起可云耶。答。可摄之也。两方。若摄之者。广伺诸论之施设。未见以彼二种中有摄缘起之文。随而正披今论之定判及光法师之解释。全不云摄之哉。定知。不摄之云事。
  若依之尔者。凡谈三世两重之因果者。为显相续不断之轮转也。若夫以彼中有摄缘起者。三世之轮转恐止。有情之相续宜绝。况大圣之善巧空坏。论家之法相将破。宁可不摄之耶。
  答。此事诚难思。夫欲以识支之前之中有摄行支。过·现二生各别也。欲以生支之前之中有摄有支。现·未两生亦异也。加之欲以彼二种之中有摄识·生二支。难摄多念于一念。如何可成之哉。倩案之。净达法师婆沙抄中。以中有名方便识支事有之欤。以彼为依凭。以识支之前之中有还摄识支。以生支之前之中有还摄生支可云也。但于难摄多念于一念云难者。既云方便识支。何可滥根本之一念耶。宜云方便生死。岂不为根本之眷属耶。婆沙抄释可考之。
  问。当处付明胎内五位相。且钵罗奢佉者。为名色支摄。为当六处支摄可云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名色摄者。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中云。云何六处。谓已起四色根。六处已满。即钵罗奢佉位。眼等诸根未能与触作所依止。是六处位(文)如此文者。是六处之摄非名色之摄(见)若依之尔者。同上解释中。引婆沙论文云。中间五位。谓羯刺蓝·頞部昙·闭尸。·健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文)钵罗奢佉是名色之摄非六处之摄云事。甚炳然也。如何。
  答。一论两处之相违。不可不和会。则回愚案云。今论上文引金口之偈颂云。最初羯刺蓝。次生頞部昙。从此生闭尸。闭尸生健南。次钵罗奢佉。后发毛爪等。及色根形相。渐次而转增(文)准此说。于钵罗奢佉位造多时被得。若尔。以六处未满之初位则为名色支之摄。以六处已满之后位亦为六处支之摄可云也。如此得意之时。两文更□相违。何足为疑耶。
  问。爱支唯限一念可云耶。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限一念者。正披论文偈颂。说贪资具淫爱。长行云。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文)论判无诤可通多念被得。依之光法师释此文云。十六·十七已去。贪妙资具及淫爱现行简前位。未广追简后。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爱。此位爱胜故别标名(文)若依之尔者。光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云。如何别立爱·取二支。毗婆沙师许初念爱以爱声说。即此相续增广炽盛。立以取名。相续取境转坚猛故(文)准今此文。爱支唯限一念(见)如何。
  答。此事诚似难思。然而任愚意存一义者。凡案分位缘起之相。如识·生二支自元以结生一念成其义故。唯限一念不通多念于其业十支者。就多念显其相故。约一刹那之义不可有之。是以颂文说贪资具淫爱。长行述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若非多念者。宁可有如此之义相耶。故光法师任文据义。判十六·十七已去被彼。何可疑之耶。但于光法师所引之正理论之文者。非谓必初一念是爱支也只贪烦恼多时经历相续现起之中。初位不增广不炽盛故。名之爱支不名取支。论云未广追求则此意也。后位为增广为炽盛故。名之取支。论述周遍驰求则此谓也。旧云初念取一念。以致此疑欤。全不尔。若如此者。光法师何不释尔哉。既不释尔定知如上断简得其意云事。或云爱支唯限一念也。其旨如一方之难势。立义会难翻前可思之。
  重难云。二义俱难思。且就前义。光法师解释中云。爱·取别者。初起名爱。
  相续炽盛立以取名(文)此释意不违正理文故引正理证之。若尔。初念者初一念云意欤被得。若尔者。光法师则可释其旨。既不尔。明知唯限一念不通多念云事。如何。答。此难尤可然。但如前会之无相违。仍犹准前义可得其意也。
  问。当处付明十二缘起相。且有支者为唯限引业。为当通满业可云耶。答。可通满业也。两方。若限引业者。凡现在所造业悉摄在有支中。有支若限引业不通满业者。当果随可限引果不通满果。宁可有中·生·本·死等相续之义耶。既许现在未来中有·生有相续不断之义。定知于未来有满果云事。若未来有满果者。现在可有满业云事必然也。若现在有满业者。有支通满业云事。谁可疑之耶。何况未来所建立之生·老死之二果者。是满果非引果。岂非现在有支之所感哉。是以过去二因之中。行支未云限引业哉。现在三因之中有支相例可同。若依之尔者。披今论之定判偈颂。说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长行云。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位名有(文)光法师释此文云。又渐长大因取驰求胜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业生位所有五蕴。总名为有。业名为有。是能有故。此从业胜标以有名。乃至准此文。有支已前多造满业未多造牵引业(文)如何。
  答。此事诚以难思。然而任愚意成一义者。于有支摄满业可云也。其旨则如一方难势。但于论文并光法师之解释者。为极难不通。退案之。凡分位缘起之废立者。于一位约胜法标名立义。而于有支位者。专造引业疏其满业。况于满业者。前位多造之故。于有支位不必造之。设虽造之对引业是劣也。故从强据胜显引业隐满业。余支之废立皆以如此。今何可必标劣耶。论文及解释并显此意者欤。重意云。一位中业胜故以业标名。中引业胜故。以引业标名(为言)就中光法师结释述。准此文。有支已前多造满业不多造牵引业。翻而思之。于有支位多造引业不多造满业之义。显之被得。可思之。
  寻云。有之名何标业之名耶。答。光法师所引显宗论中云○能有当果故立有名。有有二种。谓业·异熟。今于此中唯取业有(文)。
  又寻云。有支限一念欤。答。可通多念也。可感顺生·顺后等多生命根众同分故。可思之。
  问。当处付明十二缘起相。且无明·爱·取三支唯限染污性可云耶。答。广可通三性也。两方。若限染污性者。见光法师之解释。十二支悉以当位五蕴为体之旨释成。设虽无明·爱·取三支。何可限唯染污性耶若依之尔者。十二支中别以染污标其名。定知于无明。·爱·取三支者。唯限染污性欤被得。如何。
  答。披光法师解释云○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谓无明○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爱○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取(文)三支既通五蕴。明知亦亘无记·染污二性云事。三支既经历多时。于其间若起善心所有之者。随应可通三性云事亦必然也。但于以染污标三支之名云难者。光法师释云○以无明胜从胜立名○此位爱胜故别标名○此位取胜故别标名(文)岂不尔哉。
  重难云。勘婆沙论之说云。有作是说。五染污谓无明·识·爱·取·及生。余通染污·不染污(文)准此文。前三支及识·生二支限染污性(见)如何。
  答。此是不正义也。何可依用之哉。以何知者。披一具之文云。问。此十二支缘起法。几染污几不染污。有作是说。五染污谓无明·识·爱·取·及生。余通染污·不染污。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此中说分位缘起故。应作是说。一切皆通染污·不染污。前所说五支中。心心所法唯是染污。余通染污不染污。有作是说。识·生二支心心所法。定是染污。余皆不定(文)。
  问。论中付说四种缘起相。且刹那缘起相如何说之耶。进云。论中云。谓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等(文)付之稽今此论判。披余处偈颂云。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文)明知杀业唯由嗔究竟不由贪。盗业唯由贪究竟不由嗔云事。何今为成刹那缘起。忽可成杀业由贪究竟之义哉。若强成此义者。岂不招前后相违之过哉。加之于一刹那无二心生故。立识支之时。六处支忽阙。立六处之时。识支方阙。宁可得具十二支哉。何况此宗生相未来起用。住·异·灭三于现在前同时起用者。光法师余处之明判也。若尔。立生支之时。现在诸支难成。立现在诸支之时。生支亦难成。岂谈刹那缘起之本意哉。
  答。凡杀·盗二罪俱由异·不异二心而成。其如杀由嗔而成。盗由贪而成。是不异心究竟之门也。其如杀由贪而成。盗由嗔而成。是异心究竟之门也。如余处论判中述
  三俱转者。谓以嗔心于属他生俱时杀盗。若尔。所说偷盗业道由贪究竟理应不成。依不异心所作究竟故。作如是决判。应知光法师释之作二解释。恐繁略之。余处十业道三根究竟者。谈不异心之相故尔也。当处刹那缘起者。论异心之相故尔也。
  既各据一义也。何足为疑耶
  就中今谈刹那缘起之时。若不举贪者。爱支可阙故别标之
  嗔非支之数故不标之。又举杀业者。色业之第一故也。更非谓无由贪行盗之义。岂为疑之端耶。如此成之时。招前后相违之过之难势。兼被遮了。但于识支·六处支之阙·不阙者。光法师释此事云。五有色根说为六处。虽数有少。如名色释。或由彼力能满六故。故正理云。有色诸根说为六处。又解。意住名根。眼等五根○说为六处。意虽过去五在现在。从多分说名六处。或可。现识望后名意。若尔。受蕴望彼名色亦名名色。何故不说。解云。名·色二种各有别法充名色体。意于现在更无别法。故说识为意。六处对余境(文)解释既委悉也。何可及学者之劬劳耶。次于生支余支之有无者。光法师又释云。问。生在未来。老死现在。是则时别。云何刹那具有十二。解云。此据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刹那故具十二。又解。生相不据作用。但体现前说有生支。此说刹那缘起。唯约有情有漏(文)此亦委细也。何可异求耶。
  问。识身足论中说刹那缘起可云耶。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说之者。勘婆沙论之说云。虽有此理。而此中说时分缘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非刹那顷有十二支。然识身足复作是说(乃至)彼论虽说多心相续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说十二有支多是别法或同时起○(文)依婆沙论所说。亦识身足论意不说刹那缘起被得。若依之尔者。正披识身足论之说云。于可爱事由无知故便生贪等此中无知即是无明。贪即是行。了别事相即是其识。识俱四蕴即是名色。名色依根即是六处和合即是其触。此中领纳即是其受。受生欣喜即是其爱。增广即名为取。能生后有业即名有。依现起即名为生。诸蕴成就即名为老。诸蕴弃舍即名为死(文)此文无诤明刹那缘起(见)若非刹那者。标今此缘起相之时。何可必于可爱事由无知故便生贪等哉。加之释识·名色二支之时。宁可判了别事相即是其识。识俱四蕴即是名色哉。于分位缘起等者。一位具五蕴故也。加之今论中述刹那缘起之相云。谓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总称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有触。领触名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即名生。熟变为老。灭坏名死(文)文言少虽异其义更无替。何况见杂心论之说云。一刹那顷一切有支现在前故说刹那。如身论说。于庄严事无知故起贪。无知者如是无明。贪者是行。于事知者是识。识共起四蕴是名色。名色建立诸根是六入。六入所著是触。触随觉是受。受所喜乐是爱爱俱生缠是取。受当来生业是。未来阴起是生。阴熟故是老。舍阴是死(文)达摩多罗既引身论之说说刹那缘起。岂非识身足论中施设云耶。
  答。此事依难测。前重虽出二义。稽难势重案之。暂可存识身足论中说刹那缘起云义也。其旨如一方之疑难。退案道理。俱舍·婆沙·正理·显宗等之末论举谈四种缘起。是并任本论诚说之所以欤被得。还知。本论中定可说刹那缘起云事。而识身足论既为提婆设摩之所造。将为六足论之随一。岂不说今此缘起哉。况于婆沙有文哉。何况于杂心论之说是分明哉。但于婆沙论文一说者。凡披婆沙论二十三卷有二师异说。初师云。设摩达多说曰。一刹那顷有十二支。如起贪心害众生命。此相应痴是无明。此相应思是行。此相应心是识。起有表业必有俱时名色。诸相共起伴助。即是名色及与六处。此相应触是触。此相应受是受。贪即是爱。即此相应诸缠是取。所起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能起即是生。熟变是老。灭坏是死。嗔·痴·杀有十一支。无爱支故(文)第二师云。虽有此理。而此中说时分缘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非刹那顷有十二支。然识身论复作是说。于可爱境由无知故起贪着时。此中无知是无明(乃至)灭坏是死。内热是愁。哀泣是悲。五识相应不平安等受是苦。意识相应不平等受是忧。心憔是恼。乃至广说(文)。
  重起问答云。前说后说有何差别。答。前说是一心。后说是多心。前说是刹那。后说是相续。是谓差别。彼论虽说多心相续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说十二有支多是别法或同时起。此论所说十二有支皆具五蕴时分各异(文)然所以二师相分者。于识身足论文有委曲故也。则彼论云。于可爱事由无知故便生贪等。此中无知即是无明。贪即是行。了别事相即是其识。识俱四蕴即是名色。名色依根即是六处。和合即是触。此中领纳即是其受。生欣喜即是其爱。增广即名为取。能生后有业即名有。诸蕴现起即名为生。诸蕴成就即名为老。诸蕴弃舍即名为死。于内热恼即名为愁。发言恶嗟即名为叹。五识相应不平安受说名为苦。意识相应不平等安受说名为忧。其心热恼扰恼燋恼说名扰恼。等起谓生。言如是者。示现了开发增语能生起故说名积集。谓至极究竟圆满。大苦蕴者。大灾猛大苦大恼显大世分众苦聚。又诸无明未断未知为因为说诸行生起。谓随福行随非福行随不动行。如是诸行未断未知为因为缘诸识生起。或往善趣或横恶趣。如是诸识未断未知为因为缘名色起。或在此世或在后世。如是名色未断未知为因为缘六处生起。或有圆满或不圆满。六处和合故有其触。随触领纳故有其受。受生欣喜故有其爱。即爱增益说名为取。能感后有业名为有。诸蕴现起说名为生。诸蕴成就说名为老。诸蕴弃舍说名为死。于热恼说名为愁。发言恶嗟说名为叹。五识相应不平安受说名为苦。意识相应不平安受说名为忧。其心热恼扰恼燋恼说名扰恼。等起谓生。言如是者。示现显了开发增语能生起故说名积集纯谓至极究竟圆满。大苦蕴者。大灾大横大苦大恼顺大世分苦蕴聚(文)从于可爱事由无知故至顺大世分众苦聚者。明刹那缘起。从又诸无明未断未知至大世分苦蕴聚者。明分位缘起。初师取初文为证明刹那缘起。第二师取后文为证明分位缘起也。又就初文有二段。诸蕴弃舍说名为死以上正明刹那缘起。于内热恼即名为愁以下。准分位缘起之老死支。于刹那缘起之老死支。亦可有愁叹苦忧恼等之义之旨显也。更非谓约实事有其相有其义。勿以为怪。以何知者。至结文云顺大世分众苦故故也。或四种缘起中。分位缘起是其本也。其中既说愁叹苦忧恼等之相故。刹那缘起中亦说之。是则如云乘言便故也。可思之。是以俱舍·婆沙等中说刹那之中。更无说愁叹苦忧恼等事故。说分位缘起之中。自有说愁叹苦忧恼等事故可思之。又诸论中说刹那缘起·分位缘起之文。皆符合识身足论之今文明知。彼论并说二种缘起云事。若夫不以识身足论之上文为刹那缘起者。方可名何缘起哉。依之婆沙论下问答之中述。彼论虽说多心相续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说十二有支多是别法或同时起之或同时起之言。岂非说刹那缘起哉。
  遂至下判此论所说十二有支皆具五蕴时分各异。显发智论中唯说分位缘起不说刹那缘起欤被得。若尔。对明说刹那缘起之识身足论举今此疑。对发智不举此□还招其不审者欤。凡于识身足论之初文明刹那之证□是多。恐繁略之。学者宜留心见之。又婆沙论之说以同□中初师之结文云。嗔·痴·杀有十一支。无爱支故(文)此是结□贪行杀之义也。第二师对之述。虽有此理。而此中说时分缘起(乃至)非刹那顷有十二支。然识身足论复作是说等。颇违理背文。仍以第二师暂可处不正义欤被得。不可有相违。
  重难云。识身足论中明分位缘起毕结文云。顺大世分苦蕴聚(文)于三世中顺何世哉(是一)初文明缘起毕。同结顺大世分众苦聚。若尔。上所说之顺大世之言。同下所说之顺大世之言。何以彼为证成刹那缘起之义哉。答。此难尤可尔。但上刹那缘起之时云。顺大世。是准分位缘起例分位缘起(为言)下分位缘起之时云顺大世。是准过去例现在(为言)譬如。因明疏中云言同意别故无诸过也。可思之。此疑者贞禅大僧都祇短抄中被载之间。定有深所以欤。仍同举之。今所引之诸文悉如彼抄被引之于义者。却不被记之。但进释中云。非说刹那缘起(云云)。
  第二重难云。付之。文相起尽无争说刹那缘起(见)依之杂心论中(云云)以上。
  问。论文云。复有说者。刹那·连缚。·如品类足。俱遍有为(文)尔者正义可云耶。答。两方。若正义者。凡四种缘起中。以分位为其本。显有情三际轮转无穷之义故也。而分位缘起既限有情有漏。不通非情无漏。刹那·连缚相例可同。何况本末两论中说刹那缘起。
  皆限有情有漏不通非情无漏(见)连缚缘起准例可等。是以前师意。刹那·连缚俱限有情有漏(见)明知。后师意非正义云事。
  若依之尔者。此师既依品类足论意成俱遍有为之义。何可诤云不正义哉。依之光法师全不判正不云不正义。以知。是正义云事。
  答。今此第二师意。是正义非不正义可云也。其旨则如一方之难势。但于疑难者。自本为别师之义。何可以初师意难之耶。
  重难云。无漏弃背生死。何于彼立缘起可云耶。况于无漏法者。无明·爱·取之三支决定不可有也。宁可成十二支耶。答。此难尤可然。但会之可有二义也。所谓一义云。设虽于无明·爱·取三支阙之。以余九支废立之。可有何失哉。例如今论意。于欲界中际不圆满之类。及于色·无色界自本不圆满随应立缘起也。一义云。翻无明而立明支。翻爱而立无贪。翻取支而或立增上爱为支。或以相应心所随应为取支。何无其谓哉可思之。
  寻云。前师意说连缚缘起欤。答。说之也。光法师释云。刹那不同故叙异说。连缚意同故不别解(文)意云。于刹那缘起者。初师云限有情有漏。第二师云通非情无漏。故前后二师之说是不同也。于连缚缘起者。第二师虽始云出之。是同刹那缘起通非情无漏也。还知。初师意亦说连缚缘起。然通非情无漏。故其意与第二师是同故不别解也(为言)云事。
  重意云。初师意。刹那·连缚二种缘起中。刹那缘起唯限有情有漏不通非情无漏。连缚缘起不限有情有漏。广通非情无漏之义存之。第二师。刹那·连缚俱不限有情有漏。同通非情无漏之义存之。故于刹那者前后异说相分。于连缚者无异义故。初师无别述。是则让其义于第二师故也(为言)可思之。
  问。光法师述连缚缘起相作二解释。尔者。其二释意如何判之哉。进云。光法师释云。无间名连。相接为缚。或邻次名连。相属名缚(文)付之。无间·邻次其义是同。相接·相属不异。宁可为二释哉。答。无间者以遮诠释连之义。邻次者以表诠释连之义。接者是续之义也。相者前念能令后念续。后念还能续前念之义显也。是则缚多物令不离之义成之也。属者是者摄之义也。以前念摄后念。以后念摄前念。名之相属。此是前后两念至亲近故不离名之缚(为言)其义各别也。何不为二释哉。
  寻云。次文云。故正理云。连缚缘起谓同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文)二释俱证之欤。唯证第二释欤。答。并证二释可云也。则以无间之言证二释。以相属之言证第二释之旨。可得其意也。自余准知可证之也。

  问。光法师所引正理论文云。分位缘起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文)尔者。三生中过未二生者。为唯限现在前后一生。为当过去无始未来无穷生可云耶。答。两方。若限现在前后一生者。披光法师上解释。述无明·行二支之相云。于无始宿生中诸发业烦恼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谓无明(乃至)于无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动等业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得行名(文)过去之生既及无始。未来之生何非无穷哉。今论意以如此。正理论岂不然耶。若依之尔者光法师引今此正理论之说为证云。此约生·及不定业·烦恼说(文)明知过未二生者唯限现在前后之一生不通无始无穷生云事。若通过去远远未来永永之生者。行·有二支岂限顺生·不定之二业。无通顺后业之义哉。
  答。此事诚为难义。不可不审定。仍试回愚案云。自本谈过未二生之时。或云取过去无始未来无穷之生之义有之。或云取现在前后之一生之义有之欤。故光法师释上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等之一段文之时。判于无始宿生中诸发业烦恼(乃至)总谓无明。述于无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动等业(乃至)总得行名。释下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之文之时云。此约前后十二支位所有五蕴无间相续.名为分位。此约生·及不定业·烦恼说(文)。
  重意云。上论文虽无无始之言。光法师自别加无始之言。下论文虽无无间相续之言。光法师自别加之。明知。于上下两文各据一义成之云事。就中今论两处俱不云无间相续故。正理论师故加此言欤被得。光法师则释下文之时。引正理为证成取现在前后之一生为过未二生之义。如此得意之时。一往文理能成欤。不可有相违。若准下文者。过去无明与现在爱·取开合为异。又现在名色四支与未来老死一支亦尔也。可思之。
  此事者。上疑现在名色四支与未来老死一支之同异之时。粗虽显其旨。今违上之文出来之间。重难之。但今举两义上成一义况论义之作精是异故。不可有繁重之过者欤。
  问。宝法师意。连续缘起通非情可云耶。
  答。可通非情(见)。两方。若通非情者。为定宝法师意。正披今论诚说。上述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毕下云。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文)而分位缘起既限有情。远续缘起宁可通非情哉。依之见光法师之定判云。即此分位缘起隔远相续名为远续(乃至)分位远续唯是有情有漏(文)设虽宝法师意。更不可背论判之施设者欤。若依之尔者。宝法师解释中云。今评远续·连缚二种缘起别者。远续唯隔越。连缚唯无间远续是异熟因。若兼无情。亦远同类因。若有情亦遍行因。连续定非异熟因。通同类·遍行·及能作。除相应·俱有·异熟因。异熟因非连续故。相应·俱有非前后故。不名相续(文)如解释者。可通非情被得。如何。
  答。宝法师既连缚·远续二种相对论差异之时。唯谈六因之具不具。更不云情非情之通局。而连缚缘起既通非情。远续缘起岂限有情哉。况正述若兼无情亦远同类因。其旨弥必然也。但于论文之起尽者虽难思。推此师意。光法师任论文成限有情之旨故。为违彼释故显通非情之义。是则许隔越同类因故尔也。若存此义之时。会论文者。于有情谈远续缘起。是其本故。云即此悬远也。更非谓云尔故遮通非情之义。何无其谓哉次于光法师之解释者为人师之异释。不及设会通者欤。
  寻云。光法师何故乍许连缚缘起通非情。不许远续缘起通非情之义哉。就中远续·连缚之不同者。隔越邻次之时分许欤闻如何答。有情名相续。非情名非相续所以然者。有情具业烦恼故。无始以来无有间断故名相续。非情不具业烦恼故。只花实芽茎等无间续生之程。似有相续之义。然而若一念有不续之义。则枯椊不续。故名非相续。若尔。于非情者。虽许邻次缘起立连缚之名。无许隔越缘起立远续之称被得。准知。于非情者。虽许邻次之同类因。不许隔越之同类因故。远续缘起不通非情之旨成之欤。难云。若尔者。光法师意。于非情有一刹那之义许之欤。岂不违诸论一同之定判哉。答。
  问。以过去业名有支。以现在业。名行支可云耶。进云。论疏中不云尔也。付之。凡过去所造业正感现有有现果。岂不立有支之名耶。现在所造业既为意亦为身语。何当体受称不名行支哉。
  答。光法师释此事云。有谓能有未来世果。即是业性。此位业胜故标有名。现业创求当果胜故。标以有名。过业非是创求故。当体受称(文)准此释。于过去业有有现果之义。于现业有有当果之义。若尔。俱可与行之名同。可立有之称。虽然过去业无创求当果之义故。不约能有门名有。而当体受称。现在业有创求当果之义故。不当体受称。约能有门立名被得岂不然耶。
  重难云。据创求之义立有之名。据不创求之义。当体受称云事。犹难得其意。如何。
  答。此难尤可然。但案此事可有深意。所谓光法师上解释所引显宗论中云。有有二种。一业有。二异熟有(文)而今论颂文云。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文)定知。是引业引果非满业满果云事。若尔现业中虽可摄满业。以引业为本故。今立有之名。不当体受称。过业中虽可摄引业。以满业为本故。当体受称。不与有之名。以何知者。现在五果既为满果。过去业岂非满业耶。若据此义者。未来二果虽为满果。生灭之名宜通引果。有始终故。若尔。生老死之名只显生灭也。若显生灭者。不可遮引果云事必然也。况生之言专显引果。如云此一生言显一同分。爰知生之言先虽显生有一念。兼潜示引果也。光法师今解释中。述有谓能有未来世果。即是业性。此位业胜故标有名。专显此意也。源存此义也。上谈创求不创求之差云添之也。乞勿执枝叶忘根本矣。光法师今以过去业释不创求。明知。以过去无始之生为一生。全非唯取现在前一生为过去一生云事。以今疑之次决上来之义也。可思之。
  问。论文云。有余释言。余契经说。非理作意为无明因等(文)尔者。论主许此说可云耶。
  进云。论疏中论主破之不许之(见)付之。凡今此说者古世亲意也。而论主是为法师之门人。何不许之耶。宁可破之耶。加之。正理论师犹不破之(见)今论主岂不依用之哉。答。论主以理为宗。非以婆沙评家为量者。光法师处处之明判也。准知设虽论主为彼门人。彼师若成违理之义之时。宜可破之。更不可许之云事。其旨必然也。但于正理论师不破之云难者。披光法师一段之解释。云此下叙异说。古世亲解。是后世亲祖师。即是杂心初卷子注中云和须般豆。是说一切有部中异师。此中已破故正理不非(文)不可有相违。
  问。以无漏心现前位摄分位缘起可云耶。
  答。两方若摄分位缘起者。凡三世两重之缘起者。约异熟因果以论之也。而无漏心者非异熟因非异熟果。何可有摄分位缘起之义哉。是以光法师解释之中云。分位远续唯是有情有漏(文)若以无漏现前位摄分位缘起者。分位缘起岂不通无漏耶。
  若依之尔者。凡分位缘起者为显相续不断义也。若以无漏心现前位不为分位缘起之摄者。有非分位摄之有情无间相续义忽可坏耶。依之尊者望满意。以无漏心成就之人摄分位缘起之中(见)如何。
  答。案此事可有委细之料简也。所谓寻有为无漏之相。无漏非过去二因非现在五果。非现在三因非未来两果。故全不可有以无漏法施设分位缘起之义。据此意故。光法师述分位远续唯是有情有漏。不云通无漏也。若于被克爱支之位。若于被克取支之位。若于被克有支之位。宿习开发圣道现前之人有之者。则论应名爱支位三人。名取支位之人。名有支位之人。可云也。何据无漏心现前不立爱支·取支等之称耶。例如中有位断惑证果之人名中般涅槃圣者也。重意云。非被克爱支之时分。必念念恒时起贪心。非被克取支之时必念念恒时起取心。非被克有支之时分必念念恒时造牵引业。只如此分位此法胜故。从此法立支之名云许也。是以光法师释云。四岁·五岁已去。十四·十五以来○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受。受用胜故别标受名(文)又云。十六·十七已去。贪妙资具及媱爱现行○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爱。此位爱胜故别标名(文)又云。年渐长大。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遍驰求不辞劳倦○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取。此位取胜故别标名(文)又云。又渐长大。因取驰求胜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业生位所有五蕴。总名为有。业名为有。是能有故。此位业胜。标以有名(文)若尔。设虽不云以无漏法为缘起体。以之摄缘起以为缘起摄云事。何可强遮之哉。若夫强不摄缘起者。三乘圣者无不处缘起中。若不以所起无漏心摄缘起者。受·想·识三蕴及色·行二蕴少分是无漏也。缘起体唯是色·行二蕴少分可是。宁可得云所有五蕴总名为受云所有五蕴总名为爱。云所有五蕴总名为取。云所有五蕴总名为有耶。何况。光法师释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现行故之论文云。于无始宿生中诸发业烦恼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谓无明。彼五蕴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五蕴现行故。以无明胜从胜立名(文)准此文。经生圣者过去曾起无漏五蕴。由无明力现行故。是可无明摄被得。爰知。虽非以无漏法正施设分位缘起之作法。以无漏心摄缘起中以为缘起摄事。更不可遮之云事。若不尔者。诸文忽致相违。道理亦致牟盾。可思之如此成之时。两方之难势还为□答之润色者欤。
  重难云。论文云彼与无明俱时行故。云由无明力彼现行故者。约有漏五蕴可云尔。何可关无漏五蕴哉。良以。无漏心与无明俱时行之义不可有也。二心一念不并故。又由无明力无漏心现行之义不可有也。乖角二法故。次若以无漏摄缘起者。无漏则云缘起体。何乍云摄缘起非缘起体之旨成之哉。答。凡分位缘起之废立者。谈有情相续之因缘故。正以异熟因异熟果为其体。是有情之本故也。然而非异熟因果之外。无余因果之相。
  然余因果彼因果之上谈之故。以余因果摄异熟因果之中以立其名。更非所遮者哉。如此之废立者。圣教通备之施设。诸部一同之谈旨也。何可始疑之耶。夫欲取之体者非异熟因果。如何可成之耶。欲不取之体者。有情相续方断有。何要须哉。不如只为之摄不为之体被得。例如以暖等善根之得望暖等善根之时。是疏故不为之善根体。有便故为之善根摄。次有无明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五果。有五果故无漏心转无漏现行。岂不由无明力哉。又无明得现行故。有漏色·行二蕴现行。有漏色·行二蕴现行故。无漏五蕴现行。岂不云无漏五蕴与无明俱时现行哉。何不举彼与无明俱时行故之论文为难哉。
  问。以威仪·工巧·通果三无记心现前位。摄分位缘起可云耶。答。可摄分位缘起也。两方。若摄之者。凡分位缘起之废立。约异熟因果论之也。而威仪·工巧等三心全非异熟因非异熟果。何可摄在分位缘起之中耶。若强摄之者。宁可顺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两果之施设哉。若依之尔者。凡有情之为有情。无不摄在今此缘起。设虽威仪·工巧等三无记心现前之位。何不摄之可云哉。
  答。光法师释云。四岁·五岁已去。十四·十五以来○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受。受用胜故别标受名○十六·十七已去○此位中间所有五蕴。总名为爱。此位爱胜故别标名○年渐长大○此中间位所有五蕴。总名为取○又渐长大○此业生位所有五蕴。总名为有。业名为有。是能有故。是能有故此位业胜。标以有名(文)准此等解释。位位所起之五蕴。设虽非异熟因异熟果之摄皆悉摄。彼位位随应以得位位之称被得。重意云以异熟因果为本。余三性因果摄之属之。彼四·五岁。十二·三岁。十六·七岁。年渐长大之言。可思之。若以所标之名定其体者。一二年之间。念念宁起受哉。念念宁起爱哉。念念宁起取耶。念念宁造引业哉。如此成之时。分位缘起之废立能成。难势之趣自被遮也。
  以前之疑中委细记之。准彼可思之。
  问。以他界他地有漏诸蕴摄自界自地分位缘起可云耶。答。可有二义也。两方。若摄之者。凡分位缘起之废立者。约异熟因果以施设之。如云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两果。而他界地之有漏法非自界地之因果摄。何以彼摄此可云耶。若夫强摄之者。然由烦恼界有差别之性相忽招相违。然由有漏系地坚牢之轨则似致牟盾。若依之尔者。于爱·取·有等之诸位。若有入定得通离染得果等之人者。何不以彼诸心摄爱·取·有之分位哉。何况披今论之上文。上述但据欲界补特伽罗大缘起经说具有故毕下云。于宿生中福等业位至今果熟总得行名(文)光法师释此文云。于无始宿生中。福非福不动等业位所有五蕴。至今五果熟位。总得行名。
  以业感果胜故别标(文)既于欲界行支正摄不动业(见)行支以如此余支亦准例。明知。以他界他地之有漏诸蕴摄自界自地之分位缘起云事如何。
  答。如前重成之。可有二义也。一义云。
  前疑之中以无漏五蕴摄分位缘起之旨成之毕。今疑并准彼可思之仍文义今略之一义云。无漏五蕴非系地法故。还属欲界地之分位缘起云事。颇不道理。有漏五蕴是系地法故。难以他界地之所属摄自界地之缘起哉。例如云有漏自地依。无漏随生处但会难者。起他界他地心之时。唯色·行二蕴犹存故。缘起之相续更无别。何可违有情之轮转心。次云所有五蕴者。约不起他界他地心之人论之
  或约多分论之。或念念具五蕴故云所有。更非谓一念必具五蕴。或五蕴者总相云之也。若约一念者。以色·行之存在犹名五蕴也。是五蕴之所摄故也。例如六处之随一生之时名具六处。次于不动业之难者。彼他界他地之行支故别。若彼界地缘起之摄。何可摄此界地之缘起哉。然光法师加福·非福二业烈不动业者。广举无始所造之业故烈之也。更非谓欲界地行支故烈之。何为难势哉。或福等三业之所摄故烈之。或乘言便故尔也。可有何失耶。
  寻云。二无心定如何。
  答。可有二义也。如上。
  问。当处付明十二缘起相。且有支唯限一念可云耶。答。不可限一念也。两方。若限一念者。光法师解释中云。又渐长大。因取驰求胜故。积集能牵引当有果业。此业生位所有五蕴。总名为有。业名为有。是能有故。此位业胜。标以有名(文)准今此释。可通多念欤被得。若依之尔者。光法师引正理论分位缘起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之文为诚证。释成行·有二支是顺生业非顺后业之旨。而见今论之前后。余处结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当卷云。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文)准此生诸文思之。有支唯局一念不通多念被得。若夫通多念者。有支岂不通顺后业哉。
  答。有支一念多念事。虽未窥先贤所存。可通多念之条。理在绝言之谓也。其旨如一方之难势。重成其趣者。设虽叠分位于三生。设虽结引业于刹那。考有支之造时。宜经历于多时也。所谓自十六·七岁乃至二十四·五岁。名之爱支位。自二十五·六岁乃至三十四·五岁。为之取支位。自三十五·六岁乃至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云之有支位欤被得。光法师判。十六·七已去(乃至)总名为爱○年渐长大(乃至)总名为取○又渐长大(乃至)总名为有故也。若尔。自三十五·六岁(乃至)五·六十岁。或由妻子眷属等致种种之奔波。或亦家业相承等运时时之妄念。此等恶业何不取果用于当来之同分哉。或由教缘师命等切切行施戒等。或由生得·闻·思惠数数知苦乐等。此等善业岂不绝感有身于人天之总报哉。此中若随应一念结引业者。余宜满业如余处之解释中。述初是引业。后是满业。判唯一能引余助满故。凡今此分位者。有情之心品坚牢而微性通体故堪结引业。以前分位未如此故。不能造引业云许也。何得意于一一念皆为引业。何得意于三性五蕴皆尔也。致如此之难势哉。光法师述有支已前多造满业。未多造牵引业之意在斯者欤。此旨前前疑之中多显之。何可始疑哉。故如此得意之时。难势自被遮者欤。况有支通满业之义之前。弥不可限一念。其旨□论也。又老死通多生之义之前。有支可通顺后业云事必然也。宁可限一念哉。可思之。
  问。尊者望满意。约分位缘起。缘起·缘已生相对明四句分别相(见)尔者。以未来罗汉最后心摄第四句可云耶。答。可摄之也。
  两方。若摄第四句者。今论述第四句者诸无为法。婆沙论判有非缘起法亦非缘已生。谓无为法。依之光法师释云。第四句非是缘起亦非缘已生。谓诸无为法。不能为因取诸果故。体是亦可云故不从因起非缘已生(文)依此等之诸文。云以未来罗汉之后心摄第四句(见)若依之尔者。凡罗汉之后心者。异熟·威仪二无记心是也。而未来故非同类因。非染污故非遍行因。非善恶故非异熟因。分位缘起故非俱有相应因。谁可云缘起法哉。然而是非过现二世。岂为缘已生哉。若尔。非缘已生非缘起。宁可不摄第四句哉。
  答。可以未来罗汉之最后心摄非缘起非缘已生之句也。其旨如一方之疑难。但于俱舍·婆沙两论及光法师解释者不云摄之云难者。无为法既非三世摄故。是为非缘起非缘已生之句。仍就显露。且举无为法不出彼后心也。若总理论之者。宜答如之者欤。以何知者。于缘已生非缘起之句之中。举过现罗汉之后心准知。彼未来后心非缘起非缘已生被得。其理必然也。
  寻云。今此师说正义欤。
  答。既不以缘已生置未来。定知。非正义云事。正义意为因之边名缘起为果之边名缘已生故。可思之。
  问。尊者望满意。分位缘起者为唯约异熟因果论为当兼约同类·遍行等余因果论之可云耶。答。不限异熟因果。可约余因果论之也。两方。若限异熟因果者。云无明缘行之时。以无明望行支。更非异熟因。以行支望无明。全非异熟果。云识缘名色之时。以识支望名色。更非异熟因。以名色望识支。全非异熟果(乃至)生缘老死。随应亦复如。此以知。兼约同类·遍行等余因果论之云事。若尔。设虽今此师意。何限异熟因果可云耶。若依之尔者。彼师意。缘起·缘已生相对。致四句分别之中。于缘已生非缘起句之时。举过去现在罗汉后心。以之思之。唯约异熟因果立分位缘起被得。若夫约同类·遍行等业因论之者。虽罗汉后心非异熟·遍行之二因。与未来诸无记心起同类因取果用。岂不为缘起法哉。既为非缘起法。测知。不约余因果论之云事。如何。
  答。彼师意。分位缘起者。专约异熟因果谈之。兼约同类·遍行等余因果论之可云也。其旨如一方之难势。但于难势者。凡分位缘起者。谈相续无间之因果也。而罗汉最后临入涅槃二无记心之次念。无有相续现起心故。以之所为非缘起法也。今此二无记心虽与远未来诸无记心。随应起同类因取果用。是远续缘起之摄。非分位缘起之摄何为难势之端哉。
  问。正义意许尊者望满缘起·缘已生四句分别说可云耶。答。不可许之也。两方。若许之者。彼师意既于未来不立缘已生。正义意宁可许之哉。若依之尔者。彼所说既叶道理。正义意尤可许之也。
  答。见论文偈颂。结此中意正说。因起果已生。长行云。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如是一切二义俱成。诸支皆因果性故(乃至)谓若观此名缘已生。非即观斯复名缘起。犹如因果父子等名(文)此文意既显。以一支望前名缘已生。望后名缘起。然一一支皆具缘起·缘已生之二义之旨成之。始自无明终至老死。名缘起名缘已生云事。更不可疑之。若尔。设虽未来法。望前之时为缘已生云事亦必然。此是过现法之种类故也。正义意如此。而望满意不存此等义门。宁可许之哉。
  问。正义意。分位缘起者。为唯约异熟因果论之。为当约同类遍行等余因果论之可云耶。答。总约异熟因果论之。别约同类。·遍行等余因果论之可云也。
  以前就□者。望满说粗记此事毕。准彼可得其意也。仍不委之。
  问。经部宗意。十二缘起悉不以五蕴为体可云耶。答。悉非以五蕴为体可云也。
  两方。若悉不以五蕴为体者。凡十二缘起之废立者。前位次第与后位为因。后位次第与前位为果。如云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是则三世流转十二相续之谓也。岂非取位位五蕴为其体而从胜立名哉。若夫无明·行二支唯以行蕴为体。识支唯以识蕴为等者。彼同时余蕴据何得相续流转耶。何况如名色·六处·生·老死等未标别名。宁可不通五蕴耶。是以有宗意。十二支悉以五蕴为体定。加之光法师余处解释中。释岂不可说为余慢等之论文云。经部诸师不信无明别有实体(文)若尔。无明既无体也。余四蕴非无明体。以何为无明支。与行支为缘之义可成之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释经部诸师作如是问。此中所说为述己情为是经义。若是经义。不然。所以者何。亦前所说分位缘起十二五蕴为十二支违背契经(乃至)故前所说分位缘起。经义相违之论文云。此是决择。此即述经部难分位缘五蕴为体。经中既说无明等四以三际无智等为体。故知。非以五蕴为体。此即违经。经了义故(文)论判无争经部师意存十二支悉非五蕴为体之义(见)如何。
  答。云十二支悉以五蕴为体。云悉不以五蕴为体者。是有部·经部之诤也。然光法师释云。经部立理通释结成己义。虽于诸十二位皆有五蕴。非即用彼五蕴为体。相由籍者方立违。然随此因有无彼果定有无者。可立此因法为彼果法支。如阿罗汉虽有五蕴而无有行。随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乃至或有五蕴而无爱等。故知。非由五蕴力故立十二支。汝若言无学五蕴由无无明等故不立支者。是即正由无明等力立支。不由五蕴力立。是故缘起经义即如文所说。或如我所说。唯用无明等为体(文)解释既明着也。学者何劬劳哉。但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之施设者。凡前前后后之相续者。是疏助之缘果。非真实之因果。其云缘不云因。岂无深致耶。其真实因果者。以过去二因望现在五果。以现在三因望未来两果是也。而于过去世起无明·行二支之时。虽非无色·受·想·识四蕴。彼四蕴非现在五果之因。何可为彼二支之摄哉。于现在世识等五果生之时。虽非无惑业现起。非过去二因之果。宁可为今五果之摄耶。于现在三因未来两果之时。各各不具五蕴。准例可知悉欤。如此得意之时。自余之难势随而被遮毕。次于有部宗之例难者。既及对论。何以彼义可难此义哉。不足设会通。次于无明无体之难者。彼宗意。无明无体者。慢等烦恼不知诸法故。即以彼名无明故。所述无明无别体之旨也。非谓之尔故。于无明总无其体。何来为难势哉重意云。过去所起慢等诸烦恼即无明也。岂不为现在五果之因哉。
  问。经部宗意。色·无色界受支。如次以五受·三受为体可云耶。答。可有二意也。两方。若如次以五受·三受为体者。凡色·无色界者。其处胜妙。其心微细也。宜于色界建立三受。于无色界建立一受。设虽经部宗意。何不辨五识意识之差异。可不存身受·心受之不同耶。依之今论中述彼部意或判。依此便生乐等三受。从此三受引生三爱。谓由苦逼有于乐受发生欲爱。或有于乐非苦乐受发生色爱。或有唯于非苦乐受生无色爱。或云。为自受乐非苦乐故。造作身等各三种业。谓为自身受当乐故造诸福业。受当来乐非苦乐故造不动业。受现乐故造非福业。如是名为无明缘行(文)光法师释前文判。从此三引生三爱。谓由欲界苦逼恼故。有于乐受发生欲界爱。或有于色界初·二·三定乐·第四非苦乐受发生色界爱。或有唯于无色界非苦乐受发生无色界爱。述后文云。众生为自受乐及非苦乐故。造作身·语·意各三种福·非福·不动业。谓为自身受欲界当乐故造诸福业。为受当来色界下三定乐及四定以上非苦乐故造不动业。为受欲界现在世中五欲乐故造作杀等诸非福业。如是名为由无明为缘能起于行(文)。
  若依之尔者。勘光法师余处之解释云。若依经部。苦乐随身至四定。忧喜随心至有顶。彼宗意说。有身即有苦乐。心即有忧喜(文)退披成实论之说云。苦乐在身。随所得身乃至四禅。余三在心。随所得必乃至有顶(文)而成实多依经部者。出光法师余处之定判。谁可疑之耶。加之净影大师解释中。述成实论意云。苦总四禅。忧至非想(乃至)乐在欲界。喜至非想(文)若尔。约十二支论受支体之时。于色界者通五受。于无色者亘三受云事。论判解释其旨甚炳然也。如何。
  答。此事颇为难义。如何可会之哉。然光法师两处之定判既致桙楯。实有深所以欤。倩案之。彼部意。于三界谈五受。有粗细之不同欤。若约粗论之者。忧·苦二受唯局欲界。喜·乐二受通在欲·色。舍受一者广亘三界也。若就细云之者。苦·乐·舍三受在欲·色二界。忧·喜·舍三受通欲·色·无色可云也。思而可知也。故净影大师大乘义章中云。忧根苦根。○成实大乘粗在欲界。论其细者。苦总四禅忧至非想。故经说言。苦乐随至于四禅。忧喜随心至有顶也。喜根乐根○成实大乘粗同毗昙。论其细者。乐在欲色。喜至非想(文)准高祖之定判可思光法师之解释也。不可有相违。
  寻云。就大乘义章释。且成实大乘者。成实即大乘欤。成实与大乘欤。答。贞禅大僧都祇短抄中被记之。可见彼也。
  问。论文云。有说。缘起是无为法。以契经言。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性常住(文)尔者。说一切有部异师说欤。答。或云当部之中之异师说。或云余部之说之二义可有之也。两方。若当部之中异师说者。光法师释今此论文云。准宗轮论。是大众部等计(文)若依之尔者。此说既出本论婆沙之说。岂非当部之异师说哉。
  答。光法师问俱舍论之今文作二释。其释云。准宗轮论。是大众部计。又婆沙二十三呼为分别论者(文)初释意。今论云有说者。直引大众部之说载之被得。若尔。是余部之有说。非当部之异师(为言)第二释意。今论云有说者。是引婆沙会分别论者之说载之被得。则当部之异说。非他部之异说(为言)。
  重意云。婆沙会五百罗汉者。悉有宗之门人。不交他部之学者。其中分别论者意自同大众部之计欤。可思之。
  寻云。今此分别论者意同尊者望满说欤。
  答。不尔。今分别论者意同大乘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之说。大众部之计多以如此。
  尊者望满意以无为法摄云非缘起非缘已生之第四句云许也。其义既不同大众部之计。是以论疏中虽述非正义之旨。全不云余部之说者哉。
  应永十二年九月二日夜。于东大寺普门院书写功已。凡厥书写之功不虚。而光亡后灭之有缘。遂开悟于梵行已立之台。钻仰之力无朽。而有宗·经部之疑开辨通释于决择谈论之庭。愿以善根余薰。普及沙界群萠而已。
  右笔华严宗相传清熏(年龄二十九□呼□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