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俱舍论第十五卷抄

  承久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东大寺中院始之。
  问。眼根成就圣者。九结中成六结之人。于十随眠所系。可有多少不同耶。答。可有也。两方。若云有不同者。于三结成就人者。无此不同。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中。可有多少之不同(见)如何。
  答。可有多少不同也。异离欲人入见道苦类智未生位。九结中除悉·嫉·悭余六结成就之类也。于十随眠中。除嗔九随眠成就之类也。预流一来果圣者。九结中除见·取·疑余六结成就之类也。于十随眠中。唯成修断四惑也。故有多少不同矣。
  答。于他身见惑得缘缚断无为事。可云断修惑第九品之位也。其故者。自身修惑可缘他身见惑故。于自身修惑之尽处。可得他身见惑缘缚断无为也。
  难云。自身修惑缘他身见惑者。可云见惑。更不可云修惑。例如重缘惑见所断如何。
  答。若自身修惑缘自身见惑者。诚可有见修杂乱之过。他身见惑。是疏远故。自身修惑虽缘彼。更不可有见修杂乱之过也。
  答云。坚于离染地。述不退姓名坚。可限第六种姓也。其故。披婆沙论之所说。已离自地染退法异生。于上地造顺生业(说)若夫亘六种姓不退。云不退法亘六种姓退。云退法者。何于上地可造顺生业耶而婆沙论全文。大旨同今论心。以婆沙思此论。其义可同也。何况见余处光法师解释。致若异生位第六种姓容有退者之问。引今此文答此问。解云。但言不退异生于离染地不造生业。非全第六种姓皆定不退。或据天中据言不退(云云)初释意。于第六种姓。有退不退之中。就不退者。云坚于离染地也。第六种姓悉定不退。非云坚于离染地等释也。第二解心。今此文付天中第六种姓人论之云也。凡以实论之者。于天中六种姓悉虽无退。今此问答之起尽。释第六种姓故。且付天中第六种姓。都无退论之也矣。
  答。一义云。上品忍现前之时。可得修未来下品忍也。
  难云。若得修者。未来下品忍上得现前。为彼未来忍可为同类因也。光法师何云非等流欤。
  答。论等流非等流事。可依彼心品也。更不云得为同类因之义也。
  私云。光法师缘同时得云释。前会不知同类因云婆沙十八卷之文。此润色也。此愚惟也。有其惮矣。

  承久三年俱舍三十讲光庆问辨宽其时下座之谈议也。
  答。于胜道沙门等四种沙门。云不摄凡夫持戒人。光法师第四释心者。引以世尊说准陀当知等之经文。以犯戒沙门。污道沙门云事证了(文)更无第五之词。全非经文犯戒沙门则是污道沙门故。更不可有第五相似沙门。有部证词也。今此四种沙门之外。非云无余沙门也。故以持戒凡夫。非今此四种沙门所摄云事。不可有其过。若夫更无第五之词经文。今此四种沙门之外。不可有余沙门故。今此解意。以更无第五之词。释有部之证言也。
  答。以预流向圣者。所归依体云事。论文·光法师等之解释分明也。凡立僧宝事。全不依说法利生之义。本自于声闻者。趣自调自度之道。无大慈大悲之心故也。故依理和合义边。立僧宝之故。预流向圣者。曾无出观之义。虽隔利生之思。立僧宝为所归依体也。理和合僧不可破故。光法师解释述此心也。但于菩萨者。济度利生为本。说法教化为望。而菩萨学位无出观之义故。不为所归依体也。菩萨声闻所望是异故。不可为相例。次于独觉者。独一出世之人。无理和事和之义。背僧义故。不为所归依体也。但以诸独觉不能说法之释心。于独觉者。不可为僧宝故。非所归依体事。理在绝言之上。重又述此故也。更不可有其过耳。
  答。正理论意。于无漏法舍缘不云。练根舍云事可有。其故。于退失既摄果退姓退。于得果何不摄得果练根。以退思得其义可同之故也。
  问。论文。异心无心亦恒转故(文)尔者无心者。亘二无心定欤。进云。宝法师。无心者灭定(文)付之。得别解脱戒之人。不遇于缘。有为外道之义者。无心之言。何不亘无想定欤。
  乘信得业如此疑之(云云)
  寻云。正理论意。于退失摄果退姓退云事。何处见欤。
  答。乘信云。于北州不造不善顺生业者。凡北州人成生欲天决定业故。成天决定业之后。不可有造天不善顺生满业之义欤。设于余三州者。次生可生天。成决定业之人。不可造不善顺生业也。既成天决定业故。此后都不造不善顺生满业也。于北州者。次生可生天之义决定故。都不可造不善顺生满业也。引业自先成之不造之故。总不造不善顺生业也。
  问。今论·正理等中。出不成过去道共戒。唯举初苦法忍事。非无其故。凡于得果练根初位。尤可有其蓝。初得果时。诚虽不成过去道共戒。还得位可成过去道共戒之故也。于苦法忍者。既无此蓝故。述圣初除过去。唯简之也。婆沙论中。
  答。萨婆多宗意。于顺现业。不可有转义也。既是定业也。如何转之。其道理更不可疑之。但于转福感寿等释心者。一义云。罗汉果圣者。起无贪相应思。修布施行之后。入边际定之后。起定了发愿。两前生留不定业不受彼。乘今生所起无贪相应思力。感现在命根也。两前生留不定业。云转福异熟业也。实非云福业转感寿果。寿业转感福果也。
  答。光法师意。于佛果位。可成不染无知也。其故。光法师意。不染无知许通善。而于善法舍缘。不举成佛位故。犹可云成之也。但于佛果位不可成不染无知云难者。于佛果位。虽成不染无知聚。不现行故。可云断也。是则不成不生二断中。不生断也。故无过欤(定范法印之义也)。
  一义云。设虽不染无知通善。云意于佛果位。更不可成之也。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不染劣惠为体之所判。则此意也。但于善法舍缘不举佛果位云难者。此别缘力故。不举之也。例如善法舍缘不举入无余位。凡如此别缘之事。更不可有其过也(赖惠法印之义也)。
  答。顶善根随转戒。于破戒可有舍对治也。婆沙论第七卷一段云问答。未得未至地人。思惠无间始可有起顶善根之义(见)亦尔之言。其旨分明也。若有许此义者。有舍对治云事。又不可疑之也。但于不举舍对治云难者。就善根次第起之类论之故。不举舍对治也。更不遮始起顶善根之人有舍对治事也。
  答。见非见所等四句不同。限身念住。不可亘余三念住也。但于众事分说者。凡于彼众事分者。其误是多也。更不可依用之矣。或又正理论等中一师意。意识相应有漏善心中。有非见之类(云云)若众事分当彼师之义欤。
  答。于北州造不善三业事有多义。一义云。就引业论造业故。北州之人云不造不善顺生业也。善业可感欲天果报之故。若夫造北州业。加行位唯造欲天满业之类可有故。于善顺生业造之也。一义云。任婆沙抄解释。于北州不造不善顺现业也。其故。北州者。四州之中胜处。恶业不增减故。彼处所造不善业。其性微劣。不感顺现之果报也。感顺现果报之业。其力可强减之故(云云)一义云。于北州不造不善顺生业事。六欲天者。殊胜之果报。北俱卢者。恶业微劣之所故。于北州所造不善业。不可有感欲天顺生果之义也。(云云)。
  答。今时未满千年之光法师解释。可云制本疏之时也。其故。法蜜部心。正法灭时。云舍戒之义破了。引下论二说了。若依前说。今时未满千年等者。法蜜部心。与此文引合如之。法蜜部正法灭时舍戒者。今时说戒羯磨未止思故。未满千年云文心也。今此文正非破法蜜部之执。只总显正法住时也。以实论之时。今时可过千年也。故宝师破今时未满之释也。若依后说。教法住时过千年说故。又依此说。作容过千年等之释也。第二十九卷宝师释中。以有释证法等之后释为正判。相叶当所破光法师之释也。故两卷引合。能能可令得心之也。
  答。□生圣者不发痴所生色业者。痴是见所断。圣者断之故也。但于修所断痴可色业云难者。凡修所断痴者。随他起非自力起故。修所断痴不云发色业也。则或从贪嗔慢而起。或从忿等而起故。云贪嗔慢乃至忿等所发色业。不云痴所生色业也耳。
  答。苦法忍相应思为非业为因法事。凡披品类足论之一段。广出业法之时。虽举身语业及思。正就业论诸门分别事。唯以思为业也。故苦忍相应思。以思无为因之义。故出非业为因法也。则彼论中。以身语业。云随业转法。其润色也耳。
  答。于无色界有非心为因法云事。品类足论所说分明也。于非心为因法。云三界遍行修所断随眠随增之故也。则出其体者。等流同分。并彼界法上非得是也。俱舍论中。于无覆无记同类因有四说之中。以第四说。光法师为正判。而于不相应中除四相之外。以心不为因(见)故彼等非心为因体云事。更不可疑之。答。萨婆多宗意。犯重人现身不入圣得果云事。光法师之今解释分明也。其故犯重必可为地狱定业故。不入圣得果也。于四极重感堕罪中之论文。则此意也。但于断善邪见者。是意业故。若发露忏悔续善者。乃至可证罗汉果也。婆沙三十五卷中。此旨分明也。
  答。有余师说。顺现法受业。余生亦得熟之文。则可云下譬喻者之义也。其故光法师。以今此义。有余经部师说释而云譬喻者。岂非经部之义耶。依之正理论中。但置譬喻者之词。婆沙论中。以余生亦得熟之义。云譬喻者。以八业家之义。说复有余师说。其则两师其义同之故也。
  答。有漏道证一来果人。于胎中过去道共无表成不成事。可有二义欤。其故。婆沙等论中。有漏道证不还果人。于无漏胜果道。有起不起之二说。宝法师虽有正否。论文并光法师等。更无正否之故。以彼例之。有成不成二义所成申也。
  答。得近事近住。勤策三戒之时。可云不得不杂秽业道也。其故。凡于今此三戒者。本自制身三语。得今此戒之时。何可得不制不杂秽业道耶。但于虚诳语业道之时。必兼杂秽语云难者。成虚诳语之时。正不成虚诳语体语表极微。虽为杂秽语所摄。虚诳语体即不云杂秽语。凡光法师等意。破念法师即杂秽语之义。虚诳语杂秽语。其体各别之故。得近事等戒之时。不可得不杂秽业道也。
  答。离欲染第九无间道位。自相续九品烦恼。相望不可有缘缚断之义也。其故。于品之无间道位。断同部同品缚用之故。得自性断无为。不可得缘缚断也。自相续中等之论文。则此心也。但于自相续烦恼互缘之云难者。设虽有同部异品缚用。既断同部同品强缚故自性断。非缘缚断也。凡立五品之不同。论能缚之强弱事。光法师解释。诚以委细也。事是广博难成者欤。
  答。于北州不造不善顺生义云事。一两义。次上注之。但于诸处造四种等之文者。想于五趣论造业之时。于地狱想不造善顺现业故。别遮之也。于北州者。诚虽不造不善顺生业。想于人趣者。具造善不善四业故。不遮之也。于人趣想不造不善顺生业者。诚以例难可然。彼地狱全也。是人趣少分也。更不可为相例。若于一趣委论之时。如婆沙论。可云不造不善顺生业也。
  答。受苾刍戒之人。除杂秽语。犯余三语之时。兼可犯不杂秽业道也。余处论中。于处杂语业。必兼杂秽语云故也。
  问。圣者以世俗道断欲界修所断下下品惑之时。于见所断下下品法。不得无漏离系得(判)凡圣者以世俗道。断欲界修所断下下品惑位者。即不还果证得之时也。尤于见所断法。可得无漏离系得欤。
  答。成就近事勤策苾刍三戒之人。犯身三语一戒之时。俱可云犯三戒也。
  问。有论藏中付明退舍相。且退法种姓圣者。非起或退。有舍道共戒之义(判)凡退法种姓圣者非起或退。难舍道共戒耶。是以退法种姓圣者非起或退。更无舍道共戒之义耶(婆沙百六十九也)。
  维摩会讲问可疑之也。
  答。意识相应邪见俱生法。无恶行不善根俱句也。其故。恶行非不善根者。邪见及不善思也。不善根恶行者。痴是也。故不可有俱句。但于五识例难者。贪不善根。嗔不善根。可为俱句故。非相例矣。于邪见者。唯在意地故。于意识相应烦恼俱生法中。无第三句也。婆沙百十二委细也。可见之矣。
  三恶行者。身恶行(身三)语恶行(语四)意恶行(贪欲。嗔恚。邪见)三不善根者。贪也(欲界五部)嗔也(欲界五部)痴也(欲界五部)。
  问有论藏意。分离色界染人。不证圣果判。凡披一论前后之文。案四果证得之相。分离色界染人。尤可证之耶。是以分离色染人。可证圣果(见)相例可同。如何。正理论。
  维摩会讲问可疑之也。
  问。论中付明断善舍相。且宝法师意。中有位受断善异熟果者。至生有时。可云有续善之义耶。答。两方。若云有续善之义者。凡断善邪见者。既亡九品之善根。久受一劫之异熟。于中有位。受彼异熟果者。忽至生有时。难有续善之义耶。若依之尔者。宝法师余处解释中。可有此义(见)如何。
  问。或论藏意。罗汉善眼识。初现起时。成一恒住可云耶。付之。既眼识初现起位也。如何可成一恒住耶。
  问。欲界所系苦集。现观边所修世俗智。可云缘色界耶。进云。不缘(文)付之。色界所系苦集。现观边所修俗智。缘无色界耶。如何。
  答。于同分者。三界互可现前也。其故。见余处论文。于不相应行。不立等无间缘之故释不相应行○三界及不系。可俱现前故(云云)光法师释此文。同分亦有多体。于三界中。可俱现前(云云)解释无论可有此义(见)。出其体者。先依身欲界起色界心品之时。彼心上同分。此色界系也。起无色界心之时。彼心上同分。又无色界系也。依身色界之人。准此可知也。
  寻云。今此同分者。何同分耶。答。彼心品之上能同法同分也。
  难云。于非得并非择灭得者。随依身判姓类云同分。何不然耶。答。
  答。修练根之时。以近分地为无间道。以根本地为解脱道之义可有也。但于婆沙论中不举之云难者。一义云。既举用乐迟通行及苦速通行作所作事故。相从不举用苦迟通行及乐速通行。作所作事之类也。凡见一段婆沙论之文。举苦迟乐迟。不举乐迟苦迟。举苦速乐速。不举乐速苦速。是则其润色也耳。
  私云。用二有五类。初类苦迟乐迟。第二苦迟苦速。第三乐迟苦速。第四乐迟乐速。第五苦速乐速也。婆沙九十三也(一义云。修练根之时。以近分地为无间道。以根本地为解脱道之义。不可有也。其故。起根本地事难故。以近分地为无漏道之后。以根本地不为解脱道也。起近分地事易故。以根本地为无漏道之后。以近分地。又为解脱道也云云。)
  问。论中付明退舍相。且不动种姓罗汉果圣者。可云退所得功德耶。两方。若云退者。凡不动种姓罗汉果圣者。悉断钝性之无知。既得不动之称。岂于所得之功德。可有退失之义耶。是以光法师今解释中。引正理论说。若不动法无学俱无述。无退失之义定。若依之尔者。披正理论余处所说(余处正理论中。破世亲论主非练根得亦无退理之文)不动种姓罗汉果圣者。退所得功德(见)如何(以知。众贤论师意。不动种姓)。
  问。付明异熟果相。且缘力断善人。于中有位。可云受断善异熟果耶。两方。若不受者。凡断善邪见者。既亡九品之善根。久受一劫之异熟。设虽缘力断善人也。何于中有位。不受彼异熟果耶。是以因力断善人者。于中有位。受断善异熟果(见)相例可同。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中。缘力断善人。于中有位。不云受断善异熟果耶。如何。
  答。今此二类之外。更不可有处中无表也。其故。今论所说分明也。但于正理论之文者。处中善不善。其性是广故。于有无表处中善不善者。虽为善恶戒种类所摄也。于无无表处中善不善。并无记者。云非善戒恶戒之所摄也云尔。非云有处中无表非善恶戒所摄之类欤(云云)。
  此义不可用也别纸委细注之。
  此义有难欤。
  问。付明定道二戒退舍相。且非起或退非种姓退。可有舍道共戒。不舍定共戒之义耶。两方。若云有此义者。退舍之种类虽广。更不可过今此之二类耶。若依之尔者。婆沙论(百六十九)中。可有此义(见)如何(同有论藏意)。
  答。于处中无表不可有离染舍之义也。论疏中不举之故。但于善忧根。既为处中能发。能发既离染舍也所发无表可同云难者。所发无表稍劣故。离染之前可舍之也。例如生得善所发处中无表。能发后舍。所发加行位舍之也。
  答。卒尔命终事。珍海云。
  抄第六末(论十八)云。论问颇有顺法受者。此下第二颇设问答。初师为正。第二师是妙音。不正义。此宗不许一期生中。造现受业。而彼果在未来故。准下知是妙音义也。
  答。空无边处近分加行心。不缘下地法上择灭云事。婆沙论九十二卷前后之文分明也。识身论中。色界心缘下地法。唯举粗等三行。以知。空处近分心缘下地事。可限粗等行相也。若限粗等行相者。不缘下地择灭事。其理显然也。但于空处近分心通四念住云难者。断惑加行道等位所起粗等三行相可别缘下地色等欤。次于非择灭例难者。婆沙论中。空处近分心。于下地类智品道。上非择灭。有缘不缘之二说。一处释中。以缘云义。不正义。述故不可有相违欤。
  答。色界系无覆无记心。以已断未断为因之义。不可有也。其故。已断无覆无记心。以已断为因。未断无覆无记心。以未断为因之故也。无色界无覆无记心。其义可同也。但于色界系有覆无记心例难者。圣者所起上二界修所断惑。已断见所断惑为因。并未断修惑可为因故。可有已断未断为因之义也。次于欲界系无覆无记心者。预流果一来果人所起见所断惑所感欲界无覆无记异熟心心所法。以已断见断惑为异熟因。以未断当地无覆无记心可为同类因也。上界烦恼无感异熟果之义故。无相例可答申也。
  答。非果法者。虚空非择灭故。唯可云世俗智知也。无果法者。亘三无为故。除苦集道他心四智。可云六智知也。故可有一智六智之不同也。
  答。一刹那定道戒者。可有多具七支也。其旨第二十二卷神泰法师之解释(见)欤。但于唯从一具四大种生等之文者。一七支各一具四大种所造云故。更不可有相违。有多具七支者。随又可有多具能造大种也。次于俱有因难者。多具七支。并多具大种。同一果故。为俱有因。更无其过。一具七支为一具大种。各为俱有因。总论之时。尤可为俱有因也。
  答。以声界云心俱生法。不云心俱灭法云事。一义云。判声随欲生故。非异熟声随心起。云心俱生法。声间断法。非如色根等乃至命终不相离之故。于声者。虽有心俱灭之位有间断之义。不云心俱灭法也(委旨如第十九卷随见抄也。此义无谓欤。)
  答。于发表通果心者。不可云唯缘现在也。其旨光法师第十卷疏(见)重案道理。于发表通果心。必可有因等起心故。因等起心品现起之时。可缘未来所发表也。但于他心例难者。他心不可有因等起心品之故。非相例难也。初他心一化者。初全一心各一化云文心也。答。四静虑者。静虑之称唯限善故。可随增遍行修所断随眠随增也。于无色者无色之称广亘三性故可随增一切随眠随增也。
  答。依第二静虑证不还果之人。证第四果之时。必可舍喜根相应不还果所摄。无漏随转戒也。依第四静虑舍之根事不同也。但于第三禅例难者。依第三禅证不还果之后。依未至地修练根了。则依此地证罗汉果之时。不可舍乐根相应无漏随转戒也。本自不成利根所摄不还果体之故也。若诸不还依下练根不得果之心也。
  寻云。依未至地修练根之后。何不起胜果道耶。
  答。彼非不还果道非疑也。
  答。集智相应非无愿三摩地相应法者。唯可限无愿三摩地一种也。其故可知。但于无愿三摩地相应。非集智相应者。道下四行相。苦下苦无常二行相。并集法类忍位也。故不可限一种。次于苦智相应非空解脱门相应者。苦下苦无常二行相。故不限一种无过也。
  答。法处中不可有受相应非随心转之句也。心王者非法处摄故。随心转非受相应者。受心所并心王上得·四相等也。俱句余除受余心所也。但于例难者。法处中随寻转非伺相应者伺也。伺相应非随寻转者寻也。俱句者。同时心心所也。故无过也。
  寻云。无色界等流同分并非得。何以异熟心心所法。不为同类因耶。答。婆沙论中。非三性根为因。又非无因之根出。举命等八根。如解释者。命等八根以异熟无记心心所不为同类因(见)以之例之。无色界等流同分并非得。以异熟无记心心所不为同类因欤。可思也。
  答。今此一段。以无间道名证也。故超越证不还果。见道类忍现前位。唯可修无愿解脱门也。见道不修异类故。证一来果之时。准之可思也。罗汉果证得之位。所修是广之故非相例矣。
  答。以等无间缘果望彼缘之时。可有为异熟果之义也。如彼无想异熟者。以善入心望无记出心之时。可有为异熟果之义也。又等无间所起心品故。望入心之时。出心又可为私无间缘之故也。光五可见之也。
  答。一念眼识流至三世之时。现在未来相对。于所缘不可有不同也。凡判五下生自世。五识可生未来。唯缘未来。现在唯缘现在之故也。但于识身文者。彼众同分现在。非刹那现在之故。于现在所缘举。
  答。云动业取果用起不起事。一义云。于五趣俱可起取果用也。既是动业之故。于五趣俱可起之也。但随其缘起与果用事可限一处也(云云)。
  别解脱能发心所发戒舍缘不同事(婆沙百九十六)
  道类智次念果道云事(婆沙十八在之)
  问。论疏中付说异熟果相。且尊者妙音意。圣果证得之后。无想定所成果报。现起之义。可云有耶。两方。若云有此义者。凡正理论一师。无想定通不定业云义意者。是同妙音义。而彼论一师意。述无想定通不定业。不云圣果证得之后彼果现起。以知。妙音意不许此义云事。若依之尔者。妙音意许无想定通不定业者。设虽圣果证得之后也。何无彼果现起之义耶。旁难思。如何。
  问。付判诸业相。且断善邪见。必可云为牵引业耶。两方。若云不必牵引业者。凡断善邪见者。忽断九品之善根。久感一劫之异熟。既猛利业也。尤可限牵引业耶。若依之尔者。寻断之缘。广亘因力缘力。忽感果之力。可通引业满业也。如何。
  答。罗汉向圣者。成极外十三等至判。不举依身空无边处未离空无边处人事。凡今此一段之废立。非论暂时也。得果位有此义。广取诸论之故无相违。
  答。于顺解脱分善根随心转戒有无。可有二义也。一义云。于命善根不可有随转戒也。其故。颂文结闻思成三业。长行述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通三业为体。光法师释此文。毗婆沙师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非生得善。以彼劣故。非修所成。唯欲界故(云云)准此等之解释。不可有随心转戒也。但于定地所摄不净观者。是可云顺决择分善根也。故不可有相违耳。一义云。定地所摄不净观。并持息念等。可云顺解脱分善根也。顺解脱分善根广故。可有随心转戒之类也。但于闻思成三业等之文者。彼暂据初殖顺解脱分论之故。不可有相违矣。是则先德禅那院义也。尤可依用之矣。
  动业取果用料简之。天等可熟业。于人趣感果之时。于天起取果用。虽然由别缘力。于人趣可起与果用也。付取果用云天业。由别缘感人果也。业望果之时。同是一果故。于一果可起取果·与果用。不可来无取果·与果之过也。是果于天趣虽可受之。别缘力于人趣受之。则被云人果也。故不可来五趣杂乱之过耶。于一果俱虽取果·与果用。依缘力转之。于人趣受之也。故望果之时。俱可有取果与果之用也。又此业是报定·时不定业也。凡时报俱不定业。都云不感果也。若有感果之义者。不可云报定之故也。又是异处熟业也。于罗汉寄受业者。是又报定·时不定业也。但罗汉依胜定薰修力事。凡三有轮转之。间自然或天业。于人趣受之。或人业。于天趣受之也。故不依胜定薰修力也。于罗汉者。尽烦恼都不可受地狱生故。彼地业报定·时不定业。依胜定力。彼地狱果于人趣受之也。于动业者。流转之间。自然受之故。不可为相例。凡动业者。于天起取果用。之时。望天果起之。依别缘力。于人趣受之时。则被云人果也。是则别缘力也。寄受业乍被云地狱业。于人趣受之故。彼此又各别也。果其体虽一。依别缘力。或云天果。或云人果。其果体一故。于一果可起取果与果之用也。
  苾刍及尼戒体事。光法师初释心。不论遮戒互得不得。只先望七支。成戒体一义也。次二释以下。论遮戒得不得之义也。凡光法师解释。常习先总释之。下别委释之也。第二释心。互得遮戒云。第三释心。互云不得之也。三释其意。如此(云云)。
  自然得戒限佛麟喻独觉云事律中有之。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七种得戒在之。十诵律十种得戒在之(云云)五十八。
  答。道类智唯加行得者。凡称道类智名事。次第相生第十六心是也。故唯加行得。非余缘得。于预流果例难者。道类智预流果。其体虽同。其名有异也。其故道类智第二念等现起之后。若在断惑道。若在非对治道。云预流果。不与道类智名也。正得道类智称事。第十六心之位也。第二念以去虽成就之。成就之时。云预流果。不云道类智也。故自上果退又种姓退云退住预流果。不可云退住道类智也。第十六心次念。得果道名。又道类智名也。依名有此不同。论体无其差异也(已上乘信义也)。
  答。具缚异生得未至地。彼命终位。可舍未至地功德也。但于命终舍法。唯出暖等四善根者。彼决定故出之。未至地功德者。若生初禅不舍之。若当地还生时舍之。其义不定故。不云命终舍法也。然而实论其舍时之时。则可云命终位也(已上乘信义也。私云。尔者。可云何舍耶。或义云。可云自地舍也。彼既未至地善心也。自欲界生欲界故。可云自地舍也)。
  答。异离欲异生。于离染地。可造顺后业也。但于三分别段之文者。离染之后。入圣得果。都不还生之类云。故无过也。元瑜之释此旨见(云云)。
  承久三年十二月之比随闻抄之了。
  右笔华严宗末学大法师宗性(春秋二十夏腊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