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页 共 92 页
俱舍论第二十四卷抄(上)
问。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未断第三品惑前。可有死生义耶。答。无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五十三)文云。诸预流者。若断欲界一二品结。无死生义(文)此文无诤。不可有此义(见)若依之尔者。异生位。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之人。至圣位后。未断之前。何无死生之义哉。
答。见今论文。释家家圣者断惑缘云。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三四品故(文)若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未断第三品惑之前。有死生之义者。何无断一二品惑家家圣者哉。是以。光法师释此文云。虽有断一品二品五品惑有出观者。或有退者。必无中间经死生者。故无断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者。所以得知无死生者。故婆沙五十三云。复次诸预流者。若断欲界一二品结。无死生义。故不说之。如断五品。谓瑜伽师得初果已。为断欲界修所断结。起大加行。必无未断一大品结有死生故。如断五品。必无未断第六品结有死生义。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说。准彼论文故知。断一二五品必无中间有死生义(文)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未断第三品惑之前。无死生之义云事。引证据立道理。释成之旨。今定判。尤分明也。但于异生位。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之人至圣位后。未断第三品惑之前。可有死生之义云难者。异生位断欲界修所断一二品惑之人。至圣位后。起彼一二品惑上胜果道之时。剩必可断第三品惑故。断一二品惑。未断第三品惑之前。无死生之义也。
问。断欲界修所断六品惑者。可名家家圣者耶。答。不名家家圣者也。两方。若名家家圣者者。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者。性相之所定也。断欲界修所断六品惑之者。宁名家家圣者哉。若依之尔者。见杂心论(五)文云。正使六品断为家家者(文)此文无诤断欲界修所断六品惑之者。可名家家圣者(见)如何。
答。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之理。有宗依凭诸论一同之性相。故断欲界修所断六品惑之者。不名家家圣者云事。其义必然也。更不可疑之。何况。见杂心论(五)文云。若断三四种。成就彼对治。余二生三生。是名说家家(文)杂心论意。同今论等说。断欲界修所断六品惑之者。不名家家圣者云事。此文亦分明也。但于彼论正使六品断。为家家者之文者。出问答全文。聊可会通之。即彼论云。问何故八品断名一种子。五品断不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断。为家家者。犹生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不为障碍。一种子九品尽生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极作障碍(文)问意云。何故断八品惑。未断第九品惑之者。名一种子。断五品惑未断第六品惑之者。不名家家哉(为言)答意云。断六品惑之者。假为家家。犹生欲界故欲界业烦恼不作障碍。故断五品惑毕。必断第六品惑也。断尽九品惑毕。必生色界。永不生欲界。故欲界业烦恼。极作障碍。故断八品惑。未断第九品惑之者。受欲界生。故名一种子(为言)如俱舍论。云以断第五必断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犹如一间。未越界故也重意云。一来果圣者。不具缘。家家圣者。必具缘故。为显断六品惑之者。犹生欲界之义。云为家家者。非谓断六品惑之者。实为家家圣者也。
或一义云。为家家之言。译者加增也。故惠算疏。释此文云。六品断。犹生欲界烦恼与业不极为障。故断第五。必断第六。无有五断为家家者。然此说云正使六断。为家家者。为家家语。此是剩文。道理不顺(文)。
寻云。正使者。其意如何。
答。珍海已讲云。法华经云。正使满十方(文)正使者。与假使同也(云云)。
问。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上上品烦恼。无间道位。于欲界二生可得非择灭耶。答。于欲界二生。可得非择灭也。两方。若于欲界二生得非择灭者。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三十二)文云。预流者。趣一来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六无间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文)如此文者。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所修断上上品烦恼。无间道位。于欲界二生。不得非择灭(见)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中。云圣于修道不退法者。离欲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界修所断烦恼得非择灭。若起定者。随至彼彼无间道时。得非择灭(文)如此文者。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彼彼无间道位。于能润烦恼。既得非择灭。于所润生。岂不得非择灭哉。
答。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上上品烦恼。无间道位。于能润上上品烦恼。既得非择灭。于所润欲界二生。可得非择灭云事。道理实必然也。何可疑之哉。但于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者。任一切从果退必得不命终之理。证一来果之后。永不受欲界修所断前六品烦恼所润生。故不起定可证一来果之类。利钝同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加行道位。于欲界六生。得非择灭。钝根起定圣者。要至断欲界修所断第六品烦恼无间道位。于欲界六生。得非择灭(为言)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上上品烦恼无间道位。于欲界二生。虽得非择灭。无一时得六生非择灭之义。故略不论之也。故婆沙论文。更非相违欤
寻云。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上上品烦恼。无间道位。唯于欲界二生得非择灭欤。
答。见婆沙论(五十三)文云。诸预流者。若断欲界一二品结。无死生义故不说之。如断五品。谓瑜伽师得初果已。为断欲界修所断结。起大加行。必无未断一大品结。有死生。故如断五品。必无未断第六品结有死生义。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说(文)准此文思之。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上上品烦恼之生。必可断上中下二品烦恼。故断彼上上品烦恼无间道位。于欲界四生。可得非择灭也。
又寻云。利根起定圣者。何位于欲界第六生。得非择灭哉。
答。见光法师解释云。论言以断第五必断第六者。据不退者说。无有中间有死生。故必于现身断第六也(文)准此释思之。利根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第五品烦恼之生。必可断第六品烦恼故。断彼第五品烦恼。无间道位。于欲界第六生。可得非择灭也。依为相传义暂载一义之趣。更有别义。如同学抄也。
问。不起定声闻中。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加行道位。于三界一切生得非择灭类可有耶。答。可有此类也。两方。若有此类者。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三十二)文云。预流者。趣一来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文)此文全不云于三界一切生。得非择灭。明知。无此类云事。若依之尔者。圣者种类。是万差。得非择灭。非一准。何无此类哉。是以。勘宝法师余处解释。并婆沙抄定判。可有此类(见)如何。
答。不起定声闻中。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加行道位。于三界一切生。得非择灭之类可见也。即见宝法师余处(一)解释云。菩萨麟角。于七方便。见修烦恼。皆得不生。余一类声闻等。于七方便。亦容见修惑不生。其相不显故不述也(文)婆沙抄中。释部行独觉善根不定。如声闻说之论文云。光师云。若说声闻。虽无文说于一座得而无文遮彼一座不得。故许一座得。亦无失也(文)准此等定判思之。不起定声闻中。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加行道位。于三界一切生。何无得非择灭之类哉。何况。见婆沙论(六十三)文。问异生圣者。随离何地九品染时。为止息为不止息耶。评家答既云应作是说。此事不定。离三界染。皆或止息。或不止息。而离九品(文)有不止息。离三界染之类云事。此文甚分明也。若声闻中。有不止息离三界染之类者。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加行道位于三界一切生。得非择灭云事。亦炳然也。但于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者。证一来果之后。永不受欲界六生。故就彼六生。暂显依起定不起定之类。得非择灭位之不同也。是即四沙门果。苏息处故。就得一来果之后。不受之生论之也。若不止息。离三界染之类。断欲界修所断烦恼加行道位。于三界一切生。得非择灭事。更非所遮欤。
问。一来果呈者。欲界七生中。除二生于余五生。得非择灭义可有耶。答。不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以道理思之。一来果圣者。欲界七生中。除一生于余六生。可得非择灭。于余五生。得非择灭之义难有哉。若依之尔者。见婆沙论(六十一)文云。一来果除欲界二生。及色无色界。一一处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择灭(文)如此文者。一来果圣者。欲界七生中。除二生。于余五生。得非择灭(见)如何。
答。断六一来果者。性相之所定也。而任九品烦恼能润七生之理。上上品烦恼能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三品烦恼各润一生。中中·中下二品烦恼各润一生。下三品烦恼共润一生。故一来果圣者。欲界七生中。除一生于余六生。得非择灭云事。是必然也。故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云。预流者。趣一来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六无间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文)但于婆沙论。一来果除欲界二生。得非择灭云文者。开人天各一生。云二生也。人天合论可云一生也。
重难云。见婆沙论次上文云。谓预流果。除欲界七生。及色无色界。一一处一生。余一切生得非择灭(文)云预流果除欲界七生。既人天合聚七生也。云一来果除欲界二生。定亦可人天合聚二生哉。
答。一段论文。颇为参差欤。云预流果除欲界七生。指人天合聚七生。云一来果除欲界二生。可人天别论二生也。如此之事。不一准。经论之中。其例多欤。
问。光法师意。不受三二生前。可名家家圣者耶。答。可名家家圣者也。两方。若名家家圣者者。既不受三二生。定可阙受生缘。若不受三二生前。名家家圣者者。宁不背随有所阙不名家家之理哉。是以。光法师。释家家圣者。成根缘云。先凡位中。断三四品后。住初果未起胜果道。虽有初缘。犹未成彼无漏根故(文)如此释者。不受三二生前。不具受生缘(见)若依之尔者。见今论文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果时。乃至未修后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未成治彼无漏根故(文)此文无诤。不受三二生前。可名家家圣者(见)如何。
答。不受三二生前。可名家家圣者也。今论文。既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果时。乃至未修后胜果道。仍不各曰家家一间。未成治彼无漏根故。今此人。若成治彼无漏根者。可名家家一间(见)明知。具受生缘云事。依之。光法师释此释云。若于凡位。先断三四品惑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预流果。或一来果时。乃至未修三四七八后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虽具二缘。未成治彼三四品惑。七八品惑。无漏根故(文)既云虽具二缘。具受生缘云事。尤分明也。但于既不受三二生。定可阙受生缘云难者。虽未受三二生。造彼三二生业毕。可具受生缘也。故见婆沙论(五十三)文。明家家圣者三缘相云。由业故者。谓先造作增长欲界二有。或三有业(文)婆沙论。欲界二有。或三有业之说。当今论。更受欲有三二生故之文。准彼思之。造彼三二生业之人。不受三二生前。具余缘之时。可名家家圣者也。次于光法师。虽有初缘云释者。或本云虽有初缘。或本云虽有初后缘。异本不同有之。然而任虽具二缘之自释。亦准泰法师。先断三四品或。后住初果时。未起胜果道。虽具前后缘。未起胜果对治道故。不名家家之释。以虽有初后缘之本。可为正也。
问。异生位。可有分离染命终义耶进云。光法师所引婆沙论(六十四)云。圣者有分离染而命终。异生不尔(文)付之。圣者既有分离染命终之义。设虽异生位。何无此义哉。何况。上二界无退故。上二界异生。分离染位。宁无命终之义哉。
答。光法师所引婆沙论(六十四)中。释此事云。以诸圣者有无漏定。任持相续。令极坚固。异生但有世俗诸定。任持相续非极坚固(文)此文意云。圣者有无漏定。任持相续。令极坚固。故分离一地染位不退。分离烦恼。有命终之义。异生但有世俗诸定。任持相续。非极坚固。无无漏定。任持相续。令极坚固故。分离一地染位。将命终时。由未断烦恼力必退。分离烦恼。还令成就故无分离染命终之义(为言)婆沙论中。破尊者僧加筏苏。异生亦有分离染位而命终者之义云。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彼命终心势力劣故。先所断结已得成就。是故前说于理为善。即述此意也。但于上二界无退故。上二界异生。分离染位。可有命终之义云难者。上二界无退故。上二界异生。分离一地染之类。必全离彼地染之后。可命终也。分离染位。不命终故。此难更不可来欤。
重寻云。彼命终心。势力劣故。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唯限欲界欤。为当通上二界欤。答。唯限欲界也。
重难云。尊者僧伽筏苏意。异生亦有分离染位而命终者。广就三界异生论之。而评家破此义。云彼命终心势力劣故。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亦广就三界异生可论之。上二界异生。何无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哉。何况。彼命终心。势力劣故等者。释述异生但有世俗诸定。任持相续。非极坚固之意也。而异生但有世俗诸定等之文。广成三界异生。无分离染命终之故。若尔。彼命终心。势力故等之文。何不通上二界哉。
答。彼命终心。势力劣故等之文。虽似广就三界论之。上二界无退故。更不可有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若上二界有此义者。上二界异生。何无全退命终之义哉。但依身欲界异生。上二界中。随于何地。分离彼地染之人。将命终时。可有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也次。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虽不通上二界。而此文广成三界异生。无分离染命终之故也。其故若上二界有退者。上二界异生。分离一地染。将命终时。无无漏定助故可有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若有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义者。上二界可有全退命终之义。而上二界。无全退命终之义。故必全离彼地染之后。方命终也。
又寻云。依身初静虑异生。初静虑具缚命终可云何命终哉答。彼望欲界烦恼。可云全离染命终也。
难云。依身初静虑异生。望初静虑烦恼。可论分离染全离染之义。何望欲界烦恼。云全离染命终哉答。设虽依身在初静虑。望欲界烦恼。云全离染命终。有何所背哉。彼无色界圣者。有分离染命终者。生处与烦恼。望各别地论之。圣者无一处重生之义故初一地中。难论此义故也。准彼思之。依身初静虑异生。初静虑具缚命终。望欲界烦恼。云全离染命终。全无相违也。
又寻云。先所断结。已得成就之已言。有何意哉答。尊者僧伽筏苏意。云异生亦有分离染位而命终者。然命终已结生心时。先所断结。必还成就。结生心时。先所断结。初必还成就云故。评家破此义。对结生心时。初还成就。命终心位成就云已也。
问。生无色界圣者。可有分离染命终义耶答。可有此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思四无色处相一处之中。无多天处。何可有分离染命终之义哉。若依之尔者。生欲色界圣者。既有分离染命终之义。生无色界圣者相例可同如何。
答。生无色界圣者。可有分离染命终之义也故婆沙论(六十四)云。生色界圣者。有二事命终。一全离染而命终。二分离染而命终。无有退者色无色界。无退义故。异生但有一事命终。谓全离染。彼无退故。无分离染而命终故。生无色界圣者。异生。应知亦尔(文)生无色界圣者。有分离染命终之义云事。此文甚分明也。但于四无色处。一处之中无多天处。不可有分离染命终之义云难者。生空无边处圣者。分离识无边处染命终。生识无边处。生识无边处圣者。分离无所有处染命终。生无所有处。生无所有处圣者。分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命终。生非想非非想处同可云分离染命终也。故四无色处。一处之中。虽无多天处。有分离染命终之义。更无相违也。
问。论中明家家圣者受生缘云。以有增进。于所受生。或少或过此故(文)尔者。光法师意。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受一生半生人。或少类欤答。可非或少类也两方。若或少类者。宝法师释此文云。若至一来一间即生少也(文)光法师意。亦可同若依之尔者。案论文起尽。为通说断欲三四品。义准可知受三二生。故颂中如不说成根缘亦不可说受生缘云伏难。云或少或无。或过此故也。若尔。于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不受三二生之类中。通此伏难也。以非断彼三四品惑位之受生多少。何可显其不定哉。若断彼三四品惑位。无我少或无之不定者。说断惑缘之时。宁不准知受生缘哉。
答。论文既云以有增进。于所受生。非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之受生云事。尤分明也。何况。断彼三四品惑位。都不可有受四生已上之类。故或过此故者。非断彼三四品惑位之受生云事。是必然也。或少或无之类例亦可同。是以见光法师解释。述如于欲界现般涅槃。名为惑无。如上流受四生以上之类故。或过此故者。非断彼三四品惑位之受生云事。是必然也。或少或无之类。例亦可同。是以。见光法师解释。述如于欲界现般涅槃。名为惑无。如上流受四生已上。名或过此。或无者出现般涅槃之类过此者。指上流圣者受四生已上之者。至或少之言。宁举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受一生半生之人哉。何况见光法师下问答云。问未满七生得般涅槃即七生摄。未满三二生。得般涅槃家家摄不。解云。七生不具缘。虽不满七。是彼摄。家家约具缘要须生漏方彼摄(文)若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受一生半生之人。即或少摄者。上既述彼人非家家圣者之旨毕。何至下文。重可有此问答哉。明知。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不受生。或增进断惑。至一来一间位。受一生半生之人。云或少。或增进断惑。不受生现般涅槃之类。云或无。或增进断惑。于色界中。受四生已上之者。云或过此也。故光法师。释如受生。或受半生。名为或少。同宝法师解释意。至一来一间位。受一生半生之人。云或少也。但于论文起尽者。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定置家家位。其外出滥故。断彼三四品惑位。受一生半生。不为其滥。于一来一间等。余增进位。广举其滥也。故光法师断彼三四品惑位。受一生半生之类。别问答之云。问不满二三。便般涅槃。既非家家。是何摄耶。解云。一来向摄以向宽故。家家义狭。故非彼摄(文)。
问。论中明家家圣者受生缘云。以有增进。于所受生。或少或无或过此故(文)尔者。宝法师意。或过此故者。唯限上流圣者欤
进云。宝法师释云。若作上流那含。及却退者。此即复过三二生也(文)付之论文既云以有增进于所受生。唯限增进位。全无出却退者。何背论文。举却退者哉。是以。光法师意。任论现文。唯举上流一类如何。
答。论文实述以有增进。于所受生。虽不举却退者宝法师意广为简其滥。或过此故之类中。出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位不受三二生退住预流果之后。受四生已上之者。为其滥也是则论文之外。加却退者也。故宝法师结释云。若进若退。即非家家。故置生言。故简此类。非如治根义决定也(文)。
问。论中述圣者断欲界修所断烦恼相云。以断第五必断第六(文)尔者。退不退二类。俱可有必断第六义耶进云。光法师释云。论言以断第五必断第六者。据不退者说(文)付之。见论文起尽。述家家圣者断惑缘。问何缘此无断五品者。答以断第五。必断第六。退不退二类。俱可有必断第六之义(见)光法师释。据不退者说。有何深意哉。
答。光法师意。引婆沙论(三十二)预流者。趣一来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六。无间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一来者。趣不还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一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欲一生。得非择灭之文毕云。婆沙既不言第五无间道。得欲六生非择灭。又不言初无间道。得二生非择灭。第二无间道。得三生非择灭。明知。品品皆可出观。皆可退也起定圣者。断欲界修所断九品烦恼。品品出观。品品可退之旨。释成之时。今论。以断第五必断第六之文。似相违故。会论言以断第五必断第六者。据不退者说。无有中间有死生故。必于现身。断第六也也。非云断欲界修所断。第五品烦恼之人。总不退所断烦恼。光法师今解释。更有何疑哉。重意云。任非一品或能障得果之理。若断彼第五品烦恼。不退之者。不断第六品烦恼之中间不命终云也。若断彼第五品烦恼之人。退已断烦恼。或为全未断。或为三品断。或为四品断之时。可有命终之义也(为言)。
问。天家家圣者。可有天中得道义耶答。依光法师三解释意。天家家圣者。天中得道者。无可有二意也两方。若有天中得道义者。见光法师解释。作或云天家家者。人中得道。或云天家家者。天中得道之二释毕。判虽有两解。前解为胜。天家家者。人中得道云。前解为正释。如今决判者。天家家圣者。不许天中得道之义(见)若依之尔者。圣者种类是万差。造业受生。可不定。若天家家圣者。有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之类者。岂无天中得道天中涅槃之义哉。
答。光法师。释家家圣者相。引正理论。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如应例释人中家家之文毕。述一个问答云。问俱舍婆沙同正理不。解云。俱舍婆沙既无明文。与正理同。或正理据极少家家说。此论。婆沙。据极多家家说。或论意各别。若作此解。俱舍婆沙。人天各受二生三生(文)依此三解释意。天家家圣者。天中得道。有无其义不定也。初释意云。俱舍婆沙两论。既无分明之文故。彼两论意。同正理论说。不许家家圣者。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为言)光法师即释其故云。问何故住果。人天往返。各有具受七生。家家不受一少生耶。解云。住果容预。各具受七。向中匆迫二三数满。即般涅槃故。不受后一小生也。又解。家家具缘。若天家家。天三人二。若人家家。人三天二。三生二生。缘满即休。故不受后一小生也(文)依此初释意者。俱舍。正理。婆沙。三论意一同。天家家圣者。全无天中得道之义(为言)第二释意云。正理论文。据极少家家圣者说。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若据极多家家圣者者。可有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之类。俱舍。婆沙。两论意。据极多家家圣者。述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之旨。若据极少家家圣者者。可有人二天三。人一天二之类(为言)依此第二释意者。俱舍。正理。婆沙。三论意一同。许家家圣者。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之类。故天家家圣者。可有天中得道之义也。第三论意各别释意云。正理论意。存向中匆迫。二三数满。即般涅槃故。不受后一小生也之理。不许家家圣者。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之类。俱舍。婆沙。两论意。任常途之习。家家圣者。三生二生者。可人天合受三生二生(为言)依此第三释意者。正理论意天家家圣者。不可有天中得道之义。俱舍。婆沙。两论意。天家家圣者。可有天中得道之义也。但于光法师。虽有两解。前解为胜之释者。初释之前。作或云天家家者。人中得道。或云天家家者。天中得道之二释之时。天家家者。人中得道。人家家者天中得道云前解为胜判也。天家家者。天中得道。还于天中入般涅槃。谓于天中初得道已。从彼处没。还生天中。以乐生天故。初受生还生天处初得道身。非是家家二三生摄故生天趣。不名重生。后方人天往还间生。人家家例。此应释云后解意。违圣者一处不重生之理故。以此后解为不正释也。依第二第三释意之时。非遮天家家圣者。有天中得道之义。故全非相违也。
重难云。光法师三解释。俱不可然。先就初释难思。圣者种类分万差。造业感果非一准。若天家家圣者。有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之类者。以何道理。强可遮天中得道之义哉若由向中匆迫之理者。任匆迫意乐。何辄不受后一小生哉。例如彼极七返有圣者。虽极生厌离之思。惑难断故。道未熟。故受欲界七生也。家家圣者。由匆迫意乐。不受后一小生云事。道理甚不可然哉。
次。就第二释。亦有疑。正理论中。云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或三毕。重明上所举人天家家圣者受生相。云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如应例释人中家家。明一切家家圣者受生相(见)今论中标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亦举一切家家圣者尽(见)是以。宝法师释此文云。论中既云家家总二。谓天及人。以此故知。二摄一切家家尽也(文)若尔。正理论文。据极少家家圣者说。残极多家家圣者。俱舍。婆沙。两论文。据极多家家圣者说。残极少家家圣者云事。岂不背此等定判哉。何况。今论云。一天家家。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或三(文)婆沙论(五十三)云。天家家者。谓于天上。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天处。或二天处。或三天处。受二三生。或一天处。或二天家。或三天家。受二三生。人家家者。谓于人中。或受二生。或受三生。或一洲处。或二洲处。或三洲处。受二三生。或一人家。或二人家。或三人家。受二三生(文)此俱舍。婆沙。两论文。未云人天各受三生二生。指何文判此论。婆沙据极多家家说哉。加之。今论明家家圣者。受生多少。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与不受一小生差异许也。只可云多少家家。此二类外。更无余家家圣者。何云极多极少家家哉。
次就第三释。亦不明。今论云。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文)婆沙论(五十三)云。由业故者。谓先造作增长欲界二有。或三有业(文)此俱舍。婆沙。两论文。更无背正理论。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之文。何作论意各别之释哉。
答。光法师三解释。俱非无其谓。初释意云。俱舍。婆沙。两论既无分明之文故。由向中匆迫之理。与正理论意同云也。但于极七返有圣者例难者。住果位容预故。圣道未熟之间。不起断惑道。故虽极生厌离之思。受欲界七生。向中既起断惑道。欣趣胜果故。匆迫不受后一小生也。住果容预。各具受七向中匆迫。二三数满。即般涅槃。故不受后一小生也之解释。其意在之。
第二释意云。正理论中。云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乃至。二人家家等。虽摄一切家家圣者。下云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暂就极少家家圣者论之今论中。云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乃至。二人家家等。亦虽摄一切家家圣者。下云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等。暂就极多家家圣者说之(为言)俱舍。婆沙。两论文。虽正不云人天各受三生二生。凡于欲界经生圣者。一生二生乃至七生者。就人天合受生论中。俱舍。婆沙。处处说故。不云人二天三等。只云生三二家。亦述受二三生。任常途之习。可人天合受三生二生得意。云此论。婆沙。据极多家家说也。但极少云事。实此二类外。虽无余家家圣者。多无过。人天各受三生二生少不超。不受后一小生。故置极言也。
第三释意云。正理论中。分明云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非人天各受三生二生□俱舍婆沙两论文。不云人二天三等。只述受三生二生之旨。故任常途之习。可人天合受三生二生得意。作论意各别之释。尤有其谓也。
问。宝法师意。正理论中。三二生家家者。说极多家家圣者欤答。说极多家家圣者也
两方。若说极多家家圣者。见正理论文云。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二生者。人一天二。如应例释人中家家(文)此文无诤。非极多家家圣者(见)是以。光法师意。正理论文。非极多家家圣者释若依之尔者。见宝法师解释。引正理论。根最钝者具经七生。非诸利根生定满七之文毕。云准上论文。家家言断三四品惑余三二者。亦据极说(文)如此释者。正理论中。三二生家家者。说极多家家圣者(见)如何。
答。宝法师意。正理论中。三二生家家者。就人天各受三生二生。极多家家圣者论得意也。即见宝法师解释一段前后。上云论中既云家家总有二。谓天及人。以此故知。二摄一切家家尽也。正理论云。应知总有二种家家。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文)此释意。今论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之文。摄一切家家圣者尽云毕。引合正理论应知。总有二种家家等之文。故正理论今文。亦摄一切家家圣者尽云事。是分明也。彼论。三二生家家之文。若非极多家家圣者者。如何可摄人天各受三生二生家家圣者哉。举极少家家。不可摄极多家家。举极多家家。可摄极少家家故也。如彼七生须陀洹。摄六五生等也。次引婆沙论(四十六)七生天上。七生人中者。此依圆满预流而说故。人天有等受七生。然有预流人天生别。谓或天七人六。或人七天六。或天六人五。或人六天五。或天五人四。或人五天四。或天四人三。或人四天三。或天三人二。或人三天二。或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此中且说极多生者故。说预流人天各七之文毕云。准此论文唯说天二人一等。就不同说。亦有天二人二等义亦无违(文)此释意。为会正理论。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之文。引婆沙论。预流果圣者。天七人六等。不等受生之文为准例。会唯说天二人一等。就不同说毕。邻此释云。又准家家。若断三品。余有三生。若断四品。余有二生。即唯有断上三四品惑。是生等家家也(文)此释意。正理论。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之文。上既会之毕。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之文。据人天等受三生二生。极多家家圣者说释成(见)次引正理论。根最钝者。具经七生。非诸利根生。定满七之文毕云。准此故知。经生断惑。是七生摄。准上论文家家言断三四品惑。余三*二者。亦据极说。此中非无减三二生。若断三品。经一生已。总断余结入涅槃者。亦是三生家家摄也。二生家家。其义亦尔(文)此释意。正理论中。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者。据人天各受三生二生极多家家圣者说。此中断彼三品惑。受一生者。亦是三生家家圣者摄也(为言)次文云。详诸经论。说二家家。人家家者。若等不等生者。皆得名人天家家。若等生者。据得道及涅槃者为名。若不等生者。据生多或涅槃处为名。若断三四品。余三二生者。据根本者说。言天一人二等。据不满三二生断惑者说(文)此释意。正理论中。上文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据人天等受三生二生极多家家圣者说。下文云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据不受后一小生不等受生。极少家家圣者论也(为言)任此等一段定判。正理论中。三二生家家者。就人天各受三生二生。极多家家圣者。论云事。是必然也。但于正理论。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之文者。料简宝法师解释一段前后。会通先显毕。重成其意者。正理论中。上文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举极多家家圣者。摄极少家家圣者故。下文者。为释显其所摄不等受生。极少家家圣者相故。云人间受二天上受三等也。
问。光法师意。可有受一生家家圣者耶。
进云。光法师解释中。无此类(见)付之。以道理思之。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圣者中。何无受一生之类哉。若有此类者。宁不名家家圣者哉。是以。于预流果七生者。虽不具经七生。摄属七生之类。相例可同。依之。宝法师解释中。可有受一生家家圣者(见)如何。
答。光法师意。不许受一生家家圣者也。其故。见今论文。偈颂结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长行述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三四品故。乃至。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乃至受欲界三二生。名家家圣者。故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圣者中。虽有受一生之类。不受三二生者。既阙受生缘。宁名家家圣者哉。但于预流果七生例难者。光法师会此难云。七生不具缘。虽不满七。是彼摄。家家约具缘。要须生满方彼摄(文)彼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圣者中。受一生之类。是一来向摄。不名家家圣者也。故光法师自问答云。问不满二三。便般涅槃。既非家家。是何摄耶。解云。一来向摄。以向宽故。家家义狭。故非彼摄(文)次于宝法师解释者。见彼解释前后。引正理论。若有七生不必满七。非家家位中间涅槃。何类所摄。摄属七生。七中极声。显极多故。由此已显生未满。前得般涅槃。亦是彼摄。根最钝者。具经七生。非诸利根生定满七之文毕云。准此故知。经生断惑。是七生摄。准上论文。家家言断三四品惑余三二者。亦据极说。此中非无减三二生。若断三品经一生已。总断余结。入涅槃者。亦是三生家家摄也。二生家家。其义亦尔(文)此释意。例预流果七生。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圣者中。受一生之类。三生二生家家摄也(为言)是则人师异释也。何可致劬劳哉。
寻云。见光法师解释云。无五生四生一生半家家(文)此释意。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圣者中。无五生四生半家家云欤。
答。此释非述断欲界修所断三四品惑圣者事也。见所释起尽。上标无断一品二品五品中间死生故。下述无五生一生半家家故。明知。无断一品惑受五生。断二品惑。受四生。断五品惑受一生半家家圣者(为言)。
问。光法师意。凡位断欲界七八品惑人。入圣后。未起彼能治无漏道时。可名不还向圣者耶。答。未起彼能治无漏加行道之前。不可名不还向圣者也。两方。若名不还向圣者者。未起彼先所断七八品惑。能治无漏道。何可名不还向圣者哉。若依之尔者。见光法师解释。云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向圣者(见)如何。
答。于欲界七八品修惑。能治无漏道。可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其中未起彼加行道之前。不可名不还向圣者。起加行道之后。有向后果之义故。可名不还向圣者也。但于光法师解释者。必具断惑。成根。受生三缘名为一间圣者。凡位断欲界七八品惑之人。入圣之后。于先所断七八品修惑上。虽起胜果道摄加行道。未起胜果道摄无间解脱二道之前。不具成根受生二缘。故虽不名一间圣者。已起加行道故。可名不还向圣者。故云一间具缘以立。向但据断惑。故二差别也。起彼能治无漏。无间解脱二道之后。名成根缘故也。故光法师释云。即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乃至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间解脱无漏根故(文)。
问。宝法师意。依根本地。入见道人。可成欲界修惑能治无漏耶。答。不成之也。两方。若成之者。依根本地。入见道人。至道类智位。必证不还果。何可成欲界修惑能治无漏哉。若依之尔者。见宝法师定判。释家家。一间。缘阙具云。若有依根本地。入见道等。定现般者。至此位时。虽成无漏。及断惑等。由阙生故。非是家家及一间也(文)依根本地入见道人。若不成欲界修惑。能治无漏者。何可具家家一间成根缘哉。
答。依根本地入见道人。至道类智位。必证不还果。而以住胜果之后。必不起劣向道无漏故。全不成欲界修惑能治无漏也。如云非住果时。起彼向道。以住胜果不起劣故也。是以。见光法师余处(二十一)所引。正理论(五十六)文。述先离欲染人。彼修所断九品离系。亦一时得故。云必不起彼无漏对治。是不还果向道摄故(文)任此等文理。依根本地。入见道人。不成欲界修惑能治无漏云事。是必然也。但宝法师解释者。述依根本地入见道现般人相。虽非家家一间。正成根缘。断惑缘。成无漏故。有成根缘断惑品故。有断惑缘现般人故。阙受生缘。释也。重意云。对现般人故。受生缘全阙。虽非欲界修惑能治无漏故。有成根缘成断惑品故有断惑缘成云虽成无漏。及断惑等由阙生故。非是家家及一间也。更非云成欲界修惑能治无漏欤。
寻云。宝法师意。依根本地入见道人。不现般者。家家一间摄欤。若非彼摄者。宝法师意依根本地。入见道人。具成根断惑二缘释。而不现般者。可有受生缘。若具三缘者。何不名家家一间哉。若亦彼摄者。彼三缘皆非家家一间正缘。宁可名家家一间哉。
答。依根本地。入见道人。不现般者。不可名家家一间。彼三缘皆非家家一间正缘故也。但于宝法师解释者。依根本地。入见道人。定现般者。受生缘全阙故。释由阙生故许也。以实论之。不可具成根断惑二缘。加之。不现般者。虽受色界生。依根本地。入见道人。故不可受欲界生。若尔。三缘皆非家家一间正缘。何可名家家一间哉。
问。先离欲染。入见道人。至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位。可总集欲界修惑无为耶。答。彼位不总集欲界修惑无为也。两方。若总集者。先离欲染。入见道人。于欲界修惑无为。无有无漏离系得。至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位。何可总集彼无为哉。是以。光法师余处(二十一)所引。正理论(五十六)中。述六时重得无为之相。先离欲染。超越证者。欲界修所断惑无为。唯世俗道治生时得见。以知。今此位。不总集欲界修惑无为云事。若依之尔者。今论中。释不还果名五下结断云。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于此时。总集断故(文)如此文者。今位总集欲界修惑无为(见)如何。
答。先离欲染。入见道人。至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位。由以住胜果不起劣故之理故。不总集欲界修惑无为云事。性相之所定也。更不可疑之。是以。见光法师余处(二十一)解释。引正理论(五十六)若依未至。若依根本。彼修所断九品离系。亦一时得。如前应知。必不起彼无漏对治。是不还果向道摄故之文毕云。又准正理。先断欲六品惑第九品。彼六九品。修断离系。唯有漏得。毕竟无无漏得(文)今此位。不总集欲界修惑无为之旨。此等定判尤分明也。但于今论。然于此时。总集断故之文者。古来学者聊简。此文虽有异义。暂存一义云。证不还果位于五下分结。无有一时顿断之义。超越证人。先异生位。断贪嗔结。后见道位。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次第证人。先见道位。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后修道位。断贪嗔二结。故论其所断。虽有先后。证不还果位。得一类胜品无漏离系得。总集五下分结无为故。不还果名五下分结断。云也。所谓超越证中。依未至地。入见道人。虽不总集修所断贪嗔二结无为。总集见所断贪嗔二结无为。及身见戒取疑三结无为。次第证人。总集先所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无为。及见修所断贪嗔二结无为故。不还果名五下结断(为言)更非云总集修所断贪嗔二结无为也。重意也。五下分结断位。虽有先后。证不还果位。得一味胜品无漏离系得。总集五下分结无为故。不还果名五下结断云也。故宝法师。释此或名曰五下结断。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于此时总集断故之论文云。虽超越者。先断二。后断三。次第者。先断三后二两种不同。至得果时。俱集五下分结尽无为。一味得故。故二种不还。皆得名无五下分结断(文)。
重难云。依根本地。入见道人。全不得见修所断贪嗔二结无为。证不还果位。无有总集五下分结无为之义。何可名五下分结断哉。答。依根本地。入见道人。由根本非欲断对治故之理故。不得见所断贪嗔二结无为。由以住胜果不起劣故之义故。无得修所断贪嗔二结无为。然而证不还果位。是容总集贪嗔二结无为位故。相从正总集五下分结无为之类。同名五下结断也。然于此时。总集断故者。总集断位故(为言)。
又寻云。见光法师余处(二十一)解释。述依根本地入见道人。至第十六心。证不还果位。得五下分结集遍知云五下分中。虽于欲界见修所断。不得遍知。能断上界见断三结。总相而言。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文)何准此释。不会然于此时总集断故之论文哉。答。今论。然于此时总集断故之文意。超越次第之人。俱证不还果位。总集五下分结无为故。不还果名五下结断(为言)故就实得五下分结无为。论总集断故之义也。光法师余处。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云释意。依根本地入见道人。至第十六道类智位。或云得色无色界见道断遍知。或云得五下分结尽遍知者。婆沙论(六十三)论二师异说也。初师意。据全得彼体故云得色无色界见道断遍知。第二师意。据能得彼名故云得五下分结尽遍知也。其中第二师得五下分结尽遍知云说意。五下分结无为。其体不满足故。难得五下分结尽遍知名云疑。可有之故。会之云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也。事起义趣既异。何准彼会之哉。重意云。今论文意。不还果名五下结断事。决定置之。会于五下分结。非一时顿断之疑云。然于此时总集断故。光法师余处解释意。述婆沙论。一师说意。依根本地。入见道人。不得贪嗔二结无为事。决定置之。显至第十六道类智位。得五下分结尽遍知名之由云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也。若尔。今论当卷之文。光法师余处之释。其趣途异也。更难准例欤。
问。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可有般涅槃类耶。进云。论中。云言中般者。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从欲界中有位无般涅槃类(见)付之。设虽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何无般涅槃类哉。是以。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七十四)中。述从色界生色界中有位。无般涅槃云。色界无有如是灾横。极可厌事。令生厌逆(文)而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既有灾横。可生厌离。何无般涅槃类哉。加之识身足论十*一中。出亦能起染。亦能离染之类云。及诸中有(文)诸中有之言是广。何不亘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哉。
答。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无般涅槃类云事。今论。正理。显宗。婆沙等诸论中。出多所以。述成此事。披彼论文可知之也。即今论云。以彼圣道未淳熟故。未易能令现在前。故所有随眠。非极劣故。毗婆沙者。作如是释。诸欲界法。极难越故。彼尚有余多所作故。谓应进断不善无记二烦恼故。及应进得若二若三沙门果故。并应总越三界法故。住中有位。无如是能(文)正理(六十五)云。欲界中有依身微劣。于多事业。无堪能故。住本有位。于欲界法。尚难越度。况中有中。能越欲界。至得应果多事业者。谓越三界。及永断除二种烦恼。并得二三沙门果证。住中有位。无如是能。又此有前未曾数习九品差别烦恼治故。又不还等果。非中有身得。断增上惑所证得故。离三界染极为难故。无欲中有能般涅槃。色界中有。与此皆异故。有于中得涅槃者(文)。显宗论(三十一)文。全亦同之。婆沙论(百七十四)云。问如色界有中般涅槃。欲界亦有耶。答无。问何故。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染地。多诸过失灾横留难。住本有时。尚难得果。况。住中有微劣身耶。色界不尔。故住中有能般涅槃。复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依中有。能越三界。然无依中有身能越三界者。复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中有中。能断三界烦恼。然无住中有身能三界烦恼者。复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中有中。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烦恼。然无住中有身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烦恼者。复次。若住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中有中。能证若二若三沙门果。然无住中有身。能证若二若三沙门果者。以是义故。唯色界有中般涅槃。欲界则无。复次。中般涅槃。必于前生。已离欲界染。已离欲界染者。必不起欲界中有。故于欲界无中般涅槃。复次。欲界烦恼业重。非于中有微劣身中所能除断。复次。中有非得不还果所依。但是得阿罗汉果所依。复次。欲界中有。必不能起圣道现前。以劣弱故。色界不尔。由此义故。欲界无有中般涅槃。复次。中有微劣。唯能起自根本地。圣道现前。非未至等。以难起故。若欲界中有。般涅槃者。则与此相违。故必无有。复次。欲界有违故必无有。复次欲界有违顺相应烦恼。有外六门烦恼。有能引二果烦恼。有无惭无愧相应烦恼。及有忿等种种杂类诸随烦恼。难破难断。难越难离。住本有中。作大功用。尚难除断。况在中有。故无欲界中般涅槃。复次。要曾具修九品对治。方于中有。能般涅槃。欲界中有。必未具修九品对治故。彼中有。不般涅槃(文)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无般涅槃类云事。此等论文。委述其由。后学私不可致劬劳欤。但于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者。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虽有灾横极可厌离。中有依身。微劣虚薄。难断欲界粗强烦恼。故从欲界生欲界中有位。无般涅槃类也。次于识身足论文者。从欲界生四静虑中有位。皆有离染之义故。出亦能离染之类。云及诸中有。全非相违也。
问。论中明中般涅槃圣者相。云。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文)光法师释此文。作二解释。尔者。初释意。今此涅槃者。唯限无余涅槃欤。答。唯限无余涅槃也。两方。若唯限无余涅槃者。以道理思之。中般涅槃圣者。初尽智位。无入无余涅槃。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之文。何不通有余涅槃哉。何况。任第二释。岂有断惑已第二刹那即入无余之理。可通有余涅槃云事。是必然也。设虽初释意。岂不存此理哉。若依之尔者。初释意。若通有余涅槃者。与第二释有何差异哉。
答。见光法释师初释云。言中般者。谓欲界没。往于色界。住中有位。起应生地圣道。现前断余烦恼。成阿罗汉。即便般无余涅槃。故名中般。故婆沙百七十四云。从彼命终。起色界中有。即住中有。得如是种类无漏道。由此道力。进断余结。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准婆沙文。约无余依。释中般也(文)此释意。准婆沙论。于无余依涅槃界。而般涅槃之文。今论。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之文。唯限无余涅槃得意也。但于中般涅槃圣者。初尽智位。无入无余涅槃云难者。此事为必然道理故。实虽可通有余涅槃。今论便般涅槃之言。如婆沙论说。唯约无余涅槃论之。以相不显。略而不言有余涅槃(为言)第二释意。储婆沙不说。以相不显。略而不言之会通。存岂有断惑已第二刹那即入无余之道理。今论便般涅槃之文。异婆沙论意。通有余涅槃云也。重意云。料简今论住中有位。便般涅槃之文。初释意云。准婆沙论说。唯限无余涅槃。第二释意。存任必然道理。异婆沙论意。通有余涅槃。是其两释大纲也。
问。中般涅槃圣者。可起未至中间圣道耶。进云。光法师释云。不起未至中间无色(文)付之。中般涅槃圣者。种类非一准。既有住初静虑地中有位。般涅槃者。何不起未至中间圣道哉。
答。光法师。问答此事云。问起何地圣道。解云。起应生彼根本地道。以是乐道起时易故。不起未至中间无色。以是苦道起艰辛故。得无学已。亦不能起。如婆沙百七十五广说(文)依今解释。见婆沙论文云。如是说者。应说不起。所以者何。由法尔故。复次。以时促故。彼得果已。疾般涅槃。何容更起余地无漏。复次。中有唯于根本地圣道随顺。非近分地。以近分地圣道苦道所摄。难现前故。复次。若地有定。亦有生者。住中有中。起彼圣道。未至定有定无生静虑。中间虽亦有生。而是异生所生非圣者。四根本静虑。有定有生。故住中有起彼圣道(文)加之。正理论(六十五)中。释此事云。又此地中有得般涅槃。唯起此地中所有圣道。初静虑地中有位。中般涅槃者。唯起自他根本静虑圣道现前。非未至中间难令现前故。在中有位。依身微劣。要易起者。方能现前(文)由此等多义门故。住初静虑地。中有位。般涅槃者。不起未至中间圣道也。
问。正理论意。有行般无行般人。得涅槃时。可有迟速不同耶。答。可有迟速不同也。
两方。若有迟速不同者。宝法师。引正理论(六十五)然有经说。无行在先。亦有经中。先说有行。时既无异。随说无违之文毕云。准此论文。有行无行。在生般后。即二相望。不定前后(文)如此释依之尔者。见正理论(六十五)文云。然诸三种。一切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故。分为九种。不相杂乱(文)此文无诤。有行般无行般人。得涅槃时。可有迟速不同(见)如何。
答。萨婆多宗意。生般之人。以具勤修速进二道故。往色界中。生已。不久速证涅槃。有行般者。唯有勤修道。无速修道故。往色界中生已。长时加行不息。由多功用。方证涅槃。无行般者。以无勤修速进二道故。往色界中生已。经久加行懈怠。不多功用。迟证涅槃故。以此三类。如其次第。相配速非速经久。非只正理一论所说。今论并婆沙论中。亦所述也。故今论云。生般涅槃。亦分三种。生有行等般涅槃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并应名为生般。乃至然诸三种一切。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故更互相望。无杂乱失(文)婆沙论(百七十五)云。如以三喻显不生三。当知亦已显生三种。是故。前说若由此故立初生品。即由此故立初不生。乃至广说(文)。任此等论判。有行般无行般人。得涅槃时。可有迟速不同云事。甚分明也。但于宝法师所引正理论文者。有行般无行般人。得涅槃时。实虽有迟速不同。才是一生之间。暂时迟速不同。非如上流圣者之中。全超半超遍没三类。得涅槃时。大有迟速不同。故云时既无异。随说无违欤。
问。半超中唯受二生类可有耶。答。可有此类也。两方。若有此类者。见光法师解释。明半超相云。极少三生(文)明知。无此类云事。何况。若有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者。与全超者。可有何差异哉。若依之尔者。半超之者。种类非一。何无唯受二生之类哉。
答。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可有也。故宝法师释此事云。如生二三四天等处中间。般涅槃者。是半超摄。虽不隔越以超生故。亦名半超(文)即出其体者。如彼欲界没生梵众天。没生梵辅天。而般涅槃之者等。是则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也。何况。婆沙论。第二师意。退住第二静虑等。生少光天等。少光天等没。超彼中间所应生处。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亦是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也。但于光法师极少三生之释者。彼就欲界没。生梵众天。乃至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明全超半超遍没相故。云极少三生也。此外半超之类是多。故唯受二生之类。更非所遮也。次于与全超者。不可有差异云难者。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者。就或下不生梵众等。或上不生色究竟天等之类论之。欲界没。生色究竟天等。而般涅槃之类。是全超者。非半超者。故全超半超二类遥别也。
重难云。欲界没。生少光天。少光天没。超彼中间所应生处。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唯生二处。悉超余处。可名全超者。何属半超者哉。
答。全超者者。一时超彼中间所应生处之类也。而今此人欲界没。生少光天之时。先超初静虑二处。少光天没。生色究竟天之时。后超第二静虑二处。第三静虑三处。第四静虑七处故。先后合论。虽超十四处。非一时超十四处。故不名全超者。属半超者也。(乐定上流准之可思)。
问。宝法师所引婆沙论(百七十四)中。于生第二静虑以上。上流圣者。判全超等有无。举三师异说。尔者。第三师意。全超等三类。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耶。答。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也。两方。若摄一切上流圣者种类非一。全超等三类。何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哉。何况。案第三师意。全超等三类相对所立也。若有全超者。可有半超遍没。若无全超者。不可有半超遍没。以今此义门思之。更不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哉。若依之尔者。宝法师引婆沙论。三师说毕云。虽无评文。后二说正。摄人尽故(文)。如此释者。第三师意。全超等三类。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见)如何。
答。见宝法师解释。引婆沙论。问如说退住初静虑。生梵众天。作全超半超一切处没上流。彼若退住第二静虑。生少光天。退住第三静虑。生少净天。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等。彼亦得作全超半超一切处没上流不耶。有说。不得。以生梵世。于上不还所应生处。无缺减故。依彼建立全超半超一切处没。若退生上地处。便缺减故。不依彼建立全超等。有说。彼亦得名半超。以超少分中间处故。有说。亦得具名三种。彼说从欲界没随生何处。即于彼上所应生处。亦可施设全超半超一切处没故。问若不还者。欲界没。生无色界。亦得作全超等不。有说。不得。有说。彼亦得名半超。有说。彼亦具名三种。此中所以。皆如前释之文毕云。虽无评文。后二。说正。摄人尽故。又上不至色究竟等。亦此三摄。下不从初定。故亦此三摄。即于此中。后说为超。于理无失。若通生处已下。即但名半超。若唯说生处已上。亦有全超义(文)任此解释。第三师意。全超等三类。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云事。甚分明也。但于若无全超者。不可有半超遍没云难者。第三师意。唯约生处以上。具可施设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也。所谓暂就乐惠上流。明其相者。欲界没。生少光天。少光天没。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全超者。欲界没。生少光天。少光天没。于彼中间所应生十二处。或生一处超十一处。或生二处超十处。如是乃至。或生十处超二处。或生十一处超一处。然后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半超者。欲界没。生少光天。少光天没。生无量光天。如是乃至。次第遍生彼上所应生一切处。然后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遍没者。(为言。乐定上流准之可思)故此师意。全超半超遍没三类。可摄一切上流圣者尽也。
重难云。欲界没。生梵辅天。如是乃至。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全超等三类之中。何类耶。次。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辅天。梵辅天没。生少光天等。而般涅槃之者。全超等三类之中。亦何类耶。次。欲界没。生善现天。善现天没。超善见天。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及欲界没。生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没。超无所有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难分全超半超差异哉。其故全超半超。相对而立。而超无残处故。不可云半超者。若无半超者。对何可名全超者哉。
答。欲界没。生梵辅天。如是乃至。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亦可有三师异说也。其中第三师意。唯约生处以上。亦可施设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也。所谓暂就乐惠上流。明其相者。欲界没。生梵辅天。梵辅天没。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全超者。欲界没。生梵辅天没于彼中间所应生十三处。或生一处超十二处。或生二处超十一处。如是乃至。或生十一处超二处。或生十二处超一处。然后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半超者。欲界没。生梵辅天。梵辅天没。生少光天。如是乃至。次第遍生彼上所应生一切处。然后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名遍没者。可云也(乐定上流准之可思)故此师意。欲界没。生梵辅天。如是乃至。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可有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也。即如彼退住第二静虑生少光天。退住第三静处。生少净天。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之者。约彼上所应生处。施设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也。次。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辅天。梵辅天没。生少光天等。而般涅槃之者。皆可名半超者也。此人虽不超彼中间所应生处。不至彼上所应生处故。超彼上所应生处而般涅槃成故。可名半超者也。故宝法师释云。如生二三四天等处中间般涅槃者。是半超摄。虽不隔越。以超生故。亦名半超。(文)次。欲界没。生善现天。善现天没。超善见天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及欲界没。生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没。超无所有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亦皆可名半超者也。暂就行无色上流。论其相者。欲界没。生空无边处。空无边处没。超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名全超者。欲界没。生空无边处。空无边没。超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随一之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名半超者。欲界没。生空无边处。如是次第。生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然后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名遍没者(为言)故就欲界没。生空无边处。之类见之者。具可有全超半超遍没三类。若就欲界没。生识无边处之类云之者。不可有全超者。唯可有半超遍没二类也。所谓欲界没。生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没。超无所有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名半超者。欲界没。生识无边处。如是次第。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名遍没者可云也。欲界没。生无所有处。没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不可名全超半超者。故唯可有遍没之一类也。
重难云。第三师意。欲界没。超下诸处。随生何处。于彼上所应生处。施设全超半超遍没三类。准彼思之。不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此二极处。而般涅槃之者。亦可施设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何偏属半超者哉。是以。宝法师释云。又上不至色究竟等。亦此三摄(文)亦此三摄之言。可有全超半超遍没三类(见)如何。
答。全超遍没者。就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此二极处。而般涅槃之者。论之。故彼上不至此二极处。而般涅槃之者。更不可名全超遍没者也。半超之者。其类是多。故以全此人。偏可属半超者也。但于宝法师解释者。上不至色究竟天等极处。而般涅槃之者。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之中。是半超摄(为言)亦此三摄者。更非云亘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也。
问。宝法师所引婆沙论中。于生第二静虑以上。上流圣者。判全超等有无。举三师异说。尔者。为唯望上地论之。为当兼望上下地论之欤。答。三师所存其意相替欤。两方。若唯望上地论之者。见宝法师解释。引婆沙论三师说毕云。若遍生处以下。即但名半超。若唯说生处以上。亦有全超义(文)此释意无诤。兼望上下地论之(见)。若依之尔者。婆沙论中。举第三师义云。即于彼上所应生处。亦可施设全超半超一切处没故(文)如此文者。唯望上地论之(见)如何。
答。于婆沙论三师异说。可成其意也。初师云。有说不得。以生梵世。于上不还所应生处。无缺减故。依彼建立全超半超一切处没。若还生上地处。便缺减故。不依彼立全超等(文)此师意云。生第二静虑以上上流圣者。处便缺减故。不依彼建立全超半超遍没(为言)故依此师意时。不可及望上下地之分别。第二师云。有说。彼亦得名半超。以超少分中间处故(文)此师意云。生第二静虑以上上流圣者。名半超者。超欲界与第二静虑等少分。中间初静虑等处故(为言)明知。兼望上下地论之云事。若不望下地论之者。遍生第二静虑以上所应生一切处之者。宁不名遍没者哉。故此师意。望下地名半超云事。甚炳然也。第三师云。有说亦得具名三种。彼说从欲界没。随生何处。即于彼上所应生处。亦可施设全超半超一切处没故(文)此师意云。生第二静虑以上。上流圣者。唯望上地。施设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为言)若兼望下地论之者。何可有遍没者哉。故此师意。唯望上地。论全超等相云事。亦分明也。爰知。第二师意。兼望下地论之。第三师意。准望上地论之云事。退见宝法师解释。引婆沙论三师说毕云。虽无评文。后二说正。摄人尽故。又上不至色究竟等。亦此三摄。下不从初定故。亦此三摄。即于此中。后说为超于理无失。若通生处以下。即但名半超。若唯说生处以上。亦有全超义(文)料简此释意。云虽无评文。后二说正。摄人尽故者。婆沙论三师说中。后二说为正。初师意生第二静虑以上上流圣者。非全超等三类摄云故。全超等三类之中。不摄一切上流圣者尽。故不正义。后二说意。全超等三类之中。摄一切上流圣者尽故。为正义(为言)又上不至色究竟等。亦此三摄。下不从初定。故亦此三摄者。上不生色究竟天等极处。于初二三静虑。并第四静虑下七处等中间处。而般涅槃之者。全超等三类之中。是半超摄。下不生初静虑等。欲界没。生第二静虑等。如是乃至。生色究竟天等。而般涅槃之者。随其所应。全超等三类摄(为言)第三师意。唯望生处以上。施设全超等三类。故如此释也。即于此中。后说为超。于理无失。若通生处以下。即但名半超。若唯说生处以上。亦有全超义者。婆沙论。三师说中。后二说意。说全超等。相叶道理无过失。第二师意。通望生处以下。但名半超者。第三师意。唯望生处以上。施设全超等三类。故欲界没。生第二静虑以上之者。亦有全超者(为言)重见次下解释云。如生二三四天等处。中间般涅槃者。是半超摄。虽不隔越。以超生故。亦名半超(文)此释意云。生二三四天等。中间处而般涅槃。不至色究竟天等极处之者。虽无隔越之义。彼上所应生处。有缺减故。既超所应生处故。亦名半超者(为言)此释意。下所应生处虽不缺减。上所应生处。有缺减故。名半超者之故。明知。通望上下地论半超相云事。故总云之。兼望上下地论此义门也。但于两方疑难者。宝法师。若通生处以下。即但名半超之释。述婆沙论。第二师意。婆沙论。即于彼上所应生处。亦可施设全超半超一切处没。故之文。第三师义故。其意自本各别也。不可和会之欤。
重难云。见婆沙论(百七十四)文云。问若不还者。欲界没。生无色界。亦得作全超等不。有说不得。有说彼亦得名半超。有说彼亦具名三种。此中所以。皆如前释。于行无色上流。有三师异说(见)而第二师意。欲界没。生空无边处之者。岂可望色界名半超哉。全超半超者。就超所应生处论之。行无色上流。自本无生色界之义。依超非所应生之处。何可名半超哉。以此道理思之。唯望上地可论半超相也(是一)。
次。见光师解释。明半超相云。极少三生(文)第二师意。若望下地名半超者。欲界没。生少光天。少光天没。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可名半超者。若尔。岂无半超之中。唯受二生之类哉。(是二)。
次。第二师意。以超少分中间处故者。上下地中。指何处哉。若于生处已有缺减处者。论其超义。何不望上地哉(是三)。
次。第三师意。唯望上地论超义者。欲界没。生善现天。善现天没超善见天。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及欲界没。生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没。超无所有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难分全超差异哉(是四)。
次。宝师虽不隔越。次超生故。亦名半超之释难思。暂就乐惠上流。举其疑者。欲界没。生梵众天。没生梵辅天。而般涅槃之者。既超彼上所应生十四处。可名全超者。何释半超者哉(是五)。(就乐定上流。亦可有此疑。准此趣可思之)。
次。见婆沙论文。于退住第二静虑等生少光天等上流圣者。明全超等有无。举三师异说。准彼思之。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辅天等中间处。而般涅槃。不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之者。亦可有三师异说。何无其异义。偏属半超者哉。(是六)。
答。行无色上流。不生色界者。自本虽为必然之理。泛明全超等相。梵众天为初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为终。论其相故。行无色上流。望色界名半超事。何强为难义哉。若行无色上流。不望色界论超义者。婆沙论。初师意。岂可云若退生上地处。便缺减故。不依彼立全超等哉。
次。于光法师。极少三生之释者。是亦梵众天为初。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为终。明全超等三类相之时。半超之者。极少受三生故。如此云也。是则任今论。言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于先世串习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没。生色究竟。最初处没。生最后天。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从彼渐次生下净居。乃至中间。能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言遍没者。从彼渐次生于一切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没之文。定全超半超遍没生数也。若就彼中间处。论半超相之日。唯受二生之类有之云事。更非所遮也。
次。以超少分中间处故者。退住第二静虑。生少光天之者。指欲界与第二静虑中间初静虑二处。云超少分中间处。乃至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之者。指欲界与第四静虑中间初静虑二处。第二第三静虑各三处云超少分中间处也。退住第二静虑生少光天之者。遍生彼上所应生一切处。既名半超者。明知。唯望下地云半超名云事。设虽彼上所应生处有缺减处。不望彼立半超名也。
次。欲界没。生善现天。善现天没。超善见天生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之者。及欲界没。生识无边处。识无边处没。超无所有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之者。可名半超者也。唯超一处故。对何可名全超者也。
次。乐惠上流之中。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辅天。而般涅槃之者。虽超彼上所应生十四处。无生色究竟极处。超彼中间所应生十四处之义。故不名全超者。任次超生故。名半超之理。属半超者也。
次。婆沙论。何师意。全超遍没者。就生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此二极处。而般涅槃之者。立其名也。而欲界没。生梵众天。梵众天没。生梵辅天等中间处。而般涅槃之者。虽不至色究竟极处。彼处不缺减。犹有可至彼之义故。不可有非全超等三类摄云义。实亦不至色究竟极处故。不可有名全超遍没云义。故依超彼上所应生处之义。唯名半超者也。
重难云。第二师意。生处以上处。虽有缺减。不望彼立半超名者。可云唯望下地论之。何云兼望上下地论之哉。
答。半超之名。实虽唯望下地立之。若无望上地之义者。何可名上流圣者哉。是则。生般等摄。可非半超摄。故兼望上下地论之云也。
寻云。宝法师释。亦可有别料简哉。
答。或一义云。即于此中。后说为超。于理无失者。则后二说正之中。其后师意。说全超等相。于理无失(为言)即于此中之言。指上二说之旨。文言分明也。第三师意。虽唯望生处以上。施设全超等三类。兼可许第二师。望生处以下。唯名半超之义故。述第三师意之处。云若通生处以下即但名半超也。
问。宝法师所引正理论中云。大梵所居。非是别处。即是第二梵辅天摄(文)尔者。大梵天不梵辅天摄者。可有何过耶。进云。宝法师所引正理论云。遍没半超应无差别(文)付之。遍没半超不同。就圣者所应生处可论之。而圣者。全不生大梵天。设虽大梵天不梵辅天摄。何无遍没半超不同哉。是以。乐定上流。虽不生五净居天。咸谈遍没半超差异。相例可同如何。
答。见宝法师所引正理论文云。由此义准。初静虑中大梵所居。非是别处。即是第二梵辅天摄。若异此者。大梵所居。僻见处故。一导师故。必无圣者于中受生。遍没半超应无差别(文)此文意云。若以大梵立别天者。遍没不生一切处故。与半超者应无差别云也。但于遍没半超不同。就圣者所应生处。可论之云难者。圣者虽不生大梵天。若以大梵立别天者。总见色界天之时。遍没既不生大梵天故。难立一切处没名。故与半超者。应无差别(为言)故婆沙论(百七十四)云。问圣者上流。亦于二处有碍。谓大梵天。及无想定。何故得名上流。答彼别处。即梵辅处果二处摄故。犹得名为遍一切处(文)此文意。大梵天。是梵辅天摄。无别处故。圣者虽不生彼天。犹名遍一切处没(为言)正理论今文。其意亦同之。次于乐定上流。不生五净居天。云例难者。乐惠上流。不生四无色处。乐定上流不生五净居天云事。自本所定。必然之理。故由乐定上流。不生五净居天。不可立半超名。五净居天。并四无色处之外诸天。乐惠乐定上流随其所应。可受生处故。若以大梵。乍立别天。不生彼天者。可名半超故。就遍没半超应无差别之过。尤有其谓也。
问。杂修静虑生无云天人。可成彼定耶。
答。可成彼定也。两方。若成彼定者。见光法师所引婆沙论(百七十四)文云。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等(文)既云退住第四静虑。何可成彼定哉。若依之尔者。由起下地烦恼。可退舍上地定。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之人。何不成彼定哉。
答。由起欲界下三静虑烦恼。可退舍第四静虑。起第四静虑烦恼。退住第四静虑之时。何可退舍第四静虑哉。如彼已离第二静虑烦恼之人。依第二静虑起四无量初二解脱等之后。起第二静虑烦恼。退住第二静虑之时。不可退舍彼。虽染位所起第二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等。彼若不退舍者。此岂可退舍哉。故已离第四静虑烦恼位。杂修静虑之后。起第四静虑烦恼退住第四静虑。生无云天之人。可成彼离染位所起杂修静虑也。但于光法师所引婆沙论文者。虽述退住第四静虑。不云退舍彼定。何为相违哉
重难云。已离第四静虑烦恼位。所杂修第四静虑也。退起第四静虑烦恼之时。岂不退舍之哉。是以。见婆沙论处处之文。或(七)云。然具缚者。于具缚者所起暖等。亦得亦在身。亦成就亦现在前。于离缚者所起暖等。不得不在身不成就不现在前(文)。或云颇有起第二静虑缠。退净初静虑耶。答有。谓阿罗汉所修。净初静虑。及杂修净初静虑等(文)此等文意。离染位所起功德。退起彼先所断烦恼之时。必退舍之(见)如何。答。先杂修第四静虑事。未离第四静虑烦恼位修之。已离第四静虑烦恼位修之故。由退起第四静虑烦恼。令不退舍彼已离第四静虑烦恼位。所杂修第四静虑也。但暖等善根。是见道近眷属。不似余功德。故离染位所起暖等善根。退起先所断烦恼之时。必退舍之也。次尽智所修有漏功德。云唯初尽遍修。九地有漏德由初尽智力得修之故。退彼能修尽智之时。必退舍所修有漏功德也。次杂修静虑之习云先杂修第四。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乘其势力。杂修下三静虑故。退起下三静虑烦恼之时。退舍为其能引第四静虑故。随亦退舍乘其势力所杂修下三静虑也。余功德等不如是。故起彼地烦恼退住彼地之时。不退舍离染位所依彼地功德也。
问。光法师意。非想地可有上流圣者耶。
答。可有二义边也。两方。若有上流圣者者。非想地更无上地之可生。何可有上流圣者哉。是以。见宝法师解释云。言上流者。是上行义。前生般者。虽生上界。即彼生处。而般涅槃。更不上生。无上行义。故生般等。不名上流。若生色界。要转生上。皆名上流有上行故(文)准今定判。非想地不可有上流圣者哉。若依之尔者。光法师余处(八)解释中。非想地可有上流圣者(见)如何。
答。若就从下地上流来之义云之者。非想地可有上流圣者。故婆沙论(百七十四)云。上流有二种。一行色界。二行无色界。行色界乃至色究竟天。行无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文)若就从当地上生之义论之者。非想地不可有上流圣者。故今论余处(八)所引嗢陀南伽陀中云。唯六谓非想(文)光法师释此文云。非想地中。于前七门。又除上流。得彼定已无上生故。若横望而言。非想地中亦有上流般。今据无上地可生。言唯六谓非想(文)重意云。来所显故。非想地有上流圣者。去所显故。非想地无上流圣者也。故婆沙论(百七十四)云。又一切处没上流。有来所显非去。有去所显非来。有来所显亦去所显。有来所显非去者。谓生色究竟或非想非非想处。有去所显非来者。谓生梵众天。有来所显亦去所显者。谓生中间诸处非来所显非去所显者无(文)。
问。中般生般上流圣者。如何相配上中下三根耶。进云。光法师释云。中般上根。生般中根。上流下根。有差别故。分为三种(文)付之。上流圣者。经历多生。其根能纯熟。尤可云上根哉。是以。见光法师余处解释云。佛时长故。其根最利。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若极利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文)如何。
答。光法师当处余处定判。各述边边义门。更非相违解释也。当处解释意云。不还果圣者。皆同欣乐。速证涅槃。而中般之人。未至本有之前。于中有位。速证涅槃。故云上根。生般之类。受色界生已。不久证涅槃。故云中根。上流之者。经历多生。极迟证涅槃。故云下根也。此亦非光法师私解释。源依及上中下根差别故之论文也。余处解释意云。经多时修行。其根能调练故。云佛时长故。其根最利等也。若尔。光法师两处解释。各谈边边之理。全非相违之义也。
问。论中。付明。七善士趣相。且上流中。可分全超等三类耶。重云。论云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上流中。不分全超等三类(见)付之。于上流中。既有全超半超遍没三类。何不分之哉。是以。于中般生般中。各分三种不同。相例可同如何。
答。光法师。释此事云谓上流人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义同。虽有三种。且立为一毕。引婆沙论(百七十五)问答之文。问意只如疑难之趣。答中有多复次异义。即彼论云。答生不生各是一有相续。于中分位差别难知欲令知故。各说三种。上流三种。生数自辨。差别易知。是故但随上行义胜合说一种。复次生与不生。一期时促。差别义少。分齐易知。是故分三。上流时长。差别多种。分齐难辨。故合立一。复次生不生。亦有等义。上流亦有别义。欲以二文互相显故。作如是说。复次。生与不生。善士趣相。现前易了。以彼速趣般涅槃故。各分为三。其上流者。善士趣相微隐难知。以彼尚经多生死故。但合说一(文)正理论(六十五)云。何故前二。各分为三。第三上流。唯立为一。以上行故。名为上流。由此义同。但立为一。前之二种。虽亦义同。然为其中别相难了。欲令易了。故各分三。上流有三。相别易了。无烦于彼更别建立。又前二别。唯有尔所。易显示故。各分为三。第三上流。别义多种。卒难显示。故总立一。谓初中般。唯在将生。根惑品殊。故分三种。第二生般。唯在已生。亦根殊胜故分三种。上流通有将生已生。将生上流。复有二种。谓于静虑杂不杂修。已生上流。分二亦尔。复于如是二上流中。若无杂修。容生二界。若有杂修。唯生一界者。复分为三。全超半超遍没异故。于半超内差别有多。由此上流别相烦广。若一一辨。难可周悉。故依等义总立上流。中生位中。差别义少。易显了故。分之为六。虽彼一一亦有同义。而等第三。于上流中。虽有异义而等前二。为相影显。故唯立七(文)显宗论(三十一)文。全亦同之。立七善士趣之时。于上流中。不分全超等三类之旨。准等论判。可知其由也。
问。欲界经生圣者。可生上界耶。进云。论云。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文)付之。圣者受生。由乐欲不同。三界果报。任惑业有无。设虽欲界经生圣者。何不生上界哉。是以。今论中。引帝问经说述天帝释愿云。然天帝释。作如是言。曾闻有天。名色究竟。我后退落。当生于彼(文)文意。天帝释来佛边证预流果毕。愿我命终。后生人中。为佛弟子。当生色究竟天云也。若欲界经生圣者。不生上界者。天帝释。岂可发此愿哉。佛宁不遮之哉。何况。婆沙论(五十三)中。引帝问经颂云。三于此知法。二于彼胜进。既得胜进已。俱升梵辅天(文)三于此知法者。明人中入圣之义。二于彼胜进者。显天上离欲之旨。既得胜进已。俱升梵辅天者。述离欲界染证不还果已。命终生梵辅天之相。欲界经生圣者。生上界云事。此文实分明也。加之色界经生圣者。生无色界相例可同如何。
答。欲界经生圣者。于欲界多苦处受生故。厌苦之心转深。趣寂之思弥切。故专求尽无生智菩提。偏欣有余无余涅槃故必于欲界。证得涅槃。更不生色无色界也。故今论云。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由彼证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文)正理(六十五)显宗(三十一)两论之文。全亦同之。光法师释此文云。欲圣经生。若能励力。起得圣道。断诸烦恼。必不生上。厌欲界生多苦恼故。恐生上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故欲经生不生上界(文)宝法师释此文云。以先了苦。受欲界生。其生短促。尚难可思。上界命长。深厌不往。故得那含。已由厌不上生。必于现身。般涅槃也(文)加之。见婆沙论(五十三)一段之文。上引增壹经说云。如说有五补特伽罗。此间下种。此间究竟。一极七返有。二家家。三一来。四一间。五现法般涅槃。此间下种者。谓在欲界。入正性离生。此间究竟者。谓在欲界。得诸漏尽(文)下述评家义云。若在欲界经生圣者。定不复生色无色界。所以者何。若在欲界。经生圣者。必无三事一者不退。二者不转根。三者不生色无色界。圣道久住。彼相续中。极坚牢故。恐上二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文)但于帝问经所说。天帝释愿者。今论中会此文云。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彼由不了对法相故。为令喜故。佛亦不遮(文)文意云。天帝释。虽得预流果。由不能了对法相故。作斯谬说。然而为令彼一时喜故。佛亦不遮此谬说也(为言)正理(五十五)显宗(三十一)婆沙论(五十三)中。引此经会旨同之。次于婆沙论所引帝问经颂者。彼论中会此文。举二师异说。初师云。时三乐神闻彼语已。二极着愧得离欲染。以神通力升梵辅天。一犹住此。是故彼二虽升梵世。而非死生(文)此师意云。是由神通力。升梵辅天。非此死生彼(为言)第二师云。有说彼二虽有死生。而不违理。谓昔人中。但曾修得顺决择分。命终生在揵达缚中。由瞿博迦。讥诮彼故。二极羞愧。得入见道。离欲界染。证不还果。命终生在梵辅天中。故有死生。亦不违理(文)此师意云。顺决择分位受欲界生。非圣位经生(为言)次于色界经生圣者生无色界云例难者。光法师会此疑。云色界无苦。厌心劣故。云于色界经生圣者。容生无色(文)宝法师释此事云。此明色界经生圣人。以厌心劣容上生也(文)。
重难云。若于欲界多苦处受生故。厌苦心深不生上界者。于欲界不可有七返受生之义。既于欲界多苦处有七返受生之义。何无生上界之义哉。何况。圣者定可知欲界多苦。上界微苦。宁作恐生上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之思哉。
答。于欲界多苦处受生故。虽厌苦心深惑障难尽。圣道未熟。故辄不证涅槃。更受欲界多生之后。圣道纯熟。起惑道断惑障尽。现身之中。必证涅槃。永不受彼三有生也。光法师。虽于欲界经生圣者。极生厌离。惑难断故。道未熟故。所以更受欲界多生。若经生圣。能起圣道。于此身中。必断惑尽。故不往彼上界受生之释。此旨甚分明也。次圣者虽知欲界多苦。上界微苦。经欲界多苦处。生厌苦心深故。厌上界长时苦。同厌欲界多苦故。释恐生上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也。非云上界苦同欲界苦欤。
问。欲界经生圣者。起圣道后。可有受生义耶。答。于圣道中。其义不定。若起断惑道之后。不可有此义。若起非断惑道之后。有此义云师意可有也。两方。若有此义者。见光法师解释云。若经生圣。能起圣道。于此身中。必断惑尽故。不往彼上界受生(文)如今释者。不可有此义(见)。若依之尔者。今论余处(二十三)中。说总七返有圣者相云。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余业力持。不证圆寂(文)此文无诤。欲界经生圣者。起圣道之后。有受生之义(见)如何。
答。欲界经生圣者。圣道未熟故惑障难断。故起圣道艰辛。断惑障甚难。而圣道纯熟。能断惑障之程于此生中。必断惑障尽。证得涅槃也。故见光法师定判。不限若经生圣。能起圣道。于此身中。必断惑尽故。不往彼上界受生之释。上段云应知欲界经生圣者。若起圣道。能进断惑。必于此生。得无学果。但为断道起时艰辛励力起得。谁肯更生。以曾受生极厌苦故。若七生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必不更作家家等人。若家家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必不更为一来等人。若一来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必更不为一间等人(文)解释既尽其理。末学何残其疑哉。但于今论余处文者。欲界经生圣者。于中间生非断惑道之圣道起不起者。婆沙论二说也。故婆沙论云。问受七有者。前六生中。起圣道不。有说不起。若当起者。应般涅槃。有说亦起。业力持故。不般涅槃(文)今论余处文。同婆沙论第二有说意也。此师意。就非断惑道。前六生中。起圣道云也。若起圣道。断惑障之程。于此身中。必断惑障尽。证得涅槃云事。此师意同所存故。光法师解释。全不违今论余处定判也。
(写本云)
正元二年(庚申)三月二十七日(午时)于中川内地藏院抄之毕今即结集此卷抄出之间依为大帖以分上下初集文次访义后草案重清书之间多费身心久送日月后学之辈可哀其志愿依此微功速遂上生内院之素怀愿答恳诚毕结值遇慈尊之芳缘凡厥始自恩爱知识有缘之众生终至自界他方无边之群类回向不限济度无漏焉。
右笔华严宗末学。